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先贤圣哲不仅思想深邃,还喜欢用诗词进行表达。反过来,很多诗句虽然篇幅短小,却深沉浑厚、含蓄隽永,抽象的道理含蕴于鲜明具体的形象中。人们都熟悉苏轼、杨万里、朱熹等诗人,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千百年来一直被吟咏不绝。
诗人在作品中融入了真情实意,即使通篇未曾道出一个“情”字,读之却深情立现。唐代一位才子写过很多名句,比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些诗歌里的真情和豪迈,曾经感染过无数人。下面介绍王昌龄的两首绝句,褪去了烟火气,更显淡泊胸襟。
题灞池二首(之一)
唐代:王昌龄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
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
这首诗前两句是王昌龄和与一位老者的对话,诗人问对方,腰间系着镰刀,要去哪里?老者答道,去东园割韭菜。短短10个字,诗人就勾勒出一位樵叟的形象,读者眼前仿佛也浮现出一位须发皆白、形容枯槁,满脸皱纹、身体瘦弱的老人。
老人虽然体弱多病,依然还要亲自去“刈秋韭”。其实这只是一个剪影,一年四季,即使风雨交加,不管寒冬酷暑,为了生计,他都要不辞劳苦。诗人不说同情,也没有表现出悲怨,却转而说“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
全篇只是典型的农家生活描写,看不出诗人的任何倾向。但“不复论”三个字,却透露出诗人希望远离尘俗,更看淡了浮名和虚利,只愿与渔樵为伍,过一种恬淡悠闲的生活。
题灞池二首(之二)
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
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灞池是灞水的一条分支,灞水又是渭水的一条分支,流经诗人的家乡。王昌龄住在长安的郊外,虽然没有都市的繁华,却非常清净幽静。“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多么美好的氛围。曾几何时,李世民与他的兄弟争夺江山,长安城里兵戈相向、杀声震天,灞水却依然静静地流淌;多年以后,武则天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长安城中又接二连三地发生过震惊天下的大事,而灞池也还是不急不躁地缓缓流逝。
朝代更替、英雄暮年,青山依旧、长川静流,而江上渔者却从来不关心这些庙堂之事,他们每天在水面上漂流。日出之后,一叶扁舟在水中荡漾,白鸥在周围盘旋;薄暮时分,烟水茫茫中响起渔歌小调,渔夫悠悠地开始归航,晚霞与其做伴,夕阳目送他的背影。
“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诗人走上前去,客气地问:“您老捕鱼几年了?”这两句就像一幅画图,非常具有王维的田园诗风味,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边塞诗人之手。诗人仿佛一位谦谦君子,问得含蓄,语言质朴,前两句缓缓叙述,后两句开始逗引读者思考。
此时的作者早已褪去了慷慨激昂的烟火气,变得淡泊豁达。一句“开门望长川”,看起来不着边际,寡淡无味,却像一幅山水画,韵味都在空白处。
只有经历过庙堂的风雨,又习惯了江湖的颠簸,才会有如此恬淡的感受,没有豪情万丈,也不见牢骚满腹,更没有借酒浇愁和哀怨叹息。仿佛一切都是浮云,该来的一定会来,不该有的再去强求,也是一场虚空。
这位白头翁虽然不是未来的诗人,却象征着很多希望隐居者的归宿,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渔樵生活的同情和默默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