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章惇作此诗时,苏轼在宜兴置地,章惇在吴门筑屋。
苏轼不会料到,人生暮年,就是这个与其相约终老江湖的故人,将其一贬再贬,从岭南到天涯。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将贬谪做远游,苏轼的旷达豪放,章惇是望尘莫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比热衷权力的章惇,冷眼旁观的苏轼才是人间清醒。
随缘自适,坚强自信,苏轼是有大智慧的人,是其骨子里的达观开朗,伴其栉风沐雨走过低谷。
下面这两首很美的七绝,饱含禅意,是苏轼对人生自然的深刻领悟和理解,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01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宋苏轼《观潮》
简译: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大潮,都值得去观赏,如果无缘欣赏,将会是千古遗憾。
待到终于有机会身临其境,就觉得也不过如此,依旧是庐山的烟雨浙江的潮水。
赏析:
苏轼这首诗语言质朴,颇具禅意,就如千帆历尽后的老者,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唯有平心静气,通透超然。
白居易在庐山结庐,李白写诗赞美庐山瀑布,钱塘潮气势磅礴,犹如万马奔腾,如此江山盛景,怎不令人向往!
而这同样也是苏轼的梦寐以求,愿望没有实现时,念念不忘,总觉得心中有千般遗憾,好像辜负了这一生似的。
可待他饱览了庐山风光,观赏了钱塘潮水,竟然没有了期盼中的心潮澎湃,于是,他恍然大悟:境皆由心生矣。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了攀登高峰,抵达理想的彼岸,我们孜孜以求,但往往只顾埋头赶路而忽略了沿途的风光。
可当我们拼尽气力抵达终点时,心中难免又若有所失,人生就是这样,患得患失,总爱在得到和失去之间纠结。
其实,最美丽的风景一直都在路上,那些同行的人,那些四季流转的时光,都将会定格为你生命里的独一无二。
少年炙热,青年勇猛,中年稳重,老年平和,可无论多少热闹繁华,生命终究都会归于平淡,一如苏轼的感悟。
从名动京城,到贬谪黄州,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苏轼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宦海浮沉,饱尝了人情冷暖。
人间有味是清欢。繁华落尽,从苏轼到苏东坡,浴火重生的苏轼,终究是悟透了人生的真谛:平平淡淡才是真。
02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宋苏轼《花影》
简译:
亭台上的花影重重叠叠,几次招呼童仆清扫都扫不掉。
太阳落山,花影刚刚不见,明月升起,又重新出现了。
赏析: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惜花,秉烛为其照明,有如此赤子之心,自然也不会厌恶花影。
所以,对于有人说《花影》是讽喻诗,是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我难以认同,苏轼豪放旷达,有大格局。
而且,苏轼对王安石变法并非完全反对,有利于百姓的革新他还是支持的,对事不对人,并无私人恩怨。
乌台诗案时,已退守江宁的王安石仗义执言救苏轼于水火,苏轼黄州归来,曾有在半山园与其卜邻之愿。
由此可见,这首诗并非暗含讽喻,而是苏轼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和感悟,苏轼平生喜禅,此诗也颇富禅意。
人世种种,岂能尽随人意。总是会有一些事情,忘不掉,抛不去,躲不开,赶不走,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如影随形,说的就是这些吧,只要活着,就绕不开凡尘琐事,就如花有影子一般,而我们唯有坦然面对。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苏轼仕途坎坷,历尽艰辛,屡遭构陷和排挤,大半生的时间都奔波在贬谪的路上。
我心安处是故乡。那如影随形的烦忧从未击垮他昂扬的斗志,他积极乐观,随缘自适,所到之处皆乐土。
旅途漫漫,道阻且长,这一路有阳光明媚,也会有风雨如晦,只要心存美好,风雨兼程也是快乐幸福的。
后记: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虽贬蛮荒,苏轼依旧自得其乐安然自在。
可远在朝堂的章惇见不得苏轼如此舒适,又蛊惑哲宗将其再贬更为遥远的海南儋州。
章惇也没有料到,这一年,苏轼遇赦北归,他却被贬南下,重走当年苏轼走过的路。
人去后,一钩新月凉如水。殊途同归,最后,章惇客死他乡,苏轼病逝在归来途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比章惇的当局者迷,苏轼是极为清醒的。
宠辱不惊,去留随意。因为苏轼有如此豁达的人生态度,才能向阳而生从不颓唐……
参考文献:
《宋史苏轼传》
往期精彩文章导读:
王安石的山水佳作,上片纤尘不染,下片达观超脱,你值得一读王安石旧地重游,百感交集,即兴写下两首小诗,堪称精品之作刘禹锡盼归,随手写下一诗,看上去云淡风轻,实则寄寓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