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断定,夏日晴空的一团白云,每次翻卷出来的图案吗?我想,不能,除非瞎猜,不过,猜中的概率,犹如买彩票中奖。而对世事的预测,同样难以断定。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变化莫测,盛衰无常,难以预料。下面的这首唐诗作者流放之地就是如此,它昔日荒凉,如今繁华富裕。
《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古诗作者,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宋之问。他虽然是初唐著名诗人,但人品低劣,遭人唾弃。相传他看到外甥刘希夷,所写的《代悲白头翁》后,对诗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非常喜欢,所以,请求刘希夷将这首诗让给他,可刘希夷不同意。因此,恼羞成怒的宋之问,竟杀害了这位不到三十岁的天才。这一事例,足以证明他的人品。
虽宋之问的人品低,但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这首诗,因为我们看的是,诗歌的情与意。诗人流放之地,为当时人人惧怕的岭南。诗人途经南北分界线的大庾岭,在悲伤不安之中,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在首联与颔联,诗人将自己与大雁相比,大雁能“至此回”,而诗人却期盼“何日复归来?”,人不如物。因为一个归期已定,一个未有归期,二者形成对比,突出诗人思归之哀愁。
颈联“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写流放途中的四周景色。江面四周平静,只能听见潮起潮落;瘴气浓厚,林间昏暗。此二句描写出停留地的蛮荒,在诗人心间,分界线尚且如此荒凉,更不用说流放目的地了,更加表达出诗人的悲凉凄苦的心境。
四周环境的荒凉,令诗人倍加地思念家乡。所以,诗人在尾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想象自己明天远眺,能看到陇头的梅花绽放。诗人陆凯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正是暗用这一典故,借用梅花,抒发思乡之情。
诗人因流放岭南,而愁苦悲伤且心生思乡之情,可见当时的岭南,在世人心中不是好地方,然而世事变化无常,之前是蛮荒地,现今变成经济发达地,特别是某些城市,变成人人向往的淘金地方,这世事真是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