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的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出生于官僚家庭,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代的诗人,对杜甫的影响较深。早年杜甫家庭富裕,衣食无忧,家学渊博。他年轻时也是心怀抱负,狂放不羁。二十岁时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了豪情壮志。杜甫也曾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名诗,用来鼓励后人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知识,才能在创作中有灵感,写出好的作品。
杜甫后来家道中落,仕途又不顺,35岁时,杜甫去长安求功名失利,次年又参加唐玄宗的特科考试,但当时的朝相李林甫操纵考试,故意打压有才人士,参加考试的都是精挑细选的精英,竟然一个都没录取。杜甫虽然没被重用,但他仍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杜甫尽管志向高远,但在乱世中更没有立足之地,生活异常的艰难贫困。杜甫几次携家带口辗转求生计,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人间冷暖。他在48岁时,和家人才在成都安稳下来,并建造“杜甫草堂”。一边潜心写诗,一边种植草药,有时还上山采药,维持家里的生活。此时的杜甫既是诗人,又是药农、医者。其实,有关杜甫与草药的情缘早就结下,这里有一个杜甫和药草的小故事。
有一味中药草白头翁,民间流传说是杜甫给起的中药名。说有一天,杜甫饥饿难耐,看见两天前的一碗剩粥就喝了下去,不长时间腹部疼痛难忍,呕吐不止,但家里没钱求医抓药,只好走在门外强忍着。这时过来一位白发老翁,看加他难受的样子就问他病情,然后让杜甫在家等候,老翁就上山给他采药去了。老翁回来后给他熬了药汤让他喝下,杜甫问老翁此药的名称,老翁说没有名。过了不久杜甫的病就有好转,慢慢就彻底痊愈了。杜甫感叹“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于是为了纪念白头老翁,杜甫就把此药起名“白头翁”。
到了成都后,杜甫在草堂栽种草药,看中医药方书,还吟诗作赋,生活越来越充实,摆脱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很享受在田间劳动的乐趣,对当下的生活非常满意。他通过写诗反应现实人民疾苦的诗篇,同时体验自耕丰收的喜悦,这是他一生最开心的时光。但在高兴之余,他又无比怀念家乡的亲友和朋友。下面这两首诗,就是诗人在“杜甫草堂”写的思乡诗作,也是他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怀。
《绝句二首》唐代杜甫
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5册正版经典国学书籍全套;李白.杜甫诗+柳永.李清照词+苏东坡.辛弃疾词+唐宋八大家散文+红楼梦诗词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21.8购买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春光下的江山如此的秀丽多姿,在春风的吹拂下,绿草青青,百花芬芳。泥土在春光的照耀下融化松软,燕子飞来飞去在衔泥筑巢,温暖的沙土上,成双成对的鸳鸯依偎在栖息着。江水碧绿把鸟的羽毛映衬得更加的洁白,青翠的山中美景美不胜收,鲜艳的野花绚烂得像要燃烧起来一样。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一年又一年,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故乡啊!
诗人咏叹成都草堂附近旖旎的春光,也陶醉其中,但再明媚的春光总会过去,再美的地方也不如儿时的故乡。这两首绝句,是以当下美景,衬托怀念故乡的悲切心情。眼前的景色是山水秀丽,百花盛开,燕飞衔泥,鸳鸯戏水,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之地。可是这不是杜甫真正想要的,只是命运的安排。诗人的内心还是想念儿时的家乡,此情此景更加勾起他漂泊在外,不能回家的伤感情绪。岁月无情,归期无望,诗人的心早已飞到故乡,哪还有心思欣赏眼前美丽的景色。落叶归根是自然现象,可是人老黄昏后,却有家不能回,这是杜甫不能释然的心病,也成了他难解的乡愁。实际上,杜甫对一生的抱负未实现,始终心有不甘。
这二首绝句,情景交融,以景寓情,寄托相思。诗人沐浴在春光温暖的怀抱,欣赏眼前欣欣向荣美丽的景色,表面上很欢喜,但内心的怀乡之愁是掩饰不住的。杜甫的后半生是漂泊者,但不论走到何处,他都心系故乡,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表明的那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