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土
对于人是怎么来的,唯心主义极尽想像之能事,西方有上帝造人说,中国有女娲造人说。其中女娲造人说更具中国特色。这个故事是说女娲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土捏出了部分人,用嘴一吹,小人就活了,后来干累了,干脆用一根绳子抡起泥巴,这样大量的泥点子散落世间,用气吹吹,就变成了活人。这种说法当然是统治阶级编出来的谎言,无非想说明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其实我想说的是,无论你的等级有多高,在神话故事中人总是泥土做的。人就像是一堆土,土的品质不同,可以做成不同的物件,土质好的,可以做成瓷器,可以做陶器,可以做成耐火砖,可做成秦砖汉瓦。普通的土,也有肥沃与贫瘠之分,沃野千里是人间粮仓,不毛之地难有人烟。看来,土能不能成器与品质有关。人是肉身,尽管受遗传影响,智力的确存在差别,但从产生上说,是差别不大的。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人们就会断定他会英雄再世或料想他会成为人间魔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像土,入了不同的模子,就成不同的形状。家庭、学校像一个个大模子,不同的家长教育出素质不同的孩子,不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差别,水平高的老师会将学生塑造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水平低的老师则会对学生产生不太好的影响。一个好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家长的支持,名师出高徒是人间常理。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又按社会分工的不同,将人陶冶成不同的人,有的人会成为科学家,有的人会成为技术工人,无论做什么,只要是社会需要都是有用之才。入什么行,会成什么人。这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当然人不是土,人是有灵性的,除了老师、家长的塑造,更离不开自我塑造,同一家庭的孩子,同一班级的学生,同样的家长,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主观努力不同。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很大作用,但作用再大也是外因,只有孩子能主动接受塑造,加强自我修养,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人原本就是像土那样简单,拥有不同的品质,就会有不一样的命运。自觉接受老师的培养、家长的熏陶、社会的陶冶,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塑造自己,就会成为社会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