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有旅友在广西崇左旅游时,在石山之中拍到了悬崖上生活的神秘猴子。这猴子体毛以黑色为主,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仿佛带着一顶小白帽,肩膀也是白色的。体型纤瘦,四肢细长,身后拖着一条超过身长的尾巴,怀里抱着一只金黄色的幼崽,在悬崖上攀爬跳跃。
这可不是一般的猴子,它们在我国的地位颇高。这种猴子叫做“白头叶猴”,又名花叶猴、白叶猴,俗称白头乌猿,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叶猴是我国广西特有的物种,属灵长目,入选过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名单,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稀有的猴类,现仅存多只,比大熊猫还稀少得多,也是唯一一种由中国专家发现并命名的灵长目动物。
那么,白头叶猴是如何被发现与命名的呢?种群数量又为何如此之稀少?
发现与命名
时间追溯到年,北京动物园著名动物专家谭邦杰先生,带领团队来到广西南宁一带,考察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有一天在南宁一家小药店里,店内摆放的一张陈旧的黑白相间的动物皮张引起了谭邦杰先生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发现这是他从没见过的动物皮张,通过丰富的动物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快便意识到在当地可能存在未知物种。于是开始对其展开调查,寻访当地人,并调阅各种资料,进行研究。
据当地卖皮子的人称,这是一种传说中的“白猿”的皮,采自广西南部的扶绥到龙州一带。
当时已知广西生活着一种黑叶猴。在广西南宁崇左一带,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体,存在很多山洞、溶洞,地下水丰沛,比较潮湿,因此那里的人们深受风湿疾病的困扰。而当地村民相信黑叶猴具有治疗风湿病的功效,其骨骼、肌肉、胎盘都有药用价值。所以在当时经常大量捕杀黑叶猴,将其剥皮拆骨,卖给药店或自己留着泡酒。
黑叶猴与“白猿”在外貌上极为相似,但谭先生还是发现二者并不完全一样,差别是黑叶猴的头部那直立的毛发是黑色的,而“白猿”的头部和尾尖则都为白色。
后来,在第二年的9月,广西有人活捉到一只“白猿”并送到了北京动物园。谭先生终于见到了活物,这给他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为了确定“白猿”的身份,他翻阅大量资料,多次前往广西,竭力收集这种奇特动物的毛发、皮骨骼、牙齿等资料,经过与40多例黑头叶猴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研究,发现这种猴子确实是一个国内外都未曾发现的新物种!
他首先于年在国内的学术期刊《生物学通报》中发表了研究论文,而后在于年完成了“白猿”的最终科研成果报告,并提交给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在获得IUCN的认可和肯定后,“白猿”终于被确定为一个全新的物种,而谭邦杰作为第一个发现并发表新物种的人,享有对这一新物种的优先命名权。
这种主要以树叶为食的猴子,被划归在了叶猴属当中。叶猴家族成员都具有修长的身体、超过体长的尾巴等共同特点,擅长攀爬和跳跃,长长的尾巴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而因“白猿”头部有显眼的白色直立毛冠,谭先生将其命名为“白头叶猴”,至今已在地球上生存了多万年。
年,谭邦杰先生在《我国的猿猴》一文,称白头叶猴为“花叶猴”,文中将其描述如下:
“头部以下,至喉部、颈部和两肩是乳白色,手脚的上面和两肘、两腿内侧,也有一部分白色,尾巴的上五分之二是黑色、下五分之三是灰白,身体的其余各部都是黑褐、面皮也是黑色。一般的形态、姿态、各部位的比例等,都和黑叶猴完全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余种灵长类动物中,只有白头叶猴是唯一一种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猴子。
白头叶猴从外观、身体构造等方面来看,和同叶猴属的黑叶猴十分相似,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白头叶猴的那一头耸立的白毛。由于二者的生活范围有所重叠,外貌太相似,一般人难分辨,才在捕杀黑叶猴的同时,误抓了白头叶猴来剥皮泡酒,这才被细心的谭先生发现。
在发现、命名后,由于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世界自然保护组织很快就将其列为“极危”物种。在20世纪80年代初,白头叶猴的数量甚至一度跌到只有只左右。
要知道,这一数据无论放到哪一种野生动物身上,都是岌岌可危的,一次天灾造成食物短缺或一场传染疾病就有可能将它们团灭而出现灭绝。
那么,白头叶猴是如何变得如此稀少的?
白头叶猴数量为何如此稀少?
据记载,叶猴种类在全球有三十多种,栖息地还算广泛。而白头叶猴是我国独有的物种,分布狭窄,在全世界范围内,仅在中国分布,中国只有广西有,广西只有崇左有。
崇左左江和明江之间一个非常狭小的三角形区域内,是白头叶猴全球唯一栖息地,面积不足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山连绵,山峰挺拔陡峭,植被茂密,白头叶猴就栖息在陡峭的石山岩壁上,被誉为“喀斯特精灵”,每天往返于悬崖和树林之间。它们的幼崽刚出生时全身是金黄色的,慢慢才会变成黑白色。
目前国外还没有白头叶猴的活体和标本,仅为中国所特有物种。那它们是如何走向濒危的呢?
在保护区成立之前,随着人口的增长,大量土地被开垦为农田,植被被破坏,导致白头叶猴的自然栖息地破碎化、丧失,食物来源和饮用水源不断减少,生存受到威胁。而白头叶猴本身就分布狭窄,生存范围极小,数量极少,被人类活动一破坏,再加上人类的捕猎、“泡酒”,它们的种群数量随即锐减。
除此之外,阻碍它们数量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或许与它们的繁殖方式有关系。
白头叶猴过着家庭式的群居生活,一个家族中由一只成年雄性(猴王)、多只成年雌性及其未成年后代组成。一旦小公猴子性成熟,就会离开出生群,到别的家族群体挑战猴王。一旦挑战成功,旧猴王就会被离开,另一方则进入族群成为新首领。新猴王入群后有一个非常残忍的行为,即杀死族群中上任首领的所有孩子,以刺激母猴尽快进入发情期,与之交配繁育属于自己的后代。而且白头叶猴生育率很低,一胎一般只产1仔。
好在,白头叶猴被谭先生发现后迎来了转机,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彻底摆脱了被“剥皮泡酒”的命运,得以延续。
为了保护白头叶猴种群及其栖息地,我国在它们的分布区内,建立了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加大宣传保护力度,监控它们的生存状态。
在保护区内食物较少的地方种上植物,供它们觅食。在当地遇到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时,还会有保护人士上山为它们带去水和食物,帮它们度过难关。
经过多方、长时间的持续保护工作,近几年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逐年回升,出生率趋向良好发展。到今年初,当地共有个不同的白头叶猴家庭,数量已提升到多只左右。不过这一数量还没有达到安全水平。但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越来越大,将会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白头叶猴种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