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宁静致远
关键词:国画特点学生认知品格习惯
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国粹之一,也是很多国人学习的艺术内容。在不同阶段,学习国画的目的不同。中小学生学习国画,不是长大后一定要成为画家,也不是必须走美术之路,而是通过学习,变得谦虚有礼,遵守规则,喜欢文学书法,富有想象和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职业中,那么国画教育的基本目标就已达成。
课堂演示《荔枝》国画教学中结合学生年龄实际及心理发展阶段,确定:
一、借助国画题材特点,培养谦虚守礼的品格
西画写实,国画写意,重借物抒情。画品如人品,作画,必先学做人。所有品格里面,谦虚守礼,我认为永远是第一位的。格高品自谦。谦-低首逊让。虚-墟,空容万物。比如学习山水画时,引导学生认识-山水,地势低,高山不辞小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拒细流,才能成其深。进而在学习生活中,要尊敬师长,尊重同学,遵守课堂纪律,做事遵守规则,以不影响他人为底限。
课堂演示《枇杷》二、根据学生认知阶段特点,掌握国画基本理论和技法
凡是学习,必是技巧性传承,有捷径的。国画课程,建议以传统小写意花鸟和传统小写意山水为主。根据学生认知实际,不会工笔细致过于刻板,也不会大写意过于随心少规。传统是程式的,先什么,后什么,再什么,数千年来,经过国画先辈层层验证,简洁可行高效,技法代代不衰。
针对学生年龄心理实际,花鸟多先学"四君子"一梅兰竹菊。因其四季各显其志,技法各有所旨,为学习花卉首选。通过四君子题材学习,掌握花鸟画个性和共性,归纳三线构图、主次分明、疏密遮挡的技巧性。化繁为简,由个别到统一,再有一般到特殊。四君子习完,再学柳树、桃花、荷花、葡萄、琵琶、西瓜、荔枝、萝卜白菜等常见的题材,孩子就能更轻易掌握。
山水教学,墨稿为主,步骤中,勾、皴、点、染四步中,以勾皴为要点。范画选宋范宽和元黄公望作品,"取法乎上",删繁以简,化难为易,以雨点皴和披麻皴为必学必会技法。着色以春黄绿,夏蓝绿,秋浅降,冬雪景四季入手。构图分近中远三层次,提倡临摹先求笔法、墨法、章法,后意临,改动、增减求其变通,"七份古人,三份自己",摹古不泥古,继传统而创新。
课堂演示《蔬果组合》三、根据国画材料特点,形成规范作画习惯
国画材料用具很多,如果学生不带或带不够,就像打猎,没枪或缺少子弹,是无法完成预设目标的,所以提醒学生上课前一定要做好材料准备。进国画教室找到座位后,轻轻从学具箱取出材料,摆在画桌右上角。碟子、水杯、毛笔、墨汁、颜料、擦笔纸等,归类摆放。裁好宣纸,用镇纸压平。然后悄悄用杯接水,不要超过笔头,因为水的作用是调和浓淡干湿,不必多。
上完课收拾时,将毛笔在水杯里稍洗一下,在擦笔纸上蹭干,用笔帘卷好,并将杯中余水,统一倒入教室前水盆里,收拾好材料,放入学具箱。摆好桌椅,带走垃圾,安静出教室。据我观察,摆放工具有序,言语轻声,遵守规则的同学,手脸、衣服、桌面干净,画面很少污浊,比较美观。
课堂教学四、借助国画意境和用笔特点,加强文学修养和书法素养
学习国画,一定要多读诗词文章,尤其古人作品,所谓画者,功力十分,要"七分文学、二分书法,一分国画"。画到一定程度,文与野的区别是文化,是修养,也是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国画意境的巅峰,建议学生在学习花鸟、山水时,有针对性的阅读与之相关的古诗词。意形结合,易于国画学习,更易于背诵,加深文学的理解力。
书画不同流但同源。国画都是线条艺术,线小为点,线大为面。线的粗细、长短、干湿、浓淡的丰富节奏变化,是国画作品有无生命力的关键。书家可以无画,但画家不可无书。好的国画作品,远看形象层次分明,近观笔墨清楚。尤其是传统作品,拆开笔笔是书法,所以提倡学生还要勤练书法。
与家长交流(一)与家长交流(二)总之,在学生学国画过程中,只要家长重视、学生喜欢、教师负责,三足鼎立,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艺术环境,就一定能达到我们学国画期望的基本目标,知识能力、身心全面发展。相信能画出"摇曳多姿,牡丹雍容华贵;碧波出水,荷花高洁无尘",眼睛里必流盼生辉,光华璀璨。能画出"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心胸定会宽广;相信能画出竖画三寸,当万仞之高",意志必坚硬如铁。
更始终相信:水墨丹青,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