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5/2/24 18:24:00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黄叶飘零,菊香飘荡

天高云淡,秋风乍起

一千年前,

诗人王维在异乡陌土吟诵: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人把“九”定为“阳数”,

农历九月九日

两个“阳数”相重,

故曰“重阳”。

重阳

重阳节,

可溯源至先秦时期,

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

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

现存有关重阳节习俗的记载,

如《吕氏春秋》

(九月)农事备收

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

是日也

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吕氏春秋》

可见当时,

古人在九月会举办

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重阳节”之名,

始见于三国时代;

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

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

重阳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唐)韦安石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民间将九月称为“菊月”。

菊,

又名“延寿客”。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

菊因其傲霜怒放,晚节犹香,

有品格高尚、洁身自好之意,

因而倍受古今文人推崇。

陶渊明酷爱菊花,

并曾为菊花作诗:

“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

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另外,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

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在葛洪《抱朴子》有

“南阳山中人家饮用

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

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重阳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唐)王勃《蜀中九日》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明)文森《九日》

重阳登高的风俗,

始于东汉。

人们为驱邪避祸

而于九月初九

爬山登高以辟邪延寿,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一种说法是登高辟邪,

另一种说法是登高祈福。

据《礼记祭法》记载:

“山林川谷丘陵,

能出云,为风雨,

见怪物,皆曰神。”

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山,

是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行为。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九”通“久”,

九月九,

寓意“久久”,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

有长久长寿的含义。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

“九月九日,

佩茱萸,食蓬饵,

饮菊花酒,

云令人长寿。”

重阳节原是秋收祭祀活动,

后逐渐演变为

对亲人表达感恩、尊敬,

体现传统“孝”文化的节日。

年5月20日,

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起,

重阳节成为中国法定老年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

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

学习老同志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

学习强国、央视新闻、人民论坛网

供稿

顺昌县纪委监委

编辑

陈畅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1
查看完整版本: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