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历代长平之战诗作艺术特色分析,写作手
TUhjnbcbe - 2025/1/1 20:41:00

“长平之战”诗作出现的艺术体式为赋、辞、长短句、史诗、联诗、普通诗6种。赋指的是西汉刘歆《遂初赋》。辞指的是唐李益《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故而本人把明代陶凯《长平戈头歌》、王世贞《过长平作》、吕坤《长平恨》和清代王炳照《长平箭头歌》归为长短句。清代官于宣的史诗《长平行》详细叙述了长平之战的来龙去脉,堪称经典。傅眉《过长平秦赵战场之间得三章焉》三首诗作连为一体,层层递进,也十分新颖。

历代“长平之战”诗作写作手法的共同类型有:叙事开头、夹叙夹议、通篇议论、写景开头四类。叙事开头的诗在历代都包括抒情结尾和议论结尾两类。写景开头的诗在清代以前包括议论结尾和抒情结尾两类;清至今代包括议论结尾、叙事结尾、抒情结尾、全篇写景四类。

可以看出,清代写景诗的写作手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写景诗增砖添瓦。清代写景诗两种不同结尾的诗各举一例:1、全篇写景。朱樟《高平书事》描绘了古战场恬静的生活场景,“帘飘澹白梨花酿,门掩深红柿叶霜。篱外几番啼络纬,不知织女为谁忙”。2、叙事结尾。卫浚都《登韩王山望长平古迹》描绘了一幅如今的古战场经过修养,物富民丰的景象。最后叙述韩王山的得名原因,“土人相沿念故主,兹山仍以韩王名”。夹叙夹议和通篇议论的写作手法在历代都出现了,写法相似,就不再赘述了。

两个阶段相同的写作手法举例。清以前诗作共同的写作手法是抒情开头,但结尾的方式不同。明以前的抒情开头的诗还是以抒情结尾,如陈子昂《登泽州城北楼宴》的结尾,“勿使青衿子,皆尔白头翁”。

明代抒情开头的诗以议论和叙事两种类型结尾。议论结尾的如萧启《长平吊(怀)古》结尾句,“逝水咽不流,母言可三复”。抒情结尾的如李雪山《咏米山》用“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的抒情结尾,抒发了廉颇被换后万事俱灭的凄惨之景。

明清两代共同的写作手法是通篇叙事。如明代乔宇《白起荒台》则写尽了战事之凄惨,赵卒四十万尽被坑杀的痛心。清代官于宣《长平行》详细讲述了长平之战的由来。

明以前与清代至今的“长平之战”诗作相同的写作手法是以议论开头,不同的是清代至今的议论开头诗有议论和抒情两类,明以前的只有议论结尾。清代抒情结尾的如王世禄《长平坑歌》,最后以“应共髑髅山下月,夜深同对鬼磷哀”的抒情句结尾,对被坑的赵卒寄托哀思。

明以前不同于任何一个阶段写作手法的类别是纪行类。以作为汉代“纪行赋”开山之作的刘歆《遂初赋》为例。他写自己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自我。

以上就是历代“长平之战”诗作写作手法的异同。可以看出,在传统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各个阶段的写作手法都花样翻新,增加了诗作的陌生感,更加吸引读者阅读。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代长平之战诗作艺术特色分析,写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