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诗和美酒相伴,与风雅为歌,它是文人墨客们以浪漫的手法抒情感怀的产物,既以美好的语句讲述风花雪月的故事,同时凝练的名言警句则给我们带来许多人生的感悟和启迪。能以才华创作出优秀佳作传诵千古的作者,往往备受人们的推崇和敬仰。
于是,文人们施展才华,挥洒笔墨,都渴望在文坛中留下自己一席之地。这里自然也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抄袭者有之,相轻者有之,将他人佳作通过权势掠为己有者有之。
然而有谁能够想到,历史上有一位大诗人,竟然因为欣赏同是诗人的外甥的优秀诗文,在表达出想据为己有的意愿落空的情况下,干出了杀人的勾当来灭口。
影视剧中的宋之问形象这位诗人就是初唐时期的大诗人宋之问。他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生活在武则天时期,唐高宗上元二年(年),进士及第,武则天对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为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年),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
不过此人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的才华和诗名天下皆知,在历史中也享有相当的地位,但他的品性却让人极为不齿。
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宋之问为人寡廉鲜耻,毫无底线。
比如说武则天时期,他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而他邀宠的方式是给武则天献媚,写各种各样暧昧跪舔的诗,甚至主动要求给她做男宠。再比如说,他结交武则天的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二位都是武则天的男宠,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都是万人唾弃的角色,但宋之问和他们关系甚好。
这首千古名句引来杀机此外,他为了自身的青云直上,手段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在听说自己的好友张伸之与王同皎等人谋划要诛杀宰相武三思,他不顾多年情意和这两位对自己的提携帮助,以及武三思恶贯满盈的是非,竟告密出卖友人,踩着他人的血迹往上爬。
不过其最令人诟病唾骂的,是史书中记载的他为夺人之美,居然为了一句好诗,杀死了自己的亲外甥。
大约在永隆元年(公元年),宋之问正在家中吟诗作画。这个时候,同为诗人的外甥刘希夷的登门拜访。刘本来是创作了一首后来名满天下的《代悲白头吟》,找自己的舅舅品鉴一下,但没想到宋之问在欣赏了这首诗作后,心中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这首充满才情诗作的惊艳和欣赏,又有一股酸溜溜的妒忌,更产生了贪为己有的恶念。
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后来传颂千古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宋之问深知此诗若经发表,其价值不可估量,若能冠自己名字,无疑是脸上贴金,锦上添花的美事,让自己声名更为远播。
于是他厚着脸皮向自己的晚辈提出了请求,甚至许以高官厚禄利诱,没想到自己这个弱冠之年的外甥是一个性情中人,把自己的作品视同生命,说什么也不干。
或许就在争执之间,见自己的小辈竟然如此不识抬举,不给面子,一怒之下,宋之问吩咐下人将刘希夷骗到一面土墙下,用装满黄泥的布袋将其砸死。这首诗也自然随之被其据为己有了。
刘希夷墓地这段故事无疑给宋之问本来就极为低劣的人品打了一个万劫不复的叉叉,从此成为一个无耻的文人代表。不过后世也有人根据史料分析,对此事的真伪提出质疑,一个是相关记载有矛盾出入之处,另外一点则认为宋的人品即使再渣,但为了一首诗将自己的亲外甥杀害未免有点太不符合情理了。
在距今记载宋之问杀人夺诗案时代最早的史料,刘肃《大唐新语》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人对刘希夷的死因以及真凶是心存疑问的。刘肃是中唐人,他说刘希夷这首诗,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也就是说,刘希夷可能是死于谋杀,但凶手未必是宋之问。
事情真相究竟如何,还需留待研究者拿出更多的令人信服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