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品读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了解九朝古都洛
TUhjnbcbe - 2024/12/23 15:39:00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河南洛阳是一座享誉天下的古老城市。以往人们曾以“九朝古都、八代陪都”的说法来形容洛阳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然而,根据最近二十年来考古发现和史学研究成果所示,早在夏王朝统治时期,就有太康、孔甲、帝皋和夏桀四个帝王在洛阳建都;商汤灭夏后,又在洛阳建都,史称“西毫”;西周初年,周公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洛邑并让周成王迁都洛阳。

在武王灭商后,曾在洛阳营造了一座供周人居住的城邑。但在回到镐京后,他仍然为东方局势不稳而寝食不安,竟然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最终武王做出了迁都洛阳的决策。他对周公说:“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粵詹洛伊,毋远天室”,对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完成了东征战役之后,周公与召公一起,亲自主持了修建洛阳的工程并使成王迁都洛阳。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诸朝定都洛阳之后,五代的后晋也曾以洛阳为都三年,这样,洛阳实为十三个王朝的国都。在当今中国诸多古都之中,洛阳是最早形成城市并贵为国都的一处,同时也是建都政权最多、建都时间最久(保守地估算,应在一千年以上)的一处。

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价值,是这里屡为国都的一个重要原因。洛阳处于黄河流域的中部,北依邙山,可通幽燕;南对伊阙,可达江汉;西控渑崤关中,东与黄河下游的大冲积扇相接,自古号称“天下之中”,现今人们所说的“中国”,最初即是指洛阳一带而言。因此,古代的洛阳确有居中御外之便。

从洛阳周围的地理环境来看,这里是一个小盆地,黄河及太行山构成了它的北部屏障;在其南部今嵩县境内的崇山峻岭中有“三涂”之险西南部今卢氏县境内有熊耳山、东南部今登封县境内有嵩山;在其西部的豫西山地中有函谷、崤底二关;在其东部,是连绵起伏的丘陵,虎牢、成皋两关雄時,构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所以,洛阳在军事上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在中国这个棋盘型的地理格局中,如果说中原是其腹地的话,那么,洛阳则是这个围棋盘上的天元。洛阳虽号为“四方之中”,其形势之间却在外围。所谓洛阳的外围,可从几个层次去说,第一个层次是三川河谷的外围诸险要,如成皋、崤函、孟津、龙门等;第二个层次即为河南的四境,即西南南阳盆地、东南准河上游、东北河内地区再加上三川河谷西北崤函之险,这些地域是中原与其外围四方的联系通道;若将视野再放大些,则其外围可延及关中、河北、东南及荆襄等大的战略要地。洛阳便处在这几层外围的包围之中。中原的位置和地理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原攻守形势的特点。攻取洛阳,进取中原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层层递进;中原防守则是一种以洛阳为中心、由内向外的层层辐射。

当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俱在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区时,许多统治者出于巩固江山的考虑,往往不惜代价,采取一些措施去弥补洛阳为都的不足之处。例如,洛阳与西安的关系十分密切,被不少帝王等同视为东西二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向东南,政治和军事重心移至北方之后,洛阳作为国都的优势便不复存在,而其原有的劣势则依然如故。所以,北宋以后,洛阳便不可遏止地走向衰落,除了在宋、金时期还循着历史的惯性而保持了陪都的名义外元、明、清三朝时,洛阳仅成为河南府所辖之城。它对于当时王朝统治的影响,似乎主要体现在其军事战略的价值之上。

“若间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是北宋大政治家、大史学家司马光的著名诗句。名列我国七大古都之冠的洛阳,确实是中国古史的一段缩影,非常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人去看一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读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了解九朝古都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