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九月初九的传统节日
TUhjnbcbe - 2023/10/22 19:37:00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

九月初九,重阳佳节的文化风俗,你知道吗?

……

1、重阳节节日由来

重阳又被称为老年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九九重阳等。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最初来源于古人对天象崇拜、丰收祭天等等。

古籍《易经》中写:“阳爻为九”。“重阳”之名便是由此而来。

在《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九谓之极,因此“九”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

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一“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二“九”便是两个阳极数重叠在一起,是天地万象更新,周而复始之意。因此古人认为“重阳之日”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而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自然文化的内容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敬德、礼乐文明等。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吕氏春秋·季秋纪》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吕氏春秋》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了重阳相关的习俗活动。

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2、重阳节的传说

传说1:秦始皇登高,寻九节菖蒲

传说,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的习俗,是起始于秦始皇命令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传说2:登高山带回雷电火种

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重阳节的习俗

习俗1: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

明代张岱在《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魏文帝《与钟繇书》曰:“九月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汉代《西京杂记》有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因此在重阳节这天享宴祈寿,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习俗2:登高远眺,饮菊花酒

唐代诗人卢照邻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写下了一首《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首联:“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诗人登上玄武山远望天际时,就好像在遥望故乡的山川,心头那股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风尘。风烟有多浓多广,那么诗人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古人对名山岳川的崇拜之情、“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变化、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的快意。

尾联:“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

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称黄花,又称金花。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菊花酒,是一种药酒,味道略带苦味,饮用后能使人清醒头脑,有祛灾、祈福的吉祥意义,在古代,被视为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

关于菊花酒的故事

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有很多,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也被视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所以曹丕赠菊花酒其意是祝他长寿。

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关于菊花酒的诗词也有很多,如宋代王庭圭《九日以菊花酒寄施醇翁通判》:“浇胸止赖杯中物,快意岂图身后名。幸有酒兵堪一举,请公谈笑下愁城。”白居易《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

习俗:古人赏菊赋诗之俗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自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节饮酒赏菊、文人对菊吟诗已成为风尚。菊花因其色彩斑斓,傲霜怒放,形成了菊花文化,对菊花赞美有加。在中国古代习俗中,菊花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被称为“长寿之花”。

唐代白居易在重阳佳节之时,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倍感欣喜,于是写了一首赏白菊的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白菊虽是“孤丛一点白”,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与活力。

黄巢写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秋风飒飒,摇曳着满院的菊花,花蕊花香沁人心脾,再难有飞来采蜜的蝴蝶,赞美菊花挺立劲拔的气节;“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写菊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菊香浓郁,沁人心脾、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和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元稹的偏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是元稹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习俗4:重阳辞青

“阳春三月踏青游,重阳佳节欲辞青。”重阳节有登高“辞青”之说,与阳春三月春游“踏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重阳佳节苏轼与人同游辞青,清丽的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刚好飞过一只大雁,触景生情,即兴赋诗曰:“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更是写出人生箴言:“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欢天喜地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淋漓回来。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清明)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如果说上巳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习俗5:晒秋

重阳节是赏秋的最佳时节,中国南方部分山区村寨仍保留着“晒秋”的特色,到乡村去欣赏民俗,看晒秋,成为乡村旅游的时尚。

晒秋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典型农俗现象。

在湖南,广西,安徽等地。时间长了,就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庄稼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渐成为画家、摄影人追逐创作的素材,也塑造了“晒秋”这一诗情画意的名称。

习俗6: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清明在传统上被称为“春祭”,那么重阳亦有“秋祭”。

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地区至今仍然盛行,每逢重阳节,人们都会举行祭祖活动,不管是祭祖还是登高远眺,其最根本的作用都是为了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归属感。

习俗7: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诗佛”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有提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诗中的“茱萸”指的是《本草纲目》记载的吴茱萸苏颂引周处《风土记》里的一种名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书中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辟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人将其当做一种头饰佩戴在发间。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

重阳歌谣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

……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芒曰草端,种为稼种|芒种节气的寓意、文化、传统习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古诗词里的真挚誓言,同袍之义,兄弟之情

煌煌五枝灯,下有玉蟠螭|古诗词里关于“龙”的尊贵雅称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九月初九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