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地方统计时搞变通,有的地方单纯以统计数据反映减负成效,数据很“漂亮”,但事实是基层仍被文件、会议缠身。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管建涛、杨思琪
中央下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已近一年,不少地区会议、红头文件减少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但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地方存在用“数字减负”制造假象的问题:一面是文山会海大幅“瘦身”的漂亮数据,一面是基层仍被文件、会议缠身的无奈现实。
看得见减负数据,未必代表摸得着的减负实效。会议数量少了,但是“一个会议五个标”,开会时间没少;“红头”文件少了,但便签、通知多了,需要落实的“准文件”依然很多。一些干部反映,如此减负,数字再漂亮也不能增加获得感,因为这种“数字减负”实质是假减负。
“数字减负”说明各地在文件、会议统计方面还存在不足。减少不必要的红头文件、多个会议套开,是减负的重要途径。但有的地方统计时搞变通,有的地方单纯以会议、红头文件数量据反映减负成效,没有计算其他变相文件,没有考虑会议总时长等。这些方式既不科学,又容易滋生用形式主义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
切实为基层减负,需要精准、精确。精简“文山”,要减少各种红头文件,还要减少“白头文件”、内部明电等各种变种;压缩“会海”,要减少开会的数量,还要压缩基层干部群众投入会议的时间。要少一些官话、套话、空话,多一些接地气、谈问题、出实招的真话、实话。
切实为基层减负,要多听听基层声音。负担减没减、减了多少,不能仅靠单纯的数字计算出来,而是要多听听“被减负人”怎么说,看看“被减负人”日常工作状态什么样。为基层减负,要让干部群众有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不能背离“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理念。
减负之后,更要“增效”。要落实中央的减负要求,要从深层次上理解“减负”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如果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从一些言之无物的会议、文件中解脱出来,减负就没成功。如果还没有形成务实工作、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就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增效”。
相关链接
一个会议五个标,减负假象须警惕
来源:《半月谈》年第4期
作者:半月谈记者
中央有关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下发将近一年,不少地区会议、红头文件数量减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切实为基层松了绑减了负,让基层干部能够更多地出实招、干实事。不过,基层形式主义的土壤并未完全铲除,一些减负假象尤须警惕:正式的红头文件少了,便签通知多了,“网络负担”仍有加重趋势,还出现了会议改头换面、降格发文等新情况。
“红头”少了,“白头”多了
中央有关减负文件下发后,各地各部门文山数量明显减少。不过仍有一些基层干部反映,需警惕文山出现的新变种。
比如,一些文件不用红头,而是改用内部通知、口头传达、传真、电话、传照片、便签通知等形式。“实际上还是一样的工作,对于基层来说都是一样干活。形式变了,内容不变。”一名受访政府工作人员说,因为来源复杂、管理不规范,一些地方收文负担反而更重了。
同样,华北地区某县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每天报给书记、县长的文件还是一摞一摞的。估计把每天的文件都看完,就得大半天。”
不仅如此,基层线上业务越来越多,“网络负担”趋重。多地受访干部表示,工作中依然存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