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追逐梦想张清义先生走好
TUhjnbcbe - 2023/9/25 21:37:00

张清义先生走了,感觉他走的太突然。那天,副会长王磊打来电话,说去给张清义送行了,并代我向他家属问候,此时,她与伟伟等人刚从殡仪馆出来……。

9月5日,初秋的岛城天气还很热,在炎热的天气里,她们主动地前去为文友送行,为家属送去安慰,我既感动又欣慰。

张清义笔名长工,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是由鞠德章老师介绍入会的,那年,他已75岁。初次见面,感觉举止沉稳,言谈得体,待人彬彬有礼,不卑不亢,颇有一种文人气质,尽管年纪较大,但思路清晰,有些想法很新颖,全然不像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文章写得快,且较贴近生活,是一位有生活和文学功底的业余作家。

作为一名作家,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一般阅历比较丰富,有一定想象力,文学素养较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感情也比较丰富细腻。张清义先生就具备了这样一种特质,但因为历史的原因,他失去了一次进入省级文学机关的机遇,尽管有文学创作的才华,但却一直游离于文学组织之外。

他写作起步较早,虽然没见过他的专著作品,却见过他这几年写的一些纪实文学和散文,其中,在青岛故事就发表过多篇,如《仲家洼的故事》一、二、三,《那段难忘的应聘经历》、《大海的女儿》等,作品形象生动,很接地气。

他写过小说,剧本,在社区编排过文艺节目,为了对外开展工作,研究会聘他担任了文艺部主任。作为一个民间社团,研究会没有经费来源,所做工作都是义务,但会员大都是不计报酬的热心人,张清义先生尤为突出,他热心公益,勤勤恳恳,尽心尽责。

年《青岛当代文学》杂志曾一度经费困难,他积极主动帮助想办法,不辞辛苦地联系合作单位,为当代文学期刊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其实,他并没有多少社会资源,做事全凭着一种执着的精神和对文学的热爱。

那天,他到研究会取刊物,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家较大的商场,自言自语地说可以去联系一下出刊物的事。我问:你认识他们?他说不认识,但可以联系,都是互惠共赢的事嘛。我颇为惊讶,原来他联系业务都是这样摸索出来的呀,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脸面!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不认不识的去联系业务合作,人们不把你当成骗子,也会当成笑话,然而,他却并不介意,执着地去开展工作,竟然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他还通过以前的老友,办成了一些事情,从中又结识了许多工商、文学界的朋友。

年秋天,他对我说有一商贸公司出资,打算成立个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能否挂靠在研究会,我很惊讶,仔细询问,了解了一下情况,觉得不太现实,再说研究会也没有这个业务范围,所以没同意。后来,他告诉我说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成立了,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出资人是法人,他是董事长。

期间,他忙着写剧本,拍微电影、筹备拍电视剧。还受《中国草根》杂志邀请,担任了《草根》青岛采编中心主任、《沃土》纪实文学特邀副总编等。

张清义先生做事执着,也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听了一位六十年代青岛下乡女知青,在诸城嫁给当地农民,后担任教师,因生活窘迫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的事迹,大为感动,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热血染红桃林地》,发表在《中国草根》和《沃土》杂志上,随后又改编成电视剧本,打算拍一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

拍电视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他对资金似乎信心满满,说落实了几家合作出资单位,还特别提到北京也有人支持电视剧的拍摄等,不久他还和有关人员到诸城现场举行了开机仪式。

年10月,我应邀参加《热血染红桃林地》电视剧的新闻发布会,他作为电视剧的主编、导演,忙里忙外,忙前忙后,穿梭不停,他对我说这几天晚上一直没睡好觉,担心工作有疏漏。我很担心他的身体。

新闻发布的会场面很隆重,也很成功,会上来了不少记者,演艺圈的老板、歌手、演员,也有企业家,但大都是外地的,还有一位联合国基金会的官员,登台讲话发言,大都是场面上的祝贺或没有实际内容的表态。会上,播放了电视剧开机场面的录像以及他出演的一个“疯老头”的镜头片段,期间,他还登台即兴表演了一段小品。

他在兴致勃勃地追求着一个梦想,渴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完成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拍摄播放,他想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来得到社会的认可,年近80岁的人了,内心竟还涌动着年轻人的那种创业激情。黑发不觉时光短,转眼已成白头翁,他很珍惜这段时光。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身处底层的人,没有领导的支持,没有经济基础,人微言轻。人生舞台,犹如演戏,繁华之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倘若没有物质支持,所谓事业也会日见衰落,最终只能场散人空。真不忍心惊醒梦中人!

去年,在沙滩节上,他忙前忙后地拍照,我问起电视剧的事,他说经费落实不了,打算拍成电影。我无语,只劝说:注意身体,量力而行。

张清义生活比较清贫,因以前多年在外闯荡,没有固定单位,退休后没有养老金,老伴身体也不好,常年卧病在床,需要经常照顾,但,我所看到的他总是乐呵呵地,从不与别人谈及家庭生活的艰辛,自甘清贫,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凭自己的劳动所得经营着自己的家庭。

无论是参加社会活动还是参加年会,他总是背着个单反相机,给人们摄影拍照,然后发到群里,或发到博客、有关杂志,或分别发给与会的朋友,在所有的摄影师里面他也许是年龄最大的一位。

我与他最后一次见面是今年5月16日,他牵头联系了一次“社区送温暖活动”,疫情期间,研究会、青岛中鼎商贸有限公司、台东威海路步行街社区为十几户困难家庭送去大米、挂面、花生油等食品,街道办事处,社区领导都参加了活动。那天,他没背相机,我见他脸庞消瘦了很多,他说前些日子感冒了,现在已经好了。谁知那次见面竟成了永诀!

(后排左四:张清义先生)

夜晚,我坐在电脑前,楼下院子里传来蟋蟀的阵阵叫声,细心听来,像是那种善搏的长颚蟋蟀,但叫声已不如炎夏时那么浑厚自如、清脆有力了,声音有点急促,略显凄凉,仿佛在说着一个季节的过去。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张清义先生走了,或许还带着一点遗憾,但没有碌碌无为,他率真、有善心,不断追求美好的梦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过努力和拼搏,无愧自己的一生。张清义先生安息!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逐梦想张清义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