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海南1964在学双大中亢奋起舞组图
TUhjnbcbe - 2020/7/16 12:36:00
北京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海南1964在学“双大”中亢奋起舞(组图)


文\海南 陈成智


    回顾历史,1964年,是相当特殊的一个龙年。这一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正式上演,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那是一段豪情满怀的岁月。


    回顾历史,1964年,也是相当特殊的一个龙年。


    这一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正式成为遍布中国城乡的标语口号。


    这一年,“四清”运动(清政治、清经济、 清思想、清组织)轰轰烈烈推行全国。


    这一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惊艳问世。


    这一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不久的中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然而,“四清”等运动的开展,客观上造成了泥沙俱下的后果,一些干部受到了错误的打击。当然,处在运动亢奋中的国人,也许没有想到,仅仅两年之后,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运动,将把共和国拖进可怕的泥潭。


    学习“双大” 海南有声有色


    年初,有两个人的名字,在中国开始尽人皆知。一个叫王进喜,一个叫陈永贵。他们分别代表了两个带“大”字的典型:大庆、大寨。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国展开。自1960年5月起,我国集中各方面力量,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开发了大庆油田。到1963年,我国石油产品已经达到基本自给。


    仅仅5天以后,2月10日,《人民》发表社论和通讯,介绍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的事迹。此后,“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口号,琅琅上口、如影随形,在中国大地上被亿万民众山呼海啸,直至“文革”结束才逐渐没落。


    全国出了大典型,海南当然也要树自己的典型。老摄影家蔡自强记得,1964年5月,海南区党委作出全区农村、城市、工矿开展学习儋县石屋大队的决定。为此,他还曾到石屋大队蹲点,拍摄了不少反映石屋大队典型的照片。


    那份决定,对石屋大队的评价极高。决定指出,石屋大队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学习石屋应成为组织大发展、大跃进的具体榜样,成为学习解放军、大庆、大寨、圣狮、金江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进一步总结检查学习先进的成绩和经验,克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倾向,自觉地将各种先进经验学到手,把比学赶帮运动推进一步。


    事实上,在海南,石屋的扬名比大寨还早,早在1963年11月27日,海南就在一版刊发长篇通讯《穷乡巨变———记高举开发山区红旗的石屋大队》,报道了石屋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松带领群众将荒山变为富饶山乡的感人事迹;而在蔡自强记忆里,后来涌现的另一个学大寨典型———屯昌的木赖村,海南更是在1962年8月就做过突出报道。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到底是木赖村和石屋大队学习了大寨经验,还是当时的执政者应运动需要,将木赖村和石屋大队的经验往大寨上套?还真是不好说。


    1964年的海南工业确实有了重大成绩,全区工业总产值比1963年增长20.7%。当年年底,海南区1964年工业产品展览会在海口举行,这一展会被认为是海南区解放15年来规模最大、产品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工业产品检阅。


    《东方红》:永远的红色经典


    60岁左右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1964年诞生了一部让他们心潮澎湃、百看不厌的红色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曾经担任海南省歌舞团团长的吴明伟,当时只有9岁,正开始练习小提琴,他清楚地记得,大家后来看到电影版的《东方红》时,完全陶醉在这部经典的磅礴气势、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优美舞蹈及动听旋律中,而他也将《东方红》中的旋律,作为小提琴练习曲目。


    “我还记得唱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时‘葵花向阳,人心向党’的场面;记得才旦卓玛的《毛主席的光辉》;记得胡松华深情演唱的《赞歌》;记得《游击队歌》、《南泥湾》、《七律·长征》……”吴明伟说,《东方红》是在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和亲自参与策划完成的,在当时的举国体制下,从开始策划到正式演出,在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几乎集中了全国在舞蹈编导、作曲、作词、舞台美术、灯光、道具、歌舞等最好的演职人员,这样的创作背景,今天很难复制。


    业界对《东方红》评价极高,有文艺评论家撰文指出,它既是对建国以来中国歌舞艺术的一次巡礼,也是我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重大成就。作品发扬了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载歌载舞的形式,采用了歌舞、大合唱、齐唱、独唱、群舞、独舞以及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的联合演奏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全部史诗由30多首革命歌曲和20多个舞蹈组成,其中包括5个大合唱、7个表演唱,还穿插了18段朗诵,变换场景37处。


    “当时,无论老少,几乎全在哼唱《东方红》中的歌曲。可以说,它是当之无愧的永远的红色经典,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心中永难磨灭的记忆。我后来坚定地走上艺术之路,也是受了这出大戏的影响。”吴明伟说。


    1964年10月2日晚,大型歌舞《东方红》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当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时,上万名中外观众全体起立,把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毫不吝惜地献给这部恢弘力作。


    《东方红》首场演出后,又接连在人民大会堂连演十余场,盛况空前。1965年《东方红》被拍摄成艺术影片。1994年荣获中国文联和舞协颁发的“二十世纪经典”奖。


    然而,谁都没料到,在媒体资讯传播尚欠迅捷的当时,《东方红》的演职人员们,会成为全国第一批最早获悉一个惊天消息的人。


    欢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历史的细节,出现在当年演职人员的回忆文章里。


    1964年10月16日,参演《东方红》的全体演出人员接到通知,下午2时要在人民大会堂集合,中央首长要接见大家。可直到下午5时,毛泽东、周恩来等才出现在现场。


    接见结束后,周总理送走毛主席回到大厅,突然对大家:“告诉你们两个好消息,一个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获得了成功!另一个是赫鲁晓夫下台了。”


    当时全体演出人员就激动得又蹦又跳。


    周总理对大家解释了毛主席晚到的原因: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在当天下午4时15分取得了成功。毛主席等候这次原子弹爆炸的结果,所以才推迟了接见《东方红》演出人员的时间。


    时隔多年,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学萍依然记得,中国政府随后发表了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


    “我们总说‘异想天开’,蘑菇云升腾的时候,真有天开了的感觉。我们当时就觉得,原子弹是保护国防的最有力武器之一,有了这东西,人家就不敢轻易欺负我们。”王学萍说。


    多年以后,王学萍在工作考察中了解到“两弹一星”元勋及其团队们,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兢兢业业为国防事业献身的许多故事,对他们的敬意倍增。


    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的四野老兵陈延福,曾在海南军区军工处任职,在他看来,在那个年代拥有核武,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谋远虑。


  [1][2][3]下一页↑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国家领导人接见参加《东方红》演出的全体人员。


  前一页[1][2][3]下一页敢与天地斗。蔡自强1969年摄于石屋


前一页[1][2][3]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南1964在学双大中亢奋起舞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