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首诗里的两句话流传千古,诗的作者也因为
TUhjnbcbe - 2025/3/8 21:42:00
哪里白癜风好治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唐朝初年,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和隋末的动乱,国力开始蒸蒸日上。而此时,唐朝的诗歌也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诗人。刘希夷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刘希夷,字延之,汉族,汝州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名为《代悲白头翁》。整首诗是这样的: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开头两句,作者从洛阳城东边的桃花李花入手。描写了暮春之时,桃花李花随风而逝的场景。桃花梨花会随着春风飞向何处去呢?画面随风转向了第三四句。在这漫天飞花的季节。洛阳城中的女孩一声长叹。这叹息,既是因为美好的春光,美丽的花朵不能长留,也是因为自己又长了一岁。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第五六句,作者的笔端继续发散开来。今年的花朵因为从枝头落下以后,已经不再鲜艳,当明年鲜花再次盛开的时候,今年的人还会再在吗?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第七八句,作者用自然界的两种现象再次加深了这种感觉:坚挺的松柏也会因为被砍伐而成了薪火,被烧成木炭。更有那广袤的桑田变成沧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接着,作者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换由今年与明年拉伸至更长的时间线:古时候的人已经不会再来洛城东,但是今天的人漫天花瓣之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一年又一年,花落复花开,而人,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作者将自然界的这种沧桑变化描写完后,由此发出了对人们珍惜美好时光的感叹:他希望那些正值青春美好年华的少年们,看见头发花白,行将就木的老者,还是要怀有怜悯之心。这些可怜的老者们,他们哪一个曾经不也拥有过青春美好的年华?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最后十句,作者描写了这位老者曾经美好的生活,他也曾经在芳树之下,在落花之中,观赏清歌妙舞。也曾住在锦绣豪华之地,环境装饰地像仙境一样。然而当他老去之时,曾经的欢乐时光也就此随风而逝。那些美丽的女子,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满头凌乱的白发。而曾经繁华的歌舞之地,只有在黄昏之时,鸟雀不住地悲鸣。

整首诗描写了作者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的感叹。给读者以深刻的警醒。有其是诗中的这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以巧妙的结构,深刻的意蕴而成为千古绝唱。据《唐才子传》记载:“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舅舅宋之问因为想将外甥刘希夷的这一句诗据为己有而不得,最后坑杀了刘希夷。一方面令人惊讶与不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句诗的绝妙。不知道你怎么看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首诗里的两句话流传千古,诗的作者也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