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杜甫,可能很多人都停留在语文课本上的这张图片上。愁眉苦脸、体弱多病、衣衫褴褛的一位老者,天天叫苦叫穷,悲天伶人,苦哈哈的,并不被人待见。
杜甫画像有人说,少年要读李白,要有李白的“狂傲”,中年读杜甫,要有杜甫的厚重,这几天将杜甫的一生进行了梳理。也许是年龄稍长的缘故,也或是经历了生活的磨难,突然觉得杜甫是那么的深情,至情至爱,淳朴善良,是那么的可爱。那样的真诚质朴,他完美的人格,醇厚的理论风范,他诗歌的造诣当之无愧为诗圣。
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他的一生!
杜甫人生几个阶段0-20岁顽皮
公元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杜姓世族,杜甫是西晋镇南大将军,当阳县候杜预的后人,其祖父杜审言是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进士,官拜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的父亲杜闲官拜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甫的母亲家世也不简单,杜甫外祖母是李世民孙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所以杜甫是一个正宗的官二代。可能是对家族基因的自信,父亲给他的长子取名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字子美。
杜甫从小聪明,“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甫也很顽皮,学习之余杜甫总爱在树上爬来爬去摘果子,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的童年是美好的,无忧无虑,或许童年的美好的经历才让他哪怕在后来陷入绝境也依然保持乐观。
20-35岁玩(南下吴越北上齐赵)
二十岁时,结束了书斋的生活,小伙伴们逐渐分道扬镳,而杜甫却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时社会治安好,满身才华的杜甫心气无比高涨。其实大部分底气还是有钱,家底好!呵呵
先南下吴越一带饱览山川美景,还想漂洋过海到日本去,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去成,一辈子遗憾(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一玩就是四年,被逼回京城考进士,虽然满腹才华,但却落榜了。杜甫好像没当一回事,接着去兖州省亲顺便去父亲那里拿点钱用用!没心没肺,单纯可爱!
拿了钱,立马又带着一帮人驰骋于齐赵大地,眼里只有诗和远方。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春歌丛台尚,冬猎青丘旁。
高考落榜完全对自己没有影响,他相信自己才华横溢,一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23岁他登上了泰山写下了名篇《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卓然独立、雄心万丈,兼济天下豪情壮志。
所以杜甫并不是一开始就苦哈哈的了,年轻时的他也意气风发,自信高傲,有一天他突然改变了风格与姿态,那一定是经历了什么!
旅游总是要花钱的,在观赏美景的同时,经费也在燃烧,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俗话说三十而立,这翻过年就三十了,看着大龄青年杜甫,老杜心里着急的,既然功名没取得,那就先成个家吧。
于是29岁那年,杜甫取了司农少卿(相当于农业部长建财政部副部长)杨怡的女儿为妻。杨夫人当时19岁。门当户对,才子佳人。婚后杜甫的心逐渐收了回来,过着非常恩爱的夫妻生活。
后来杜甫听说李白来了洛阳又一起漫游了梁宋(开封和洛阳)。
35-45岁(十年困守长安)
玩也玩够了,李白的旅行的钱哪里来的是个迷,但杜甫却全靠家里,至从父亲过世后,阿杜的家底却很快就要吃光了,人到中年,上有老小有小,又不会经商,世代做官的杜甫,还是觉得去做官才是正道。
公元年杜甫35岁,唐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了“制举”考试,也就是小类目考试,杜甫背起行囊前往长安参加考试。他准备一展所学,尽情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高适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可惜这些才子遇到了当朝宰相李林甫,正是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李林甫这个人自己没有才华就算了,还特别嫉妒有才的人,生怕有才的人抢了他的风头,因此他无论如何是不会让这些有才的人接触到皇帝的。结果他让这场考试零录取。没想到皇帝竟然认了。为拍皇帝马屁,竟扯着嗓子喊:国富民强,野无遗贤!优秀的人已经都录取的,剩下都是渣渣。
看来通过考试获取功名是行不通了,杜甫只好放低姿态,如果是以前可能不在乎,以前的杜甫还是很自负的,他常常张口闭口“诗是吾家诗”可是今非昔比,要养家糊口,于是他奔走于权贵之间,参加各种聚会,只为能够得到被人举荐的机会,本来尚书左丞韦济很欣赏杜甫的才华,但仅仅是欣赏而已,杜甫很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和提拔,但最终也没有获得实际的帮助。杜甫此时应试落第,干谒不成,困顿不堪,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诉说平生的抱负。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杜甫写出多封求职信,却连一次推荐机会都没有。眼看着吃饭都成了问题,内心开始生出悲怆的细腻情感。就在这期间,杜甫认识了郑虔。共同的抱负,相似的经历,是他俩结交的基础郑虔贫困源倒的凄凉境遇,使杜甫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预见到社会潜在的危机,以致他发出“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的感慨!
年杜甫39岁,一晃4年又过去了,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李林甫很是不爽,之前说的野无遗贤不是打脸了吗,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杜甫傻眼了,他已经将老婆孩子接到长安。得不到工作就没有收入,拿什么面对京城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
年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这次饥肠辘辘的杜甫屈服了,他当了一名仓库管理员。这跟他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心理预期相差太远。得了官职准备向老婆大人汇报工作,大老远的听到一阵阵哭声,杜甫心一惊,发生了什么事情了,他加急了步伐,妻子看到了很久没见的丈夫,更是哭得悲切,有委屈,有无奈,有痛心,还是他的女儿告诉他,家里很多天没有米了,弟弟饿死了。这个一心在京谋取官职的男人,哪曾想到家里早已揭不开锅了。一个官宦世家子弟竟然饿死了自己的儿子,杜甫悲痛自责。但是,悲伤过后,他还要继续生活,可是这时安禄山造反了。
安史之乱地图及杜甫主要活动地址玄宗西逃成都,战乱受苦的总是百姓。杜甫已经从当从的官宦之家沦落到了生活的最底层,各种思绪涌上心头杜甫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从这一刻起,杜甫沉迷在内心的细腻情感之中。他的悲怆超越个人凄楚命运,覆盖到大唐乱世的劳苦众生。
接着为躲避战乱搬家鄜州(富县),没过多久又听说两件事:唐肃宗在灵武登基、虽然已经错失了两次机会,但是杜甫不甘心,不甘心这该死的才华得不到施展。
他告别妻儿前往灵武,刚出村就被安史叛军逮住了。霉运来了,喝水都会被噎着,就这样杜甫被押进长安城,看到很多曾经的高官显贵。他还在战俘营里遇见王维,开元十九年的大唐状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漆黑的夜,明亮的月,杜甫忍不住想念妻儿。那个出身名门的温柔女子,跟着他连顿饱饭都没吃过。他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45-48仕途(官场生活)
年,杜甫已经45岁了,郭子仪率大军逼近长安。,杜甫趁乱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一路狂奔到宝鸡时磨出两脚血泡。“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肃宗非常的感动在好友房琯推荐下担任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多少有点参政议政权。但上岗没几天,房宰相就出事了。杜甫却不知道审时度势还上奏道:罪细,不宜免大臣。唐肃宗想借机严肃处理,因为老房是太上皇的人。李家爷俩表面上客气谦让,但是内心对权欲都很敏感。杜甫却没完没了的接着说:房琯才堪公辅,所以冒死称述。陛下赦臣百死,天下之幸,非臣独蒙。唐肃宗气坏了,不杀你还是天下人之幸?多亏张镐搭救:甫若抵罪,绝言者路。于是给他放了长期,哪凉快呆哪去?
他只能独自返回鄜州,看望日夜牵挂的贫苦妻儿。当他推开家门时,亲人还以为大白天活见鬼了。一顿抱头痛哭之后,杜甫写下悲壮雄浑的历史叙事诗《北征》。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年,杜甫46岁,唐军收复长安,皇帝和太上皇双双把家还。
杜甫回到京城销假,却被贬往华州任司功参军。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知道皇帝对他已经没什么好感了,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杜甫拖家带口去上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彻底破碎了。
同年,杜甫回河南探亲。他一路借宿在残活的百姓家里,阅尽兵匪祸乱所带来的民生艰难。有天夜里,唐军挨家挨户踹门拉壮丁。瘸腿的老头麻溜翻墙跑了,杜甫眼睁睁看着白发老妪被拖去做苦役。杜甫什么也做不了,又默默写出一篇篇泣血诗文。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年,华州及关中地区大旱。
面对树皮草窠被吃光的惨状,杜甫只会写诗倾诉悲情。后来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就带着家人向西逃难去了。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终于被现实挫败奔溃。
一览众山小的心气,终究沦落为纸上功夫。
49-54平稳(闲适杜甫草堂)
年十二月底杜甫一家到达成都并修了杜甫草堂。
在成都朋友伊裴冕和时任彭州刺史的高适,以及表弟王十五司马的帮助下草堂初步建成,杜甫又从韦续处要来绵竹,从何处要来百余株杞树,从韦班处要来松树,从徐知道处要来果树,一一栽种草堂四周,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资助杜甫的朋友后来在好朋友严武的资助下,草堂又进行了扩建
杜甫生性和善,凭着人品,他的朋友很多,对朋友真诚,重情重义,朋友们在他困难的时候也帮助他。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肖八明府实处觅桃载》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
《赠别何邕》
听说,当时落难得李白也求助于高适,但是高适只选择了杜甫,不知道是何缘故?
可能我们这位阿杜先生更可爱吧。
有了这些朋友的支助,杜甫终于安定了下来,心情也是极好的,他做了一首《堂成》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共7首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除了草堂外,他还去了周边云游拜友,到了青城山,都江堰“野桥齐度马,秋望转悠哉。“竹覆青城合,江从灌口来。”
朋友经常来他的草堂做客,吟诗作赋!这几年算是比较闲适的几年!
54-56岁寄
然而好景不尝,年,严武暴病而亡,崔旰等人在成都作乱。
公元年,55岁的杜甫告别成都茅屋,来到了夔州(重庆奉节),,当地领导帮忙给寻了个住处诗人心怀故园,顺江而下,暂移居夔州,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诗人内心波澜起伏,写了首诗,暮年的杜甫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每一篇都永垂不朽。刘熙载这样评价:”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57-59泊
年,杜甫感到身躯日渐沉重,所谓叶落归根,临死前想回老家看看
他坐着小船从江陵启程,走到潭州时遇上臧玠开展造反工作。眼看盘缠就要耗尽了,只能改去郴州投靠舅父。船到耒阳时江水暴涨,杜甫被困岸边进退无路。他已经五天没有吃东西了,饿的连毛笔都提不起来。当地县令送来酒水牛肉,杜甫连吃带喝之后昏睡过去。秦岭一白带着土蜂蜜来醒酒时,发现杜甫已经去世了。终年59岁
杜甫一生时间轴年少爱李白,因为不知道愁滋味,李白是天上的仙,他如何懂得人间的凄苦与爱,他虽有四任妻子,但是他的妻子在他那得不到爱,他浪漫虚渺,他只爱自己,找仙草,求仙丹,寻仙人,想的是得到成仙,封他个诗仙也算满足他的愿望了。
杜甫是圣人,他尝遍了人间疾苦,他的爱给了妻子,给了友人,给了老百姓,唯独没了他自己,他同情战乱中的劳苦百姓,他忧国忧民,大爱无私。
他爱他的妻子,一生中重要的时刻妻子总会出现在他的诗中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兵荒马乱的日子,全凭妻子维系这这个穷苦的家,杜甫心里有愧,
一个男人能够懂妻子的辛劳妻子也就觉得值得。
“老妻奇异县,十口隔风雪”
被俘长安的月夜杜甫思念自己的妻子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他想着远方的妻子,虽然粗布素衣,但是妻子在他心中是最美的,用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独立月夜想念着自己,分明是杜甫在思念着妻子,她如云的发髻被雾水浸湿,白玉般的玉臂变得冰寒,多么想回到妻子身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是把家把妻放在心头,
后来他回来了“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妻奴怪我在,惊定还试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乱世能偷生苟活已是万幸,如同梦中,生活的艰辛在亲人团聚时已微不足道。
草堂建成后,有了闲适的生活,妻子是诗中最好的画面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听闻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他开心得像个孩子,第一眼看的是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老婆开心我就开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在他的每一个历史性事件了妻子都出现在他的心里,在他的笔下,夫妻之间虽然日子艰苦,但是有男人的相知相爱日子也就变得温馨甜蜜。这是一种真正的相濡以沫,三十年不离不弃,我觉得中国的男人写歌写词写别的女人的很多,而写自己的原配妻子的却聊聊无几,即便苏轼的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亡词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但那是写过世的妻子的,转眼还是娶了新妻。唯有杜甫,他是那样的至诚至爱,他对他的妻子是尊重是爱,他一生中的诗词中,大量的出现,妻,老妻,他的妻子早已是他心里最大的慰藉,他情至意切一往情深!
不光对自己的妻子爱人,他对自己的朋友,同样是一片热忱。
比如李白自从天宝三载年,杜甫33岁,李白44岁,三三四四生生世世,我们历史上的诗仙和诗圣相遇,有人说这是太阳和月亮的相碰。杜甫听说李白来了洛阳,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写下情书《赠李白》,并一起漫游梁宋(开封和洛阳),李白说要修仙,二话不说陪他上山炼丹,半路上还遇到了流浪汉高适,于是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回到家后写下《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多篇诗词,即便在自己很困难的时候,听说李白放逐又写了《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是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在思念着李白,李白却回了一篇《赠汪伦》呵呵!
对待严武,从成都一直送到绵州里又30里,结果正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作乱。于是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结果导致自己在外漂2年,赠给严武的诗更是多达30多首。
他爱花草,生活稍微安定了一点,他在成都,写下了美好的景象。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读他的描写的春日,是那么的美好。
他爱百姓,三吏三别,字字如血如泪,他如实地揭露着当时的政治的黑暗,他要用笔尖揭开遮羞布,露出凄凉惨白的满地枯骨。杜甫之所以伟大,在那样一个封建时代,在别人都讴歌统治阶级的时代,杜甫坚持着自己的内心,他真实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写下,他时刻心系着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哪怕自己也陷入绝境,他的感情深层阔达,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杜甫自己的生活过得愁云惨淡,却希望别人都能风轻云淡。他的茅屋被风吹倒,屋上的茅草被熊孩子捡走,杜甫却梦想自己以后发了财盖好多房子,送给和自己一样贫苦的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梁启超说杜甫是情圣,只有有感情的诗,才能让千年后的我们感动着回味着又深思着。他爱这世间的人、物、花、草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凉薄的世界,唯有爱可以抵抗悲伤。杜甫的爱,是人间的大爱,是拯救天下苍生的圣人,他为诗圣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