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十禽图绝云断更合,离禽去复归
TUhjnbcbe - 2024/4/5 23:25:00

1.《竹禽图》

▲宋赵佶《竹禽图》

《竹禽图》是宋徽宗绘制的花鸟画作。画中崖石错落有致,凤尾草低垂披拂,两支翠竹自石缝中斜出,其上各有一只山雀伫立,一昂首,一回头,彼此呼应,顾盼生动。全图正如卷后赵孟跋评:“不用描墨,粉彩自然,宜为世宝。”

2.《竹梅小禽图》

▲宋佚名《竹梅小禽图》

《竹梅小禽图》采用折枝画法,绘寒梅吐蕊、竹影摇拂、麻雀小憩之态,整体格调清俊雅致。画中梅花为梅中名品——绿萼梅,梅枝上栖有三只麻雀,姿态各异,笔法多变,栩栩如生。全图布局严谨,形象生动,属于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3.《桂菊山禽图》

▲明吕纪《桂菊山禽图》

《桂菊山禽图》是明代院体花鸟画之翘楚,乃“国宝”级作品。图中“桂”谐音“贵”,寓意富贵多福;“绶带鸟”又名“寿带鸟”,取长寿康乐之意;菊花为“四君子”之一,有高洁不屈之态;八哥既具有世俗意味,又给画面增添了欢快的气氛。全图敷色明艳,法度规整,别具一格,其作者不愧“明代花鸟画第一家”之美誉。

4.《腊梅双禽图》

▲宋赵佶《腊梅双禽图》

《腊梅双禽图》乃“国家一级文物”。图中雌雄双雀栖于花枝之上,神采奕奕,宛然有欲活之态。该图现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文物征集潮中,并经专家鉴定为宋徽宗赵佶手笔。

5.《果熟来禽图》

▲宋林椿《果熟来禽图》

《果熟来禽图》绘林檎一枝,其上浅红果实累累垂挂,棕头鸦雀俏立枝头。画中鲜润透红的果实,被蚜虫啃噬的绿叶,都被描绘得十分细致真实。鸦雀昂首下蹲、振翅欲飞之态,赋予了整幅画面活泼灵动的氛围。此作巧用折枝画法,删繁就简,仅一枝一鸟,便将金秋林檎果熟、鸟雀呼朋引伴之态描摹得栩栩如生。

6.《来禽栀子图》

▲元钱选《来禽栀子图》

《来禽栀子图》绘栀子与来禽两种素雅清新的花卉盛放之状。图中栀子花分生两枝,花冠形态各异,清丽淡雅;来禽花浓淡相宜,娇俏可爱。此作与钱选之《八花图》中的来禽花与栀子花极为相似,仅在细微处略有差异。

7.《蜡梅山禽图》

▲宋赵佶《蜡梅山禽图》

《蜡梅山禽图》曾在抗日战争期间曲折“南迁”,又幸运躲过二战纳粹炮火,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画中绘寒梅一株,绰约俏丽,又作白头翁两只,相依止憩,并通过“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的题诗,表达了画家对丹青及其背后国祚久长的期盼。此作虽有真伪之辩,然其凝练的笔墨、流传有绪的递藏与历经兵燹水火的过往,每一项都足以使其成为画史上的奇迹。

8.《雪树寒禽图》

▲宋李迪《雪树寒禽图》

《雪树寒禽图》绘岁暮天寒、郊野岑寂、风止鸟栖之景。画面主体为伯劳静立于荆棘之上,目光炯炯,喙尖足利;荆棘枯癯如铁,槎桠交错。簌簌落雪则在万籁俱寂中提示着时光之流逝,赋予画面无尽的诗意。全图精细工谨,意味隽永,“精俊如生”,呼之欲出,是全景花鸟画中的出色之作。

9.《莲池水禽图》

▲宋佚名《莲池水禽图》

《莲池水禽图》由夏初荷花始盛、初秋落荷满池构成。初夏绘浓云布野、疾风骤至之景,其间荷花润泽鲜亮,风神绰约;初秋作荷瓣飘零、荷叶卷曲之态,烘托出萧瑟秋情。全图通过悦目的色彩与笔墨,写尽荷花之荣枯变化与瞬间情态,尽显造化变迁之大美。

10.《写生珍禽图》

▲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

此图为手卷,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禽图绝云断更合,离禽去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