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望广东农垦领航循环低碳农业
TUhjnbcbe - 2020/7/31 11:41:00

?望:广东农垦“领航”循环低碳农业


六十年前,因 橡胶战略 而生的华南农垦人创造出 突破北纬17度 的神话,改写了世界橡胶种植的历史。六十年后的今天,曾经的 橡胶禁区 变身中国三大橡胶基地之一,广东农垦人创造出循环、低碳的现代农业 广东样本 。 作为农业 国家队 的广东农垦六十年来的起伏跌宕,背后也折射出六十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痕迹。一代代人过去,农垦将会如何发展?广东农垦是否能延续光荣传统为我国农业再探先路?在这粒 沙 的世界里,能否窥见中国农业的未来画卷?近日,《?望》周刊走访了广东省农垦总局。 突破 北纬17度神话  橡胶,一种由三叶橡胶树的乳汁凝炼而成的工业原料,柔韧而富于弹性,但在国民经济中,它却是一个刚性的必备要素。根据相关统计,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橡胶产品已经超过了5万种,进入了人类生产生活几乎所有的领域。与钢铁、煤炭和石油并称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四大工业原料。在战争时期,橡胶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1950年, 爆发。当年12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全面禁运,而在美国开出的禁运物资清单里,橡胶赫然在目。1951年,为突破封锁实现橡胶的自给,中央组建了华南垦殖局,并任命开国元勋叶剑英为第一任局长,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种植橡胶。 当时,国际橡胶种植的权威专家曾断定:在北半球,橡胶树无法越过北纬17度生存。而即使是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也在北纬17度之上。按照外国专家的观点,中国要想自产橡胶似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一支由解放军官兵、高校师生、归国华侨和当地农民组成的数十万垦殖大军,在南海之畔的莽莽丛林开始书写农垦的壮丽诗篇。仅在1952年,农垦大军就开垦出100多万亩植胶地。如今,在本刊眼前,海南乌拉线32公里处的坟茔里,300无名英雄安息于此 正是一代代农垦人的无私奉献,在南中国缔造出了突破 北纬17度 的神话。 1955年,中国第一座橡胶浓缩乳胶加工厂正式投产;1958年,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庆农场日产2.5吨烟胶片工厂建成投产,使我国结束了四十多年的手工作坊历史转入半机械化的大型烟胶片工厂。 黄宗道、黎炎等人培育出适宜在中国南方土壤上生长的抗寒害、抗风灾和耐贫瘠的橡胶新品种,并总结出一整套 管、养、割 相结合的橡胶树高产稳产经验,试验田亩产高达200公斤,大面积种植达到亩产100多公斤。被断定无法超越北纬17度的橡胶树,在北纬24度的中国大地茂盛生长,而且橡胶单产产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不再是 橡胶禁区 。 1984年7月,新中国橡胶科研事业的奠基者、广东省农垦总局原高级工程师徐广泽,登上世界橡胶育种采胶生理科学论坛,扬眉吐气地宣读了中国橡胶树在高纬度培育生长的科学论文。顿时,巴黎的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中国突破北纬17度 的 神话 改写了世界橡胶种植的历史。外国橡胶专家不仅对中国橡胶栽培技术水平深表惊讶,更羡叹于中国橡胶业的迅速崛起。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们蜂拥而来,探寻中国橡胶业神奇崛起的奥秘。 采访中,广东省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告诉本刊, 广东农垦是在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诞生的,它不仅承担了国家的 橡胶战略 ,而且还承担着屯垦戍边、接收转业军人、安置归国华侨和水库移民等任务。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农垦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当时农垦的生活条件比当地的农民要好,周边的农民都很羡慕。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广东农垦也曾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改革管理模式,转换经营机制,发展多元化所有制。但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有过辉煌历史的广东农垦,一段时间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陷入了挣扎。 赖诗仁回忆说,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广东农垦无法一下子适应,导致指导思想失误和管理失控,到处上项目,处处办公司,几年间仅本部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单位办的所谓实体公司就多达486家,管理混乱,亏损严重,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经历了波折,回过神来的广东农垦开始反思和审视自身优势,并作出了战略调整。他介绍,2000年开始,广东农垦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了 以农为本,优化结构、安居乐业 的方针,整合和重组资源, 该关的关,该砍的砍 ,创建龙头产业与市场对接并形成带动效应;2002年,广东农垦开始扭转亏损的局面;2010年,广东农垦从1999年亏损高达3.93亿元变为实现利润3.38亿元,适应了市场经济法则后的广东农垦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正轨。 现代农业的 广东样本  重树农业的核心地位,是广东农垦扭转局势的第一步。 农垦、农垦,农业才是我们的立根之本,没有这个基础,农垦肯定发展不下去。 赖诗仁说,从2000年开始,广东农垦开始利用自身集团化、规模化的优势,集中全力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并创造出循环、低碳、无污染的 广东样本 。 去年4月25日,广东农垦旗下的东方剑麻集团 废渣废水卖出天价 显示出了广东农垦循环农业的价值所在。当天在广州产权交易所,东方剑麻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10间纤维厂的废渣废水被广西万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万福制药有限公司以1.6亿元的 天价 买走,轰动一时。原因是剑麻的麻渣麻水这些原本属于废物的东西,被证明可以变废为宝,用于制作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激素类药品。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了循环产业链条。 其实,这仅是广东农垦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一部分。近年来,广东农垦人对甘蔗、菠萝、橡胶等从良种培育、生物防治、测土配方到农产品废弃物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建设。 比如,种子是农业之源,控制了种子就意味着控制了农业的基础。作为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农业生产大国,种子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国的种子研发存在 多、小、散、弱 问题,与发达国家种子研发能力存在的差距不小。而近年来国际种子巨头孟山都、先正达、杜邦等纷纷在中国强势布局,一度引发中国农业 源头 失控的忧虑。 创建于1962年的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是集南亚热带作物良种引进、选育与推广及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的现代农业科研机构,也是广东农垦近年来不断取得高产高效的 源头 。 该所所长黄志告诉本刊: 我们选育出的化号橡胶品种,在抗寒能力和产量上均超过目前的GT1等主流品种,较好地解决了广东垦区抗寒高产品种的选择性问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产抗寒橡胶新品种,填补了广东垦区无自主当家品种的空白。 而该所创造的工厂化繁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大田育苗模式, 原来育苗200万株,要一万亩土地,现在只要一千亩,而且出土时间由原来的18个月提高到8个月 ,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就在离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不远的橡胶林里,一片葱绿的葛藤将整个橡胶林下面的土地都覆盖起来,一派 乱草丛生 的景象。本刊心想: 这么深的 杂草 不会影响橡胶树的生长吗?  广东茂名农垦局党组书记温维文笑着解释说: 这些不是 杂草 ,而是特意从印度引进种植的葛藤。利用这些喜阴的葛藤覆盖胶园的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胶园管理模式,葛藤不仅可以减少杂草的生长,还有固氮作用,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降低总体的生产成本。同时还减轻胶园管抚的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原来一个岗位只能管抚1200株到1500株橡胶树,现在提高到3000到5000株。更重要的是,葛藤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显著的生态效果。  农产品废弃物的 吃干榨尽 ,是广东农垦在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广东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生物有机肥厂车间,一台翻抛机正在翻抛冒着热气的肥堆。该厂的供销部副部长王馨乐指着肥堆为本刊解释说: 这些的原材料原本是蔗渣、禽粪、炉灰等 垃圾 ,但在这里发酵加工后,将会变成生物肥、有机肥等上等的肥料,市场价格不菲。  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马金来告诉本刊,生物有机肥厂是丰收糖厂循环农业的最后一站。他详细介绍了从甘蔗到肥料的全循环过程:甘蔗榨糖后,剩下的糖蜜用于生产酒精,蔗渣用于生产肥料;在生产酒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用于生产沼气,沼气用来供生产酒精的锅炉燃烧,酒精生产产生的废液也可作肥料用于灌溉。 通过农-工-农这一大系统的循环,我们农业产品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不仅减少污染,而且使农产品效益最大化。2010年公司实现社会总产值12.3亿元。 马金来说。 对此,赖诗仁有着更为深远的理解。他说: 广东农垦的循环农业模式,不是要完全抛弃石油农业,而是通过对农产品的充分利用,变废为宝,降低石油使用率,低碳生产,创造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收的 广东样本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探索更好的路径。  中国农业 走出去  死守是不行的。在国际化大潮之下,各种生产要素加速交流融合,自身优势始终是有限的,别人可以走进来,我们也要走出去。 赖诗仁一语道出目前广东农垦走出去的战略动机。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指导下,广东农垦成为新中国农业史上率先走出国门的 人 。 尽管在北纬17度到24度之间大面积种植橡胶并在当年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橡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橡胶供需缺口也越来越大。 广东省农垦总局党组副书记陈少平说,2010年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量达到300多万吨,而国产天然橡胶仅有60多万吨,缺口高达250多万吨。广东农垦作为中国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之一,橡胶种植面积达到60多万亩,但产胶量也仅5万吨左右。而且因地理、气候条件限制,产胶量难以继续提高。 而在不远的东南亚,橡胶种植条件优越,一年四季皆可割胶,橡胶产量比广东高出近一倍,而且种植期短,广东一般要7年才可以采割,东南亚国家5年左右就可以采割。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天然橡胶产量占全球70%。 能否利用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和自身的组织化、规模化优势,到海外去发展橡胶产业,将国内的市场和东南亚国家的产品结合起来,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成为了广东农垦思考的问题。 赖诗仁说。多番论证后,从2004年开始,广东农垦开始 走出去 战略的探索。 赖诗仁说,初次走出国门,广东农垦并未冒进。为了选择好切入口,广东农垦在 十一五 期间,邀请了金融、财务、技术、规划专家,以及驻外使领馆经商处人员,深入到东南亚国家政府部门和村庄,全面考察当地的政治、经济、法制、民风、宗教信仰等情况,对东南亚国家拟投资合作项目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论证,并形成专门的详细报告。 经过考察,广东农垦选择了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作为 走出去 的切入口。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广东农垦采取 先主要产胶国,后次要产胶国,先投入加工业,后发展种植业 的策略,实施 三步走 :首先从加工厂开始,接着在当地构建起销售络,最终逐步合资或独资建立橡胶种植园,完成产业链的衔接。 通过几年的建设,广东农垦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建设的5个天然橡胶加工厂,有4个已经建成,1个正在建设,年生产能力达到了25万吨。第一期规划种植管理的35万亩橡胶园,已有5万亩落实。 2006年下半年,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广东农垦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签订协议合作种植管理橡胶15万多亩。2008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马来西亚现任总理的见证下,一个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种植18万亩橡胶的合作项目协议签订。广东农垦的海外发展获得了历史性进展。 赖诗仁说,广东农垦的投资把当地的生产和中国的市场对接起来,成为二者之间流通的纽带和渠道。而且广东农垦在开发境外资源的过程中,致力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通过项目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加就业,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广东农垦的开发项目还为当地创造税收,去年在泰国的广垦橡胶(沙墩)加工厂成为当地最大的纳税户。 双赢让我们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很多时候当地农业部门还派出专家帮助我们考察选点。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广东农垦可算是在东南亚站稳了脚跟。 赖诗仁说,接下来广东农垦将拿出一半的收入支持海外的发展,力争 十二五 末期,使海外天然橡胶基地生产能力达到35万吨,首期种植管理胶园达到35万亩,带动控有胶园100万亩。 打造自己的品牌也是广东农垦在 走出去 战略中的着力点之一。目前,广东农垦已注册了 广垦橡胶 商标,统一了产品包装与标识,并建立了实验室和检验中心,完善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市场也给予了回报: 广垦橡胶 的产品,要比同类产品的价格高。 在赖诗仁看来,作为农业 国家队 ,广东农垦需要带队,要以其示范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然而广东农垦创造的现代农业样本,在其他地方是否具有可适性?赖诗仁的答案是:经验是相通的,但具体处理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除去广东农垦的集团化、规模化、组织化优势, 广东样本 有三大经验可资借鉴: 其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组建龙头企业,与市场进行对接,打通生产和流通、销售的渠道。同时,利用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周围一批人发展起来。 其二,强化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通过 研-农-工-农-研 等模式,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将每个环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其三,注意差异化处理。就广东农垦这个小系统而言,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不一样的问题。当这一环境放大到全国的时候,其中差异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 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逆流而行 。 展望 十二五 ,广东农垦这位领导十多万职工的 掌舵人 赖诗仁雄心勃勃:建成5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全国农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垦区社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企业主营收入220亿元以上,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利税总额10亿元;农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职工年人均收入翻一番,达到4万元以上;海外主营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一半,集团综合实力进入全国500强,成为国家控股具有现代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集团  加快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广东农垦 十二五 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 赖诗仁说,广东农垦还有更远的目标:创建一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周边农村共同发展,并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先行探路。以甘蔗为例, 广东农垦将以 广垦糖业 为龙头,以15个甘蔗农场为基地,以垦区自种的40多万亩甘蔗辐射带动周边农村100多万亩甘蔗种植,使糖产量由现在的年产50多万吨到2015年实现翻一番 。  :张鸿旭

1
查看完整版本: 望广东农垦领航循环低碳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