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奇人,比如东汉末年就有几个天纵奇才。从小就被称为神童而且名闻遐迩的,非曹冲莫属。《三国志》里这样称赞他:“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是说他五六岁就有成人的智商了。这就有点怕,那等你长大了,别人不都成了傻子,还有活路吗?所以,有些天才因为太聪明让老天后悔了,就会在寿数上卡得很紧,像曹冲,只活了13岁。
除了曹冲就该是诸葛恪了。读三国的人都知道他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也是诸葛亮的大侄子,地道的高门子弟。也不知道人家诸葛家的祖坟是怎么选的,冒出多大的青烟,怎么就会扎堆生出这么多人精一样的子弟?
那诸葛恪到底有多聪明?试举几个段子,看您服不服气。
第一个段子来自《古今谭概》:有那么一天,孙权大会群臣,席间这位一贯喜欢捉弄人的霸主忽然让人牵出一头驴来,他在一张纸上题了四个字,然后就把纸贴在了驴脸上。大家一看,上面写的字竟是“诸葛子瑜”!
于是哄堂大笑,大家都明白这是孙权在嘲笑诸葛瑾的大长脸。估计此时的诸葛瑾也只能搓着手干笑,他一贯忠厚。但是诸葛恪却忍不了,老爹受辱,儿子挺身而出,他跪到孙权跟前说:“请借您的笔来用一下。”孙权就让人给了他,结果小家伙直接在孙权的字下面续了两个字:“之驴”!
这孩子太机智了!举坐欢笑,孙权没觉得很尬,倒觉得这小孩儿很可爱,干脆把驴赐给了他。
这个段子说明诸葛恪从小就智力超群。个人认为有两个疑点:一是孙权虽然爱开玩笑,也是分人的,诸葛瑾温厚诚信,他一向敬重有加,这样促狭无礼的事应该干不出来;二是印象里,这牲口一向是北方属性,三国时江南有驴吗?
第二个段子来自《三国志》:还是在一次宴会上(大有奢靡之风),孙权让诸葛恪依次给大伙敬酒。当行酒到老臣张昭时,老爷子已有些醉意,不肯再喝了,推辞说:“这不是敬老的礼节。”
孙权一听这话来劲儿了,就怂恿诸葛恪:“小子!你要能把老爷子说得理屈辞穷,那他就把这爵酒干了。”于是诸葛恪侃侃而谈:“从前太师姜尚九十岁时还执旗持钺,没有告老。如今要说带兵打仗,您总在后面;要说吃饭饮酒您,又总是被请在前面,怎么能说不敬老呢?”
这一番话竟然把张昭怼得张口结舌,只好闷着头把酒一口干了。后来有一天,一群鸟飞到孙权的大殿前,他就问诸葛恪这是什么鸟?诸葛恪答:“是白头翁。”当时张昭也在座,他年纪最大,一头白发,他觉得诸葛恪这小子是在故意嘲笑他,就对孙权说:“陛下,诸葛恪小子信口开河!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叫白头翁的鸟,这要是真的,是不是还有白头母呢?”
想不到诸葛恪随口就反驳道:“鹦母这种鸟,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那是不是请辅吴将军(张昭的头衔)给我们抓一只鹦父来看看?
呵!张昭又被这小孩儿给将住了。
诸葛恪就有如此的急智,难怪孙权曾经对诸葛瑾称赞道:“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别的小段子还有几个,不再一一列举。有人说,这不过是耍小聪明而已。也有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公元年,诸葛恪31岁,这一年叔叔诸葛亮已经为蜀国“鞠躬尽瘁”了,他被孙权擢升为抚越将军,出任丹阳太守。来这儿当官是因为他吹下了大话,能平定这里的山贼,还说只要三年,就能征得甲士四万。
丹阳山地势险峻复杂,百姓尚武,常常出山为盗,清剿多年毫无效果。他的父亲诸葛瑾听说他吹下如此惊天大牛,忧心忡忡地说:“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这小子有可能给我们诸葛家带来灭顶之灾呐。
想不到诸葛恪到任后,一面命令坚壁清野,另一面则展开铁壁合围。三年之后,他果然收服山民达十万余人,还将其中壮丁四万余人编入了军队。孙权大喜过望,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这件事要再说是耍小聪明可就有点强词夺理了,必须承认,这是能耐,是智慧。
诸葛恪的成名作还不是平定这些乌合之众,而是在战场上打得司马师望风而逃的东兴大捷。
年,孙权驾崩,司马师认为机不可失,率领三路大军气势汹汹杀向东吴。
时任太傅的诸葛恪率军迎敌。手下先锋丁奉等雪夜长途奔袭,魏将胡遵毫无防范,全营大乱,争渡浮桥,结果桥因超载而断,魏兵自相践踏及落水而死者有数万人,其他两路魏军吓得不战而走。
诸葛恪此一战天下震动,名闻海内。吴新主孙亮出手也大方,升其为荆、扬州牧,进封阳都侯,加封丞相,督中外诸军事。此时的诸葛恪位极人臣,论地位权势超过他的父亲,可以与他的叔叔诸葛亮比肩了。
两国交战,两军对阵,势如地裂山崩,为大将者审时度势,谋略第一。这场胜利也远不可以小聪明来评论了。
古人说,水满则溢,月盈而亏。
此时的诸葛恪开始膨胀了。大司马吕岱看出他问题不小,曾对有一番劝诫,遇事要“十思”而行,结果这位长他四十多岁的长者的忠告,诸葛恪根本没听进去。
他一心要伐魏,力排众议,率军出征,谁知道20万大军攻不下一个三千人守着的合肥新城,士兵死伤枕籍,加上疫病侵扰,他只好又灰头土脸地回来了。
当时吴国的权臣孙峻早就想拿下他,于是和吴主孙亮合谋设了一个鸿门宴,诸葛恪在席间被孙峻砍死。
随后,诸葛恪被苇席裹身,竹篾当钩钩在腰间,抛尸在石子冈。
诸葛亮能看出侄儿的问题所在,曾写信给陆逊,托他转告孙权不要让“性疏”的诸葛恪管理钱粮,结果孙权倒让他领兵了。
应该说,诸葛亮确有识人之明,致诸葛恪于死地的正是“性疏”二字,疏狂骄躁,取死之道。
非常不幸的是,孙峻也是一个狠角色,不仅要诸葛恪死,还要夷灭三族。诸葛恪次子诸葛竦及幼子诸葛建都在逃跑路上被追杀。长子诸葛绰因为参与鲁王孙霸的阴谋活动,数年前,被诸葛恪亲自用药酒毒死。这样的父亲自古以来,也数不出几个。
回想他的父亲诸葛瑾的话,丹阳的事没说准,后来的下场倒是一语成谶。看来知子莫若父,信不虚也。
吴大帝孙权之子孙休是东吴第三位皇帝,他的点评虽然不免刻薄,但也击中肯綮:“恪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讬孤之任,死於竖子之手,不可谓智。”
当孙权还在位时,曾问过诸葛恪:你和你叔叔诸葛亮相比如何?诸葛恪毫不遮掩地说:“我比他强!”孙权很疑惑,诸葛恪解释叔叔违抗天命,辅佐的是昏君,而他侍奉的却是明主,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他要超过诸葛亮。这个变向回旋式的马屁竟然让孙权无话可说。
再说曾经在东兴之战中被诸葛恪击败过的堂叔诸葛诞,于年在寿春起兵,讨伐大将军司马昭,战败被杀,夷灭三族。
再看诸葛亮一家。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均战死沙场,仅留下一个小孙子诸葛京移居河东,算是留下了诸葛氏的一线血脉。
都说聪明是好事,哪个家长都盼着自己家的孩子聪明,但人太聪明容易树敌,未必有好运气,太聪明的孩子对家族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北宋的苏轼是五百年才能出一个的大聪明人,也是一个能看透世事的人,他有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参考书籍:《三国志》《汉晋春秋》《资治通鉴》《古今谭概》《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