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元年,
有一旷世奇才驾鹤西去,
众人悲怆不已,
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一生爱好喝酒,
最终也死在了酒上,
是醉死的;
也有人说他“为老不尊”,
一大把年纪还要去参军打仗,
年纪大吃不消就返回族叔家中,
最后病死在当涂;
还有最后一种说法,
看似荒谬倒也符合他的人物形象,
说是有一日他泛舟湖上,
见月光皎洁,
便一跃而下下水捞月,
最终溺死湖中。
虽然死因至今没有一个论断,
但是基本可以推断出来,
这绝对是会增加我们背书量的人,
而事实永远不负重望,
他就是唐代诗人——李白。
说到李白,你会想到什么?
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还是仙风道骨,胡须长长的爷爷?
在语文老师的嘴里,
他浪漫,大气,游历三川,见多识广,
最关键的是他手起笔落,
就能将见闻统统跃然纸上,
把夸张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而我苦思冥想,
却只能伸出大拇指说一句,
卧槽!牛批!
01
长安元年,
一个婴孩呱呱坠地,
诗人李白出生了。
他这个人不仅死因不详,
就连出生地都没个准确说法,
因为他是个“满嘴跑火车”的浪漫主义诗人。
“本家陇西人!”
“自峨眉而来!”
“白本家金陵!”
……
故里家乡张口就来,
所说地点却没有一处一样,
看来果真是四海为家。
关于他的家世更是无从考证,
《新唐书》中记载,
李白是兴圣皇帝的九世孙,
按这个说法他和李唐诸王是一家人,
往前倒几代,那也是个王孙贵族。
《旧唐书》称其父李客是任城尉,
但也有史册说李客只是个商人,
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但无论出身如何,
都不影响李白是个少年天才。
据史书记载,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五诗多首,
放现在来说就是,
这个孩子幼儿园就学会了小学的知识,
15岁就写了很多篇满分作文。
在那个年代,
无人不知诗仙李白出口成诗,
一把折扇一身白袍,
年少成名,好不风流。
就连名字都是他自己取的,
在李白七岁那年,
父亲想给他取个正式的名字,
因为夫妻两人都酷爱读书,
想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便和妻子商量好,以更名为由,
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看着眼前春光满园,繁花似锦,
父亲开口吟道:
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接着说:火烧叶林红霞落,
却故意将最后一句留给年仅7岁的李白,
只见他走到盛开的李树花前,
堪堪折下一朵放在掌心,
悠悠开口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不得不说,
李白这性子还真有几分脱俗,
慵懒闲散的步子和不经意的语调,
吟成的这句诗让李父茅塞顿开,
“白”正是说出了李花的高雅圣洁,
与自己心中对儿子的祝愿一致,
李父颇为满意,
便将头尾二字摘了出来取作姓名。
此后,这位少年便用李白二字,
将一身傲骨,半世豪情,
尽数留在了中华大地。
02
李白闲散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
成年后他不愿留在家乡受父母拘束,
就搞了一出辞亲远游,
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
不过文艺如他,
怎么可能只是看看风景呢,
他还在一路上留下了不少作品,
声名远播,
很多名人志士慕名而来,
只为和李白交个朋友。
这事放在今天来说,
李白就是个微博金v用户,
标签就是著名诗人,
旅游vlog博主,交友达人。
而且李白为人大方,
不仅自己爱喝酒也爱请别人喝酒,
酒一上头他就诗兴大发,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经常写多了就开始送人,
于是就有了《赠汪伦》。
李白爱好交友,也重情重义,
无论是哪个友人遭受贬谪,
还是谁告老还乡,
他都要写上一首作为饯别。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入蜀》,
《渡荆门送别》,《送友人》……
可以算是送别诗的大户了,
其实也没办法,朋友多,
又总不能厚此薄彼,只好一视同仁了。
但李白交友送诗只是为了开心吗?
倒也不是,他“有所求”,
求的是一官半职,功成名就,
但那些酒肉朋友哪里能帮得上忙,
就算是有一官半职的,
位卑言轻也就只能帮他递递自荐信,
结果也就再没了动静。
和大多数文人不一样,
李白没有选择去考取功名,
按道理以他的天分,
考个功名就跟玩一样,
但他的家族出身,
却注定他无法走科举之路。
不过他一门心思地想做将相王侯,
从弱冠之年起就开始四处游说,自荐,
意欲博取功名入仕。
现存世的作品中,
《上安州裴长史书》,
《上李邕》,《与韩荆州书》等,
都留下了他四处求官拜帖的印记,
可这些信件在当时统统石沉大海。
在这些诗文里甚至不乏谄媚,
过分奉迎的语句,
不禁让人感叹,
博学多才如李白,
求职之路竟然也如此坎坷。
本以为他超凡脱俗不问世事,
却不曾想他也怀着家国大志,
想要一展宏图,
这看似矛盾的人生追求,
实则暗藏了他一生的跌宕起伏。
李白求职无门的窘境,
在他认识贺知章之后稍有好转。
两人相识于长安城的一家酒肆,
当时,李白喝醉了,
临走了才发现自己身上没带钱,
眼见要被抓去洗碗抵债的时候,
贺知章出现了,大手一挥,
将圣上御赐的金龟取了下来,
送给李白抵债,
之后,两人就成为了忘年之交。
在贺知章眼里,李白是谪仙人,
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为了李白的梦想,
和自己的那一份赏识,
他忙前忙后地向皇帝举荐。
可李白真的是傲,
好不容易有一次唐玄宗松口了,
让李白前来见驾,
贺知章都高兴得不得了,
可李白呢,
这时正在桌上和人拼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就这样和机会失之交臂。
再后来,李白给玉真公主写的,
祝她得道成仙的诗也起了作用,
贺知章的举荐加上公主的美言,
李白终于得了个翰林的官职。
但李白进宫时,
告老还乡的贺知章溘然病逝,
李白这才明白,
自己失去的不只是一位好友,
更是一位知己,
和自己那些酒肉朋友比起来,
这一份赏识与尽心尽力显得尤为珍贵。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朋友贵精不贵多,世间难得是知己,
这却是李白后来才明白的道理。
03
得到官职的李白,
袖子一挥背着手仰着头,
走出了他那间茅草房,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亲自走下来迎接,
还亲手为他调羹取菜,
可见玄宗对他的喜爱之深。
他说李白一介布衣,
却能将名声传到他的耳朵里,
肯定是有过人之处,
李白也确实凭借着半生的饱学和阅历,
对玄宗的问题对答如流,让人折服。
当官的李白,
就和《妖猫传》中的形象一般无二,
白衣飘飘醉卧酒池,
虽是入朝为官却无半点官样,
归根结底,李白是不满足。
他本想出将入相,
结果被唤进宫,
只当了个陪皇帝取乐的读书郎,
这让他觉得自己不被重用,
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便仗着皇帝的另眼相看恃宠而骄,
他让贵妃为他研墨,高力士帮他脱靴,
引得朝中上下多有不满。
最终受谗言所累,
玄宗摇摇头让他告老还乡了。
官场生活走到了头,
他就又做回了那个肆意人生的诗仙李白。
可他心里还是不服气,
壮志难酬怎么可能好好生活,
但一时也没有好的去处,
只能回山东过两年安稳日子,
但日子过得枯燥乏味,
他就留下了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开始游山玩水寻出路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句道出了他的不甘与志向。
期间他尝试过很多方式,
继续写诗自荐,到边疆充军打仗,
但几番寻觅下来却依旧是不得志,
最后只能归隐庐山。
安史之乱以后,
永王李璘找上门来,
他劝李白一起“成大事”,
一直报国无门的李白被说动了,
不仅建言献策力劝永王直取会稽,
还写下数首诗来为永王摇旗呐喊,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却不成想永王不久后就败北了。
新皇帝李亨一纸皇榜将永王归为叛军,
李白受其牵连锒铛入狱。
这个情形下急坏了李白的一帮朋友,
但人人自危并无人真心相救,
最后李白还是靠自己结下的善缘自救的。
大家都知李白是个诗人,
却不知道他还是个侠士,
有一年他游山玩水路过并州时,
看到一位被冤枉却宁死不屈的士兵,
心中甚为佩服,便劫了法场。
李白后来还请他喝过酒,两人相谈甚欢,
这位士兵就是后来的汾阳王郭子仪。
为了报答当初的救命之恩,
郭子仪袍子一撩跪在皇帝跟前,
“斩谪仙就得先斩了我。”
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将李白保下,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04
李白能文会武,为人爽朗,
深得女孩子的欢心,
难怪李荣浩会在歌里唱道: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
李白在辞亲远游的第三年,
来到安陆,因为朋友多路子广,
结识了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儿子,
宰相儿子想把女儿嫁给他,
一部分是希望能靠李白光耀门楣,
另一部分就是,
自己的女儿对他早已芳心暗许。
所以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李白入赘,
还许诺会给他亲笔信让他官途顺利。
成婚后,
李白拿着岳父的亲笔信四处求职,
却处处碰壁,最后只能发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回到安陆。
而他的岳父也在这份遗憾里与世长辞,
不久后妻子也病逝了,
只留下一双儿女跟着李白四处流浪。
在途中,他认识了一位刘姓妇女,
自称爱慕李白许久,两人便一起生活,
但并未成婚,可以算是无名无份。
可恩爱的日子不长,因为没钱,
刘妇人以为李白声名在外应该非富即贵,
却不曾想他一穷二白还带着两个孩子,
最后日子过不下去了两人也就分开了。
后来李白到了山东,和鲁妇人同居了,
但过没多久安生日子他就又出远门了,
这次还丢下了一双儿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李白真的不是个好丈夫好父亲,
一心念着自己的追求与大业,
却罔顾妻子儿女。
所以他在异地看到桑树碧绿,
恍然想起了寄住在东鲁的两个孩子,
写下了一首充满愧疚的诗: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离开太久已经不知道儿女该多高了,
会不会因为思念父亲而哭泣?
想到这些李白心里五味杂陈,
但也终究没有停下旅途。
公元年,李白再一次来到梁园,
得知他几年前在一面墙上写的《梁园吟》,
被一位姑娘重金买下,就见了一面。
没想到这位姑娘是他的粉丝,
见了几次面以后,觉得很投缘,
就喜结良缘成为了一段佳话。
此时的李白已经50岁了,
要是两人就这样安稳度过余生,
也算是不错的。
可李白还想去边疆立功,
被妻子劝下后又卷入了安史之乱,
只能带着妻子一路逃跑,
他们经过河南,江苏,浙江,
最后定居在了庐山。
李白一生都在游荡,
可这次却不一样,
这次他的身边有佳人相伴,
那些风餐露宿,刀枪剑戟,
都不再需要一个人硬扛,
我相信他的心里是温暖的。
可惜后来他并没有与这位姑娘白头携老,
而是把她安顿好后又去寻觅仕途了。
就感情而言,他算得上是一个“渣男”,
与最近流言飞起的王力宏相比,
他很渣,却很稀有。
因为论诗文成就而言,上下千年,
无人能掩盖其光彩。
可能事业真的是他一生都放不下的执念,
所以才会在生命尽头,
都不留余力地燃烧自己的最后一寸光辉。
05
李白的一生可以说简单也可以说复杂,
简单在他一生都在追求仕途,
复杂在他一生都不算顺利。
他是个矛盾的人,
他想要报效祖国,又想要脱离俗世,
但最后却一样都没讨好,
都说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事实也确是如此,
李白因为开心而作的诗寥寥可数,
大部分都在诉说着人生的悲与无奈。
他有满腹诗书才气,宏图大志,
却苦无报国之门。
最后只能将苦闷挥洒成豪迈气魄的诗篇,
“停杯踌躇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
他将现实的失意化成了气势磅礴的诗句。
然而诗句愈发达观豪迈,
愈见诗人内心深处的空虚痛苦,
他也曾“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却仍憧憬再入官场,施展抱负,
即便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
但有些东西他始终难以释怀。
李白之所以是李白,
就是因为他不只是写诗的李白,
执笔吟诗是他,仗剑天涯是他,
醉倒酒肆是他,拥妻望月也是他,
少了其中一样都不能是他。
有人说李白从未老去,
一生都是少年郎,
如果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算是少年的话,
李白确实当之无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他历经无数挫折后还想实现的梦想,
人生本来就是妥协与坚持的两难,
而他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坚持。
余光中曾经这样评价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盛唐的样子就是李白的样子,
傲娇,清高,不羁,自由……
李白经得起我们这样的赞誉,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曾有一个问题:
“千百年后,还有人记得壮志难酬的李太白吗?”
满屏的弹幕都是: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