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也是人文关怀的场所”——访首都博物馆
悬挑的出檐大屋顶,悬挂式框架砖墙,破墙而立的巨大青铜鼎,赋予西长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馆新馆特殊风格和深广内涵。 几天前,采访十七大的中外应邀来参观,面对这座糅合中国文化和现代风格的宏伟殿堂,发出了声声赞叹;丰富的馆藏,多彩的展览,让他们感慨流连。 “这座拥有世界一流设施的博物馆,不只是展示中国灿烂文化的殿堂,还应该是展示和介绍世界不同国家文明、艺术、历史的重要场所。”首都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韩永对说。 大英博物馆珍藏展、墨西哥文化展、阿拉伯艺术展、印度宗教雕塑展、意大利遗产保护展、卢浮宫珍藏展……2006年5月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以来,一系列高品位西方及各国艺术展次第登场。 据介绍,从2006年举办的“大英博物馆珍藏展”及正在举办的“卢浮宫珍藏展”看,西方艺术展在北京已经形成了核心观众群,这些观众数量越来越多,观展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对此感到欣慰。 采访的日子是星期二,正好是首博开放日,当日中小学生、教师、60岁以上老人等实行免费参观,博物馆大厅非常热闹。 韩永表示,与西方观众以认知目的走入博物馆相比,中国观众大多带着感知或猎奇的心态去观展,这种相沿成习的观展心态,影响了博物馆功能的真正发挥,“我们设法充分利用博物馆丰富资源服务于社会大众,并且必须做大量辅助性工作,增加与观众间的互动,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中国观众的理性习惯。这需要艰巨而漫长的努力。” “令人高兴的是,北京市政府对首博定位为社会公益事业,使我们可以在无功利压力下着眼于博物馆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在开掘博物馆的功能、内涵上作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和超越。”韩永说,“博物馆不仅是继承知识和文明的地方,也是人文关怀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