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阳酒徒红楼梦诗词注解
TUhjnbcbe - 2025/2/23 23:31:00


  前阵子,重阅了遍《红楼梦》,心里有点想法,出于对《红楼梦》的热爱,对中国诗的喜好,我把书中的诗词挑了一些做了注释,全当是打发时光。鄙人才疏学浅,又是一家之言,难免有误,见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中秋夜,甄士隐与贾雨村对饮,雨村乘着酒意,狂兴不禁,吟出本诗。


  诗的前两句平平,并无特色;后两句却透出气象不凡,抱负不浅。说是吟月,其实就是言志。他一旦有出头之日,就要使“人间万姓仰头看”。


  雨村此时的情况,有点像现在的草根、屌丝,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除了自己的能力,没啥可依靠的。有点像现在的年轻人喝醉了乱吼:“我要成功,我要发财,金钱、美女大大的”,一样一样的。“不满是前进的动力”。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并为之而奋斗,这是妥妥的正能量啊。雨村是个有为青年,这点儿是可以肯定。但我们做人、做事总得得有个底线吧,最起马得讲个良心把。很遗憾,雨村没有。甄士隐这个老学究,迂腐又糊涂,识人不准,只看到了雨村的能力与壮志,却没发现他是个利益熏心卑鄙无耻的人。他们的故事,就是个农夫与蛇的故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是宁国府内对联,还配有《燃藜图》一幅。宝玉看后,厌恶得不得了,赶紧走出。


  《燃藜图》说的是西汉刘向故事。大意是刘向夜间校书,遇一老头。老头将拐杖吹燃教授刘向学问的事。老头自称太乙之精。


  《燃藜图》再配上这副对联,好多评论的上来就是这是是封建阶级陈腐的说教。《燃藜图》要人寒窗苦读,追求功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以便在官场上如鱼得水。这就很有些上纲上线,阶级斗争的意思,不好。


  我的解读是:


  首先,喜欢读书、刻苦学习,从来都不是坏事吧。


  上联大概的意思是,做学问要致精致微,不能一知半解的意思。下联大概是,了解各种情缘,能通达各种情理,那就有了写文章的根本。“文章”,不一定专指写文章,也有“社会是个大学堂”的意思。


  再说了,做学问就一定要做官吗?真正做学问的,那有那么多官瘾!


  对联和画本身没啥问题。宝玉不喜欢,那是因为他是个官n代,富n代,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公子哥,不需要努力,什么都有。再加上又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屁孩,做事随心所欲,不爱读书。你非得说他是个封建阶级的“叛逆”,还体现了他的反封建思想,这不是胡扯是啥了。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是香菱的判词:上两句说香菱一生遭遇,令人感伤。”两地生孤木”,就是“桂”字。香菱遇到“桂”,就得“香魂反故乡”。


  高哥续书没这样写。香菱是遭到了夏金桂的欺辱谩骂,还要设计毒死香菱,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阴错阳差把自己弄死了。香菱多活了一段时间,后来死于难产。


  高哥是仔细研究过《红楼》的人,简单的判词,他不可能不懂。为何如此安排情节,唯一的解释就是,香菱这个人物形象太可爱了。高哥舍不得让她早死。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这是说黛玉和宝钗的。以孟母喻宝钗之贤德,以谢道韫喻黛玉之才情。


  玉带林中挂,黛玉死了。宝玉的心还在“林”中。


  金钗雪里埋,一般的解读是:宝玉离家,宝钗孤独一生。我的解读是,宝钗也死了。孤独一生,我真没看出来。有一次宝玉不是把宝钗比做杨贵妃嘛。《长恨歌》写杨贵妃死,有“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的句子。想想:女一、女二都死了,男一心如死灰,从此缥缥缈缈。这才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这是湘云的判词。


  襁褓之间父母违,说的是湘云自小父母双亡。


  水逝云飞;水没了,云没了,不就是人死了吗?高哥续书让她守寡有点不合设定。


  还有,咱们楚云飞楚团长的大名居然出自这里。嘿嘿,楚团长,当年独立团李团欠你的装备还你了吗?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这是元妃省亲,宝玉为怡红院写的应制诗。红绿分别指院内的海棠和芭蕉,怡和快说的是,看到景物的心情。怡红快绿与红香绿玉比起来,里面有种情愫在里面。


  两两出婵娟:“婵娟”二字就已经把海棠与芭蕉拟人化了。


  绿蜡春犹卷:书中通过宝钗之口,已经说出“绿蜡”,二字的出处。出自唐钱珝的“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绿蜡就是芭蕉的叶子。


  红妆夜未眠:红妆喻花,还用了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诗意。


  凭栏垂绛袖,说的是海棠低垂。倚石护青烟,说的是芭蕉依石而生。明着写物,也兼指怡红院里怡红院里,红红绿绿的丫鬟。


  主人应解怜:主人应该能够理解、欣赏、爱护,海棠和芭蕉(还有芭蕉与海棠所比拟的女性)吧。


  这首诗写的还行。首先对仗比较工整:绿蜡对红妆,犹卷对未眠,凭栏对倚石,绛袖对青烟,大红大绿的,有一种视觉冲击力,喜庆,还生机勃勃的。明看着咏物,实则写情,全诗弥漫着一种温情与小资的情调,符合宝玉的人设。


  菱荇鹅儿水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句:说鹅儿戏水,燕子绕梁。水,梁都做动词用了。下联的绿,香也是一样。过去人写诗经常这样搞。排列一组名词,比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啥的。有人说这联是佳句,我没看出来。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句的意境比上联要开阔点儿,有想象的空间。春韭绿,可能会想到老杜的,“夜雨剪春韭,新炊事问黄粱”;稻花香可能会想到稼轩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明里写景,实际还是在言情,言丰收喜悦之情。可惜杏林在望只是个景点,丰收之情都是观景人的臆想。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联就有点儿俗套,有点儿拍马屁。像小学生写作文,最后一段突出中心思想。没办法,这是应制诗,再说写的又不是真实的农村。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是宝钗写的白海棠诗。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大意是:浇过水的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一样,在秋日的台阶上映出了靓影;又好像在那洒满露水的台阶上招来洁晶莹的冰雪做她的精。


  淡极始知花更艳,就是素到极点就是艳,有些丑到极点就是美的意思。


  愁多焉得玉无痕。拿别人的“愁”,反衬自己的白壁无瑕。是不是有点孤高自赏,瞧不起人。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为报答自然的恩泽,“我”,默默无语亭亭玉立的度过一个又一个黄昏。


  全诗流露出一种矜持与自信。宝钗以花自比以提现了大家闺秀的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李纨评此诗第一,就是因为“这诗有身份”。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是黛玉做的咏白海棠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这是说海棠生长的环境。半卷半掩的豪门大户,绝非寻常巷陌。自抬身价,也是针对“珍重芳姿昼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以冰玉这样高洁的东西来栽培,可想海棠的节操。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是说海棠的颜色与花香。化用了宋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月窟仙人缝缟袂:是说花的颜色如同月中仙人的白衣。月中仙人当然是嫦娥了。缟袂就是白绢做的素服。


  秋闺怨女拭啼痕:白海棠象秋天闺房里女子擦拭泪痕。又是以花喻人。写着写着就扯到自己。过去的诗人经常这样干。咏物从不是单纯的咏物,要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白海棠(我)含羞带怯地独立深夜西风之中,寄寓了黛玉满腹忧伤却无处倾诉衷肠,只得听任西风摧残的凄凉心情。


  诗里有一种淡淡的哀伤,悲凉而孤寂。知音难觅,若来日方长尚还有一线希望。但是海棠面对的却是“倦倚西风夜已昏”。时间永远无情的流逝,转眼夜已昏,花已倦。虽然今日还是“梨蕊三分白,梅花一缕魂”的冰肌玉骨,但从来“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通观全诗,无一不是作者自己的心声,无一不是作者的感慨。只是她的抒情比较含蓄比较委婉罢了。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是黛玉的咏菊诗。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


  满纸自怜题素怨:这是自比菊花,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


  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首黛玉的“问菊”被李纨评为第二。其实它是十二首菊花诗中写的最好的。不知老曹当年为吟此诗,挠掉了多少头皮。


  这首诗最能体现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庭霜”不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吗?“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而言,举世可谈者唯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何曾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最为人称道。,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领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而且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探春才清志高,精明干练不减于男人,因此诗中“短鬃”、“葛巾”等字样都是以男人自况。她对荣府内部的矛盾和腐败看得很清楚,但也束手无策,只好保持洁身自好的态度。她同乃兄宝玉最亲密,情趣相投。所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正表明了她嫉视丑恶,不随风流俗的清高态度。


  题帕三绝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题帕三绝作于宝玉挨打之后。大略的情节是,宝玉让丫鬟送了两方旧帕给黛玉。意思是“我很好,不要为我担心”,为啥是旧帕子,这有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意思在里头。黛玉就题了三首绝句在上面。意思就是“我整日为你担心,为你流泪。你让我魂不守舍”。最后一句“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用的是娥皇女英故事。用现代人的话就是,“我爱你”。这就把两个人的感情明朗化了。以前两人经常吵,从此后就安定了,因为感情稳定了。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一时心有所感,模仿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作。


  全诗弥漫着一种苦闷,忧伤孤寂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不确定。 林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冷风湿雨又触发了她多愁善感的神经,所以感时伤怀。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极好的渲染了黛玉的性格。让人过目不忘。我是个男人,一听到《葬花吟》那低沉而伤感的旋律,心里就一阵悸动。它的艺术感染力太强大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黛玉葬花,没有《葬花吟》,黛玉的形象还会如此丰满?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种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傲世孤立之态“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曩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下贱的态度。


  此诗模仿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葬花吟》,极尽铺陈,蹭蹭渲染。哀之极,悲之极,愤之极。《代悲白头翁》却哀而不伤。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黛玉与湘云联句,前面叽哩咕嘟的说了一大堆,咱记不住。唯有这句印象深刻。


  寒塘渡鹤影:从老杜“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化来。一个渡字写出了鹤的飘逸以及环境的冷清。


  冷月葬花魂:此句意境优美,宛若天成。


  两句合一,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字字珠玑。就是意境过于凄美冷清,可以说是美到极点,清到级点。有点像老柳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经历,才会写出如此脱俗却又凄清这样的句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阳酒徒红楼梦诗词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