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柳飞燕
一
公元前年,西汉,成都一户姓司马的人家生了一个小男孩,像所有做父母的一样,这家人对孩子寄予了无限希望,希望他能平安长大,长寿无恙,于是,便给他起了个小名,犬子,大名司马长卿。
小长卿聪明伶俐,活泼好动,他喜欢诗书音乐,又爱好武术击剑。在家人的悉心培养下,很快,他就能文能武,能弹能唱,成为同龄孩子膜拜的对象,众多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少年时,饱读诗书的司马长卿,特别崇拜战国名将蔺相如,很敬佩他的为人。稍长,他便自作主张,给自己改名为司马相如。没想到,这一改名,司马相如四个字,在文学史上名传千古。
二十出头时,长得英气非凡,高大魁梧的司马相如,看到出入官府的人排场宏大,耀武扬威,便萌生了也想当官的想法。但那时还没有科举制,想要做官,只能由政府根据家产选举官员,或者是本人花钱买职位。
因为西汉尊崇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你们家产丰厚,他就觉得你这个人靠谱,经过各方面考察后会给你一个官职。司马相如家虽然家境优渥,但是还没有到被选官的程度,痴迷做官的司马相如,只能央求父亲花重金,给他买了个官职,武骑常侍。
这个官职,说白了就是陪汉景帝打猎,游玩,给皇上当保镖。也许骨子里并不是只知贪玩的人。很快,司马相如就厌倦了这种只是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的“官场”生活,他感到了思想的憋屈和生活的烦闷。
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景帝的弟弟,喜爱文学的梁孝王刘武来朝办事,随他同行的是当时的几位辞赋大家枚乘、羊胜,严忌等人。司马相如看到他们言谈辞赋,非常羡慕。他憋屈的思想和烦闷的生活似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从此,他潜心研究起了当时流行的文体——辞赋。
一个人,一旦迷恋上什么,便会为此不顾一切。痴迷上辞赋的司马相如,意不自得,借口生病,辞官回家。客游于梁,结交“梁园”文学团体,专心学习写作,一天辞赋琴剑,日子好不惬意快活!
但好日子没几年,父母相继过世,家业渐消。不善经营,只知道读书、写字、弹琴、练剑的司马相如,很快就坐吃山空,家徒四壁了。
但此消彼长,辞职在家,专心写作的他,很快名声大噪,梁孝王刘武慕名请其写赋,想到梁王当初对自己的无意点透,司马相如用心地写了一篇《子虚赋》。
没想到,辞藻华丽,想象瑰丽,气势磅礴的《子虚赋》一炮打响,深得文艺青年梁孝王刘武喜欢。见他精通音乐,梁王便把自己珍藏的绿绮琴馈赠于他,得此“世无第二”的名琴后,司马相如的声名更加远播。
一时间,辞赋第一,琴艺绝伦的司马相如,受到权贵争相邀请,大家以结识他这个才子为荣。
二
一日,应临邛县令王吉相邀,来此游玩的司马相如,接到当地富翁卓王孙的宴请之邀。久闻卓王孙有一女儿文君,相貌清丽,才艺非凡,只是新寡,回家不久。赴宴时,司马相如心中有了一点小九九。
他来了,周到得体,不卑不亢的礼节中,自有一股风流,稍有口吃的他,沉静少言,巧妙地避过了自己的弱点。随着手指娴熟地拨弹,琴声悠扬飞起……
那些附庸风雅的人,很快闭目陶醉于琴声中去了,他不动声色地观望中,知道湘帘后那一双秋波的主人,才是真正听得懂琴音的人。于是,他心动音变,大胆地以琴传情。
一曲《凤求凰》高昂激烈,意蕴悠长,座中人如聆仙乐,皆以为他在表达怀才不遇,渴求明主之意,而湘帘后的那个人,却早已闻弦歌而知雅意。
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琴曲歌辞·司马相如琴歌》
心有灵犀的俩个人啊,以琴定音。于是,这个超凡脱俗,有勇气有决心的女子卓文君,夜奔于他,干出了惊世骇俗,流传千古的风流雅事……
在当今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一对年轻人的私奔,仍具耳膜鼓张力和眼球扩张力,何况几千年前的西汉?何况一对才子佳人?
私奔后的他们,如千万情投意合者一样,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干什么都是甜的。于是,她抛下千金小姐之身,当垆卖酒。他也舍下文人名士的架子,跑堂当伙计。虽苦虽累,却夫唱妇随,幸福甜美。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不拘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幸福爱情的果敢行为,被誉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之首”,闻名中外。连“诗圣”杜甫都写了一首诗,赞扬他们的爱情。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琴台》
三
也许是不想过于伤害父母,也许是私奔后的她想家了,也许是存心要寒碜老爹,总之,在成都卖酒的他们,却突然把酒店搬回家乡临邛城了。在家门口开酒店,涤器街头,俩人仍然坦荡自在,自得其乐。
孩子和父母叫板比倔劲,父母永远斗不过孩子。果然,父亲很快原谅了她,分给他们家资奴仆,好日子倏忽而来。这个店,搬得实在太值了!适时,适地,适运,适宜!司马相如的运气好像也因此而转过来了。
某日,继汉景帝之后当了皇上的汉武帝刘彻,偶然读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以为是先古高人所作,忙向左右打听,当他得知是当世文人司马相如所做时,惊诧不已,连忙命人召之。
来见汉武帝的司马相如,谦虚有礼,“《子虚赋》乃叙诸侯之事,不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于是作《上林赋》。
《上林赋》与《子虚赋》,虽然写作时间前后相隔十年,但内容连贯,构思一体,结构严谨,实际上是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两篇赋假设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通过他们对楚国云梦和天子上林苑的辽阔,物产的丰富,天子打猎的盛况,做了极其夸张的描绘,赋予了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巨丽之美,也产生了一个成语:子虚乌有。
两篇赋气势恢宏,波澜起伏,气脉贯通,一泻千里……赋之卒章显志于节俭,因以讽谏,真有豹尾之力。武帝大悦,赐官侍从郎。
这两篇赋,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前人作品而成为汉赋的典范之作,后人因此称司马相如为“赋圣”和“辞宗”。
但若认为司马相如是因此而取悦皇上的御用文人,那就错了。他生活在汉初走向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文人,仍然兼具纵横家的精神和气质,司马相如身上的策士遗风更明显。
对社会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