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古诗估计大家都听过,甚至上学时还背诵过。多么美好的诗啊,它精妙地表现出物是人非的情景,表述了青春易逝,韶华易老的现实,寄托了作者无限感慨,可谓千古名句。可是,你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却掩藏着一桩凶杀案。
这首诗名为《代悲白头翁》,收录在《全唐诗》中,但是却有两个作者,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基本相同,只有两个字不同。一个版本中是“洛阳女儿惜颜色”,另一个版本是“幽闺女儿惜颜色”,其他完全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查询一下《全唐诗》,发现这首诗的作者两个人分别是刘希夷和宋之问。
刘希夷,唐朝诗人,出生在公元年左右,卒于公元年左右,年未满30岁。他是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其人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
宋之问,初唐时期的诗人,出生于公元年,比刘希夷小五岁,虽说年龄小,从辈分上却是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诗文出众,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共称为仙宗十友。
两个人既是亲戚,又是文友,难免会经常在一起舞文弄墨,交流各自作品。有一天,宋之问看到了刘希夷的那首名作《代悲白头翁》,尤其里面的那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感觉无比精妙,不由赞不绝口。问了刘希夷尚未对外公之于众,于是便恳求刘希夷将这首诗让给自己,这倒有点类似现在的版权转让。
刘希夷迈不过亲戚情面这一关,加上宋之问是长辈,便答应了。可是不久之后,刘希夷越想越心疼,就像反悔,把这首诗要回来。这样一来,宋之问可就丢大脸了,不由恼羞成怒,便命令家奴用装土的袋子,将外甥刘希夷活活压死,一代诗人就此含恨离世。这件事也被称作“因诗杀人”。
你想不到吧?“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么美好的一首诗里,竟然藏着这样一桩凶杀案。真是令人叹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