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在藏书楼和文献之间,探寻明代学者胡应麟的
TUhjnbcbe - 2025/2/3 13:00: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

通讯员杨一之蒋宇欣特约摄影胡雪峰

我从未想到,自己的首次兰溪之行,竟然会陷于对一个古人的寻找而不能自拔。

他不是爱吃螃蟹的李渔,不是写“渔歌子”的张志和,不是诗画僧人贯休,而是已经岁的明朝人胡应麟。

胡应麟(—)画像 网络图片

在我过往的生活中,这位明代著名学者、版本学家、文学评论家几乎是一个没怎么出现过的名字。直到迈进他的故居,看到展板上那一句——

“他用最简洁的语言,极为形象地对历代诗歌进行解读,并独具慧眼地从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发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给予极高评价,使之成为后人眼中‘孤篇压全唐’之经典。”

胡应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样的一组词语并置,是可以在脑海中燃起火光的。

于是,我很好奇,明中后期的胡应麟与初唐的张若虚,经历了怎样的“相遇?”

二酉山房的今天

胡应麟故居,在兰溪古城的天福山顶。

徜徉在天福山历史文化街区,穿行在群集的明清建筑当中,沿着古老的台阶上上下下,已然感受不到山的存在,它早已成为古城建筑的一部分。

在一处名为“牛角尖”的街巷尽头,便可以看到胡应麟故居。

胡应麟故居外景

这幢两层高的徽式建筑建于年,黛瓦粉墙的新貌中,那些胡应麟以目光或双手拂过的梁柱,支撑其中,坚固如初。

当我还在念叨着天福山看不出山的样子时,同行的兰溪90后男孩胡程浩很笃定地告诉我:“天福山真的就是一座山。”

从他的讲述中,我还知道了胡应麟故居的来处。

上世纪90年代,原本位于兰溪人民路老城区花园巷兰江大厦斜对面的胡应麟故居被拆除,全部构件编号存放,在近20年之后,迁建于天福山,两地相距不过千米。

进入故居,可见《春江花月夜》

其实,这座故居更为著名的名字叫“二酉山房”。

二酉山房不仅是胡应麟的故居,也是天下驰名的藏书楼,聚书四万余卷,当时可与宁波的天一阁媲美。

翻开年7月21日的《中国文物报》,一则《兰溪发现明胡应麟故居二酉山房》的报道,提到了它的几次易主。

胡应麟建好的二酉山房,最初名为少室山房;清康熙年间归于武举人唐骧名下,因旁边有一株古梿树,被改称古梿书屋;后被卖给潘姓人家,再后来又归唐姓。

“三间两过厢一天井的楼屋,用材硕大,雕刻古朴,当为明代建筑”,这是文物工作者在年对二酉山房的形容,如今,低头看那些木柱的底部,近20年前以毛笔标注的方位字样依然清晰,天福山顶的这幢建筑,没有辜负胡应麟,也没有辜负文物工作者的辛劳。

标记方位的木柱

更为幸运的是,今天,它又回到胡应麟的名下,并且成为一处人人可以瞻仰的场所。

正因如此,由胡应麟而起的那些往事,再次轰然而至。

张若虚等了年

在胡应麟之前,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寂寂无名。

被闻一多视为“初唐双峰”之一的张若虚,并没有留下正儿八经的传记,仅在他人的传记中附有只言片语,不过,从那些只言片语,可以读到他其实是个厉害人物——比如“位卑而名著”,又比如“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

可是,在唐代文献中,始终未见《春江花月夜》这一“名著”的篇名。

到了宋代,虽然郭茂倩《乐府诗集》第47卷,载有这篇杰作,但它只是静静地躺在其中,无人阐释,这在诗话大盛的宋代,其实很难理解。

张若虚又等了年,才“遇到”了兰溪才子胡应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

很显然,对于张若虚来说,胡应麟是第一位别具慧眼的审美阐释者。这一段《诗薮》中的评价,为《春江花月夜》揭开了一个新的时代,让它真正迎来了诗中所描写的传播盛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初唐到明后期,中间隔了数百年,要说胡应麟与张若虚的“相遇”,大概也和今天的我们一样,不过是阅读而已。

故居内部展陈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对历代优秀诗人的喜爱,实在是非同寻常。

比如与张若虚同为初唐诗人的骆宾王,因随徐敬业(李敬业)扬州起事,在明以前,一直为正统史家所否定。

胡应麟是第一个站出来呼吁为骆宾王平反的人。

在胡应麟著作中,有大量文字来颂扬骆宾王的文才武略、忠孝义节,他还上书州、郡的督学,积极建言把骆宾王的塑像迎入州、县的乡贤祠奉祀,虽然中间历经曲折,但最终大功告成。

“疯狂”的读书生活

如果没有胡应麟,我们可能依然会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骆宾王的《咏鹅》,不过,它们进入我们文化长河的时间或许会再晚一些。

“书之为用,枕籍揽观。”这是胡应麟的藏书观,也是他那些发现与热爱的来源。

在《二酉山房记》中,胡应麟详实地记录了自己与藏书有关的经历、交游、日常生活,以及藏书楼的陈设与规模。

他的藏书是有传承的,他的外祖父、父亲都有藏书之好,胡应麟的书痴程度更是骤增:“饥以当食,渴以当饮……忧藉以解,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所幸,家人对他这唯一的嗜好,相当支持。

父亲的俸禄不多,但因父子同好,许他“啃老”;女性家属的首饰都被他典当,用以书资;而因父亲的官职变化,离开长安时,行李除了书再无他物。

胡应麟有不少藏书来自义乌的藏书家虞守愚,明代谢肇淛(zhè)的笔记《五杂俎·卷十三》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藏书丰厚的虞守愚为了防火,将藏书楼建于池塘中央,白天架上木板进入,晚上就把木板撤掉,门边写有:“楼不延客,书不借人。”虞守愚去世后,后人志不在此,胡应麟答应虞氏子孙出重价收购全部藏书。当虞家装得满满的几只大船,运到兰溪时。胡应麟却耍了些小心思,说自己买不起了。虞氏后人,急于脱手,最后胡应麟以不到十分之一的价格得到了这些书。

胡应麟的部分著作

在二酉山房,胡应麟的读书生活是这样的——“顾恋徘徊,寝食偕废,一旦持归,亟披亟阅,手足蹈舞”。

初次见到这种场景的人,以为胡应麟疯了,而家人已经习以为常,不足为怪。想必胡应麟偶尔也会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检讨”一下,否则,他也不会记下外人与家人的这种反应,读来非常可爱。

二酉山房的陈设,箱单简单:“湘竹榻一,不设帷帐,一琴,一几,一博山,一蒲团。”这个日夜沉浸其中的资深读书人,不愿面对日常的应酬,当然,那些想扯闲篇的人,也不敢来找他闲聊,正如他说的那样:“日夕坐卧其中(二酉山房),性既畏客,客亦畏我。”

对自己的藏书,胡应麟是相当自信的:“越中诸世家顾无能逾过者。”

这种自信,可不是自己吹吹牛。

清代藏书家汪启淑在百诗合集《兰溪棹歌》中,写到胡应麟:“谁将二酉号山房,日拥书城坐古香。流转已归唐贡士,亲贤赚得姓名芳。”

年前的西湖中秋夜

正是在这些藏书中,胡应麟重新发现了《春江花月夜》,但它的风行当归功于胡应麟所在的群体和他们所追寻的审美风尚。

这就要说到胡应麟的朋友圈。

在胡应麟故居,一则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写的《石羊生传》占据大幅的展板。胡应麟因追慕皇初平叱吃成羊的传说,更换名号为“石羊生”。

明代的文学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到了胡应麟的年代,王世贞主盟文坛,四方文士集纳他所在的吴中弇园,但他最为器重的还是胡应麟,在《石羊生传》中,王世贞点赞胡应麟:“才高而气雄,其诗鸿鬯瑰丽,迥绝无前,稍假以年,将与日而化矣。”

胡应麟也未负期望,一部《诗薮》,“悉是肝腹剖露,只字毋敢袭前人。前人藻鉴,有当于衷,必标著本书,使之自见;其有不合,即名世巨公,不复雷同”(报王承父山人》)。

翻看各种版本的胡应麟年谱,可见考到48岁、屡次落第的胡应麟,在往返考试的途中,会遍天下友人,作诗、游玩、聚会、畅饮、购书。科举不是他的志向所在,所以,这一路也过得畅快,甚至,盘缠用光,还得好友资助才能归乡。

年的中秋节,33岁的胡应麟在杭州大会师友。

那次来杭,胡应麟写了一首长诗《双剑篇》,双剑来自戚继光,他将精铁百炼为的两柄剑,一柄自用,另一柄赠予汪道昆。二人每次相见,必将双剑合并展示。这一次,胡应麟在场,一气呵成的《双剑篇》,让戚继光赞叹不已。

中秋夜,吴越名士十余人,包括胡应麟、汪道昆、戚继光、卓明卿、周天球等湖畔相聚,席间他们作诗论艺,不过因为莫是龙借酒生事,与胡应麟有了一段不快。

这段小插曲传播起来就成了另外的桥段,到了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里,就成了汪道昆的弟弟汪道昆当场质疑王世贞将诗坛的衣钵传给胡应麟,众人无语,戚继光站出来劝和,反倒成了出气筒,被胡应麟大骂一通。沈德符说,有人为此做了一出杂剧——“胡学究醉闹湖心亭,戚总兵败走万松岭”。

实际上,这一次西湖聚会,王世贞不在场,而这有鼻子有眼的传闻也是捕风捉影。

但结合很多文献,也可以看出胡应麟无疑是个性情中人,他爱喝酒,也留下了许多与酒相关的诗句,比如:“浮世狭,难为容。胡不醉我美酒三千钟。”“人生把酒当尽醉,回头万事成虚空。”

八月十六夜,胡应麟继续在杭州会友,先到俞园,再到苏堤。这是友朋间无比欢畅的一夜,而且,胡应麟记下了那个年前的西湖月夜:“澄湖月色,万倾如昼。”

未完的寻找

自胡应麟沉浸于二酉山房的那些岁月起,年来,无数人在寻找胡应麟。

年5月,24岁的胡应麟在兰溪照料患头风病的母亲,母亲渐愈,而他却因过度劳累,隐入金华山休养。工部尚书朱衡,途径兰溪,在江上停泊了三天,才见得胡应麟一面,胡应麟也感念朱衡的真诚,写了一首长诗相赠。

年8月,还是学生的吴晗求学燕京大学,他在图书馆做馆员时,翻到一部《婺书》,其中有吴之器的《胡应麟传》。由此,他找到了胡应麟卒年的准确时间,并博览相关史料写成《胡应麟年谱》初稿,获得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的赞赏。吴晗终成明史大家,应是始于《胡应麟年谱》的撰写。

年9月,藏书家韦力来到兰溪,寻访胡应麟的二酉山房,在热心的兰溪人的带领下,他找到了复建的老屋,见到了二酉山房那些保留完好,带着胡应麟气质的旧物,难抑心头的兴奋。

故居正门

今天的兰溪学人,不停歇地奔走在这片土地和文献之间,寻找着胡应麟们的过往,以及那些往事与今天的关联。

我的兰溪之行,除了以脚步去感受这座城市,还走进了学者讲述,听来了上面的这些故事。

在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和兰溪文广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吴晓红的办公室里,我知道了“兰溪日子,有戏有味”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陪我逛古城的兰溪90后男孩胡程浩,是古城天下江南景区的一名导游,他大学的专业是国际贸易,但毕业后却选择做了一名导游。原因很简单,吸引他的也是家乡的“有戏有味”。

虽然对古城的一切,已经相当熟稔,但胡程浩同样也在寻找。

工作之余,他会在阅读中与古人对话一番。他知道,自己接待的来访者,有很多不是普通的游客——“我得保证,相对专业的问题,能答得出来。”

古城一瞥

年8月,44岁的胡应麟游金华山,作《金华山杂咏》,留下一条浙江诗路上旅行路线——朝真洞、冰壶洞、双龙洞、二仙祠、芙蓉峰、赤松涧、紫薇岩、石羊峰,有心人不妨去探访一番。

但他真正的贡献不止写诗这一件事。

还是回到《春江花月夜》,或许正是因为胡应麟,中国诗歌中独有的意境之美,不仅仅属于张若虚一个人,它在胡应麟之后的多年,一直到今天,铺陈于人间的角角落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藏书楼和文献之间,探寻明代学者胡应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