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常常经历剧烈的运动,消耗大量的体能,动物需要睡觉休息,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植物呢?植物长年累月固定长在一个地方,也需要休息吗?带着这个疑问,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展开了研究。
经过细心的观察,达尔文发现许多植物在晴朗的夏日夜晚会发生许多奇妙的变化。比如合欢树,它的羽状叶片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一到夜幕降临,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入睡;白天有阳光时,红三叶草每个叶柄上的叶子都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也闭合起来休息;花生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也慢慢地向上关闭,好像进入了梦中。在观察了69种植物后,达尔文断定,植物也是需要睡眠的,而且,植物的睡眠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但这个说法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一直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50年前,植物也有睡眠的“月光理论”新鲜出炉。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之所以“睡觉”,主要是为了减少来自月光的伤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会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能力。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又发现,有些植物在睡觉时,并不受温度和光强的控制。比如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晚关闭,当遭遇大风大雨时,还会耷拉下“脑袋”入睡,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但是,科学家们的种种观点都没有能解释植物睡觉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科学家恩瑞特用一个新的解释博得了普遍的认可。恩瑞特用一根灵敏的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结果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总比垂直方向(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要低1℃左右。恩瑞特因此认为,正是这仅仅1℃的微小温度差异,让喜欢睡觉的植物生长速度比不睡觉的植物要快得多,它们们用睡觉的方式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生存竞争能力。
同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事情:植物不但喜欢“夜睡”,还喜欢“午睡”。原来,在每天上午的11时至下午2时左右,许多植物的叶子的气孔会关闭。恩瑞特分析,植物午睡的原因可能是大气环境的干燥引起的,午睡能让植物减少水分的散发。
我们知道,动物的睡姿是五花八门的。比如长颈鹿入睡前先将两条前腿跪下;猴子总在树上睡觉,入睡时蜷伏成球状;貛冬眠时把嘴对着肛门;白头翁睡觉时一只脚站着,另一只脚蜷缩着;蝙蝠睡觉时将后脚钩在岩石或树枝上成团側悬而睡;鸪睡觉时总是几只挤在一起,头朝外围成一个圆;猫头鹰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么植物的睡姿又是怎样的呢?科学家经过观察,发现植物的睡姿也是因植物而异的。比如生长在水面的睡莲,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它那美丽的花辮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梦境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夜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得“睡莲”芳名。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闭合,看上去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ト的花则垂下来,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儿。豆科植物的羽状复叶上的小叶片能够昼开夜合。红三叶草在阳光下,人们看到的是它的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都展开在空中;夜幕降临时,三片小叶就折叠在一起垂下“头”来。探素植物的睡眠,有助于揭开植物生长之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林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