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唐筼我们的母亲
TUhjnbcbe - 2025/3/8 21:46:00

--作者:陈流求、陈小彭等

唐筼(-)号稚筼,字晓莹,广西灌阳县人。18岁毕业于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天津女师),年开始教授小学低年级。年秋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设立的体育师范就读,两年后毕业,在天津母校任体育主任。后进入金陵女子大学体育专业本科深造,因心脏病不得已告别金女大校园后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体育教师,曾担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体育联合会裁判,及参与北京体育学会的工作。

年8月与陈寅恪在上海举行结婚典礼。生育长女流求后,离开教职岗位,全力支持陈寅恪专心治学。年送女儿陈流求、陈小彭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高中部就读时,回到阔别了近20年的母校,主动做起了义工。

我们姊妹在回忆儿时往事和家中生活时,都不约而同地想专门写写母亲。在我们家中,母亲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她所做的一切,看似平凡,却如细流一直滋养润泽着父亲和孩子们。她所发挥的作用,伴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重要,尤其到了父母暮年,可以说没有母亲就没有父亲:她对父亲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业务上倾心竭力的帮助,尤其是精神上的全心支持,是他们得以共同生活下去的根本。

抗战期间,全家逃难至广西,这里是母亲久别的故乡,我们一家居住在桂林郊区良丰镇,父母亲曾被邀请参观附近的景崧中学。景崧中学的创办是为了纪念母亲的祖父唐景崧,当时这是一所新建不久的学校。母亲为此写了一篇短文,作为参观景崧中学时讲话稿。文章一开头这样写道:

吾家乃广西灌阳县人,但常住桂林城内。先曾祖云璈公,举人,教馆多年。先曾祖母沈太夫人生先祖兄弟三人:景崧,字维卿;景崇,字春卿;景葑,字禹卿。彼时先曾祖教馆所得不丰,先曾祖母勤俭持家,借女红以佐家用。常深夜不眠,课子读书。先祖兄弟三人俱由先曾祖亲自教读,皆以进士入翰林院。

广西桂林唐景崧铜像

母亲是维卿公第四子运泽的长女。运泽外公青年时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广西教育界工作,曾任教育司司长,年,中年的运泽外公病故于梧州。母亲的生母杭州沈氏夫人,婚嫁时端庄秀丽,很有美名。第一胎为女婴,因头围比较大,生产时不顺利,外婆受了许多痛楚。婴儿取名家琇,即我们的母亲,母亲工作后用名“筼”,号“稚筼”,字“晓莹”。年沈氏外婆病逝于桂林。维卿公长子运溥,青年即殁,其妻苏州潘氏夫人,年轻守寡,没有子女,家琇被过继到长房为女,幼年时由潘氏外婆从桂林带回苏州抚养。

唐筼手迹(参观景崧中学的讲话稿)

不久,潘外婆带着女儿到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俗称天津女师--担任舍监,并教授女红。家琇也随之入学,在班上一直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但学习认真努力,成绩优秀,还喜爱音乐、美术。据流求婆母的姐姐,比母亲高班的学姐潘珍蕙回忆,课余常和唐家琇一起弹琴唱歌。暑假中,母亲在旧报纸上练习书法,极其刻苦,日后她的书法备受称赞。年底,母亲未满18岁师范毕业,很想继续升学,苦于经济困难,学费不足,年即开始工作,教授小学低年级,同时教几个班次,课业繁重,她又认真负责,很是劳累。母亲曾经告诉我们,工作是为了积攒些学费,实现她继续升学的心愿。

不久学校为了培养女子教育师资,有公费学习名额,母亲争取到这个机会,年秋立即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设立的体育师范就读,与我国女子教育工作的先驱,如张汇兰、高梓等人成为学友,两年后毕业,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在天津母校任体育主任。母亲不满足自己的学历,后来又进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体育专业本科,继续深造。她对大学中所学各科目都感兴趣,曾跟美延谈过,在学校很喜欢做化学实验。在沪宁就读期间,博爱、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基督教精神影响了母亲。

母亲在金女大就读期间,曾作为学生代表,为了学生的利益与有关当局交涉。在大学攻读期间,母亲生了一场大病,医生诊治患有心脏病,她的一位堂兄在上海当西医师,郑重告诫她:你不能再学体育了。母亲不得已只有告别金女大校园,回到北方,继续从事女子体育教育及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如编排女子集体舞、集体操等。我们少年时,见过她编的不少整本教材,浅黄色封面,内容除文字说明外,配有舞步、队形变换图解,还配有乐谱。母亲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体育教师期间,还曾担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体育联合会裁判,并参与北京体育学会的工作。现在我们仍珍藏着一樽劫后残存的小银杯,是母亲组织女子运动会的纪念物。

正面刻着:女子联合运动会会长稚筼先生惠存:

背面刻着:纪念乙丑(年)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敬赠

母亲告诉过我们,潘外婆体型较胖,可能患有高血压,她在校对学校工作认真负责,在家身兼严父慈母,对女儿的学业及各方面都要求极严格,并向母亲灌输女子必须自强自立自尊的观念。正当母亲专注事业发展时,年潘外婆在苏州,一次准备出门做客,低头用力穿一双窄紧的新线袜时,忽然头部剧烈疼痛,遽然离世。外婆的猝死对母亲的打击非常大,她突然感到世上似乎没有了至亲的人,也没有了家的温暖,开始觉得应建立一个自己的家,从而渐渐注意到婚姻问题。

当年母亲在北京女师大任职,校址在西城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于不远的水河胡同租赁了一处民居,院内植有四棵柳树,父亲就是在这一住所初见母亲。数十年后,父母对当时情景记忆犹新,、年,互有诗作唱和,如年孟夏,晓莹《答寅恪偶忆北京涭水河故居原韵》:

翠幕奇葩滿眼新,炎方四序總如春。

都中自遇逃名客,嶺表相依共命人。

柳院已疑同絮化,江城偶駐結來因。

仙家韻事寧能及,松柏蒼蒼隔世塵。

年7月父母在北平订婚,暑假8月末在上海举行结婚典礼。

唐筼结婚照唐筼就读天津女师时习作

父亲回到北平后,因散原老人有意北上养老,立即着手在城内寻觅住宅,后租定西四牌楼附近的姚家胡同三号宅院,母亲也就从涭水河搬了过来。母亲结婚后不久即怀孕,但仍在女师大任教,直到生下流求,由于自身健康原因,更因支持父亲专心治学,不为琐事分心,只得离开教职岗位。对于从小好强、事业心重的母亲来说,这确实是抱憾终身的事。母亲在当年已属高龄初产,医院妇产科生产。流求头围也大,致产程较长,引发感染,母亲心脏病加剧。一度病危,生死难ト,有护士建议把新生婴儿从婴儿室抱出来见一面,而母亲极度冷静,说:不必了。母亲终于渡过了难关,但身体大不如前了。之后父亲每逢流求不听母亲的话,即以这个事例进行教育:母亲生你时候,几乎丧命。她在危急关头处事很冷静,如果病危时抱你来,产妇见到婴儿会激动,对心脏更不利。

母亲决定和父亲结婚前,已注意到父亲的身体不够强健,加之脑力劳动时间过长,体育锻炼很少,长此以往恐难坚持繁重的教学、研究工作。婚后,立即着重调理父亲的饮食起居、劳逸结合,以期增强他的体质。从罗香林先生的有关回忆中,可以看出母亲为维护父亲健康的用心良苦。罗香林在《回忆陈寅恪师》中说:“一九三○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大约一点多钟的时分,我到姚家胡同去拜谒陈师,陈师母出来,问我看陈先生有什么事。我说:‘我是清华的学生,因为做了一篇讲《客家源流》的论文,曾请先生指正,先生约我可在今天来取。’陈师母说:‘陈先生正好午睡。好吧,请你稍微坐坐,等陈先生休息好了,我代你讲去。’

哪里知道就在这个时候,陈师忽然从客厅旁边的卧房出来,要同我讲话。陈师母看了很不高兴,就对陈师说:‘你是要午睡的,怎么又起来了呢?’陈师说:‘我在床上还没睡着……所以我起来了。’陈师母说:‘午睡就是午睡,睡不着也要休息。’”在母亲的劝导下,父亲养成午睡、散步的良好习惯。双目失明后住在广州中大东南区一号楼上时,他独自一人慢慢上下楼,到楼下门外的白色小路上来回走动,以致黄藤杖底端磨损变短,如此每天坚持,一直到股骨头骨折卧床不起。我们孩子从小就知道,午睡时间一定不去惊扰父母,让他们能安静休息片刻。

父亲因有慢性胃病,常年消化吸收功能欠佳,表现为胃口差、进食量少,对菜肴的要求独特,且有偏食的坏习惯。母亲自幼随潘外婆在苏州、天津生活,习惯苏杭江南口味,但对馒头、包子、水饺、烙饼、面条等北方的面食也都喜爱。父亲对这些不感兴趣,偏于湖南口味却忌辣,反对以味精或勾芡调味。父亲尤赞赏西餐,认为面包易于消化,甜点中喜欢苹果派。父亲还常说:喜欢吃的食物,会令胃液分泌增多就能消化。母亲婚前在校专心学习和工作,较少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筼我们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