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这个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我想绝大多数国人应该都知道这句诗,被引用的频率相当高。这个作者刘希夷是我们河南省汝州人,现在汝州还有个纪念刘希夷的陵墓叫夷园,就在汝州当地的一个风穴寺山门的东侧。
夷园是纪念唐代诗人刘希夷的墓地,现在的是重建的
刘希夷(约年-约年),字廷芝(也有写作庭芝、延之),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其诗以歌行见长,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柔婉华丽,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希夷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
夷园里刘希夷的塑像:永远的29岁刘希夷在当时属于比较个性的另类诗人,不是很受器重,但是也考取了功名,不过25岁,谁也不曾想到仅仅4年后,刘希夷就因为写出了一句得意的诗句引来了杀身之祸,而这个肇事者就是刘希夷的亲舅舅宋之问。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在创作实践中宋之问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被看作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
据说这是当时的刘希夷和宋之问舅甥二人画像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年~年),这样一比照,你会发现宋之问比外甥刘希夷还要年少大概四、五岁。
01宋之问的仕途得意与青云直上
我们翻看史料,会看到宋之问扬名很早,相比较外甥刘希夷,说他算是年少得志也不为过。
但是宋之问的前途得意更应该感谢的是自己的父亲宋令文为子女们的长远打算,一直在精进自己的同时,不忘紧抓三个儿子的教育不放。
古时乡野私塾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
也就是说宋之问的学问的得来和教育上的受益,主要来自于父亲的严抓和影响,在父亲的身体力行的读书做学问的影响下,宋家的三兄弟,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成为十里八乡传颂的美谈:
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同样在上元二年(年),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而因为之前他和父亲以及兄弟的名声就已经传播在外,因而之后算是颇受重用。我们来看看《旧唐书》中对于宋之问的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宋之问,虢州弘农人。父令文,有勇力,而工书,善属文。高宗时,为左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初征令与杨炯分直内教,俄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易之兄弟雅爱其才,之问亦倾附焉。
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易之兄弟雅爱其才,之问亦倾附焉。”里面说到的“易之兄弟”说的就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而这种因文采获得的赏识和宠遇,家世低微的宋之问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
武则天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捉刀代笔为张易之兄弟写诗词(剧照)武则天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就费尽心力、巧思文华取幸,闲暇时间和张氏兄弟们媚游取乐,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
其实这就可以窥见宋之问的人品和道德底线,在政治上如此鲜明地趋炎附势,其实是有点儿遭人看不起的,尤其文人普遍自视清高,所以就更加不喜宋之问这样的行径。而宋之问却认为自己青云直上是因为自己在仕途上游刃有余,有过人智慧,这也是很尴尬了。尤其是后来他又投靠太平公主,为公主写各种各样的颂诗来讨好,也是让人大开眼界。
后来还看到有野史记载说宋之问供职于张易之兄弟府上时,不仅捉刀代笔,以这两人的名义给武后写颂诗,还为张氏兄弟“奉溺器”(就是端尿盆),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02刘希夷的诗句为什么会和宋之问的几乎相同
作为文人,宋之问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上文说的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一作代悲白头吟)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和舅舅宋之问命运不同的是,虽然二人是同一年进士,但是刘希夷远没有宋之问的仕途来得顺利。
捣衣篇刘希夷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漙。燕山游子衣裳薄,秦地佳人闺阁寒。欲向楼中萦楚练,还来机上裂齐纨。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怅盘桓。盘桓徙倚夜已久,萤火双飞入帘牖。西北风来吹细腰,东南月上浮纤手。此时秋月可怜明,此时秋风别有情。君看月下参差影,为听莎间断续声。绛河转兮青云晓,飞鸟鸣兮行人少。攒眉缉缕思纷纷,对影穿针魂悄悄。闻道还家未有期,谁怜登陇不胜悲。梦见形容亦旧日,为许裁缝改昔时。缄书远寄交河曲,须及明年春草绿。莫言衣上有斑斑,只为思君泪相续。
可是凡是研究唐代文学有一定深入性的学者专家都称赞刘希夷的文风和文采“冠绝全集”,就是说诗词收录本中水平最高的人。《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
可惜的是,刘希夷在自己还不到30岁时就因为自己的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被舅舅宋之问强行索要不从,最后居然被宋之问遣来的家人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了,史上被称作“因诗杀人”。
《旧唐书》对于刘希夷这段的记载语焉不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这里面并没有指出“奸人”是谁。
然而不久,一首署名宋之问的《有所思》传扬了开来,和刘希夷的作品相比较,只有“洛阳女儿”处改为了“幽闺女儿”,全诗只有两个字不一样,其他所有地方都和刘希夷的那首《代悲白头翁》一模一样。也许这也就是尽管刘希夷的死是一桩疑案,还是被人将刘希夷的这首原作传扬开来,因为刘希夷的死因基本上所有疑点都指向了自己的亲舅舅宋之问。
查阅另一个版本的这段史实,同样得到了类似的描述:
《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
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刘希夷的死因在很多人看来是和自己的亲舅舅是脱不了干系的,而且外甥死后,宋之问这么堂而皇之地将外甥名下的这首诗据为己有,就能看出来此人的人品实在是个存疑的所在。
这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诗词背后的命案。
附带说上一句,后来的宋之问在先天元年(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