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圣张仲景的18个传说故事 [复制链接]

1#

伤寒杂病论原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1.坐堂医由来

自公元年汉献帝开始,战乱繁频,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多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有三分之二死于瘟疫,其中又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张仲景痛定思痛,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刻苦研读古代医书,学习《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从此他的医名远传。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所以对他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张仲景不愿违背父命,因此在公元年汉灵帝时,取得孝廉学历,进入官场。公元年,被朝廷派到湖南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欢迎。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也用来纪念张仲景这一深得人心的义举。

公元年,张仲景终于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为建立我国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医圣”。

2.冬至吃饺子

“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以上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因纪念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他看到很多为生计奔忙的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他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他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冬至那天,他叫弟子们替他行医,自己来到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棚子,支起大锅,说是专门舍药给穷人治冻伤的。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熬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皮包成,样子象耳朵,又因为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给它取名叫“娇耳”。“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来吃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只觉得浑身发热,两耳暖和,再也没有人把冻伤耳朵了。

后来,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想起了当年他为大家熬药治病的情景,还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就仿照着“娇耳”的样子做了一种食品。为了区别“祛寒娇耳汤”中的“娇耳”,有的人便称它为“饺子”,也有人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的。
  

现在,“祛寒娇耳汤”虽然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人们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3.山外有青山

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在郡府里当书办。一天闲暇无事,到仲景家中下棋闲聊。谈兴正浓,张仲景忽然望着宁远脸上的气色,半晌不说话。宁远惊问其故,张仲景为他仔细诊了脉息,然后说:你患了消渴之症,现在初发,不易觉察,三个月之后,头痛不眠,尿量增频,谓之上消;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谓之中消;一年之后,背发疽疮而死,谓之下消。现在幸亏发现的早,还可以治疗”。于是就为他开了一个药方。

不料宁远从他家中告辞出来,大笑不止,心中想道:人人都说医生善于大惊小怪,故弄玄虚,想不到仲景也学会了这一套。我那里有什么消渴之症!我且不吃他的药,等将来无病时,来给他开个大玩笑。便将药单扯碎,顺风撒掉了。

3个月后,宁远虽然感到有些头痛失眠尿量增多,但他仍不在意。6个月后,病势来得厉害了,每日饥渴难挡,并且小便浓稠。宁远这才慌了手脚,急忙去拜望张仲景。仲景见状,长叹一声说:病已进入中消,毒已入内,气血全消,非人力所能挽回了,还是早日准备后事吧!宁远回到家中,心中愁闷,心想:反正6个月后难免一死,倒不如去游名山大川,乐得快活半年。况且听说茅山有一道士,医术通神,只是不肯轻易给人看病,我顺便去寻访了,或者可以得救。于是他就到郡府辞了职务,回家变卖了田产,独自往深山之中去了。

1年之后,宁远回到郡府,前去拜见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宁远,不仅照样活着,而且气色极好,脉息平和,甚至还年轻了许多,不由大吃一惊说:宁远,你一定是遇到了神人了!宁远把这一年中如何到茅山,如何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如何给自己治病,一五一十地给他讲了。仲景听完感叹说:真是山外有青山,我差的太远了!说罢便焚香朝茅山拜了三拜,然后对家人说:我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决心到茅山去一趟,拜师学医。就这样毅然离开了家乡。

4.奇方治郁证

张仲景深知,不失时机虚心求教众医,博采众方,集各家之长,融为一体,灵活掌握,是飞速提高医疗技术、造福于人的一条捷径。然而当时一些中医,为了自己一家的利益,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甚至出现了“传媳不传女”的信条。致使医学经验长期得不到交流,医疗水平提高很慢。张仲景对这种:“各承家传,始终守旧”的风气十分痛恶,他总是想方设法来突破这种不良风气的束缚,尽量把更多的医疗经验继承过来。

当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没有子女。他整天发愁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思虑日久,忧郁成疾。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着头,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越来越重了。张仲景知道后,就直奔沈槐家来。他仔细察看了病情,知道忧郁之病,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杂粮面各一斤,做成蛋状,外涂珠砂,让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一看这个药方,心里不觉好笑,他令家人把那五谷杂粮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亲戚们来看望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治病?笑话笑话!朋友们来看望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能一顿吃五斤面?滑稽滑稽!同行的郎中们来看望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都没听说过。哈哈!哈哈!他一心只想着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在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了,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在班门弄斧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从此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张仲景和其他郎中。

5.学医襄阳城


  这天一清早,张仲景来到襄阳同济药堂的大门前,向管家说:我从河南来,生活没有着落,请贵店收留我当伙计吧!王神仙闻声从药店走出来。他见后生年轻利落,就说:好吧!我这里缺人,就收你当个炮制药材的伙计吧!


  从此,张仲景就在同济药堂住下来。他聪明好学,不但熟悉各种中草药的性能,而且炮制药材,干得又快又好,没几天就被王神仙调换至药铺。他管司药,又管看病,店里人有个头疼发热,也来找他诊治,大伙都称他是二先生!


  王神仙看在眼里,就让做自己的帮手。王神仙切脉看病,他抄药单;遇着疑难病症再叫他摸摸,好叫他明了病在哪里,怎样医治。张仲景把这些深深地记在心上,写在本子上,就这样度过了一年。


  有一天,一个骑驴的老者匆匆来到药店,说他儿子得了急症,请王神仙去看。约摸半个时辰,老者来到药店取药。张仲景见药方内有驱虫药,但又见药只用了二钱,就迟疑了一下,随后抓了药叫带走了。不一会,王神仙回来了,张仲景忙道:先生慢走,病人很快还要来请的!王神仙惊奇道:病人好啦,还来做什么?


  张仲景说:恕学生直言,驱虫药开了二钱,只能暂时致虫昏迷,等它返醒过来,会更凶恶,再用药也不灵了!王神仙听了半信半疑,忽然那老者急匆匆赶来,呼叫道:王先生,我儿疼得死去活来,你快去看看吧!


  王神仙顿时慌了手脚,急得额上直冒冷汗。张仲景看了笑着道:先生,不管是吉是凶,学生情愿替先生去一趟!当下骑着毛驴走了。到家后,只见病人疼得直打滚。张仲景知道是虫作怪,于是他不慌不忙,掏出三寸银针,叫病人脱掉衣服,看准穴位,捻动手指,照着虫的头部刺了进去。只听病人疼得哎哟一声,昏了过去,老者大惊失色。


  张仲景却呵呵笑着说:别害怕,虫已经被刺死了!说罢病人呻吟两声,醒了过来。接着他又开付泻药,让病人吃下。顷刻一根尺把长的大虫被排泄出来,病人完全好了。

王神仙知道后,又惊又喜道:二先生,你到底是什么人?张仲景说:我是南阳张仲景,到这里拜师学医来啦!王神仙连说可不敢当!后来他们成了医学上的好朋友。

6.按压救性命

有一次,张仲景外出看病,见许多人围着一起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看,地上躺着一个人,打听后得知,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不能动了。

张仲景问了情况,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半个时辰,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据说这是现在广泛使用的胸外心脏按压术的雏形。

胸外心脏按压术适应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机理是在胸外按压时,心脏在胸骨和脊柱之间挤压,使左右心室受压而泵出血液;放松压迫后,心室舒张,血液回心。但要注意按操作规程去做,不能用力过大。

7.智医府台女

东汉年间,南阳有个府台,他干了很多坏事,人们气恨他,巴不得找个出气的机会。这年府台的女儿有病了,一连几个月,遍求名医,也治不好病。这天府台派家人去请张仲景,来给女儿看病。那阵子,伤寒病正流行,张仲景每天早出晚归,到乡下给老百姓医病,只有儿子在家,他们就把张仲景的儿子请了去。

张仲景的儿子常年随他学医,也是个知名的郎中。他来到府衙,询问了小姐的病情,府台夫人没张嘴,泪就先落下来:唉呀!她面黄肌瘦,茶饭不进,还不住歇地呕吐呢!说着让给女儿诊脉。

那时候,年轻郎中给女子看病是不能见面的。所以只好从帘帏中牵出一根红线,一头拴在小姐的中指上,一头让张仲景的儿子拉着,放在耳朵边静听。他仔细听了好久,心里不觉好笑:就这病竟没人看得出吗?

原来府台的女儿是怀孕啦!可他并不知道她还是个没出阁的姑娘,就高声朝着府台说:恭喜大人!小姐没有啥病呀,他是喜脉!你快要当外爷了!府台一听气得浑身乱颤,大喊道:混帐东西!纯是一派胡言,快把他赶出去!家人一拥而上,把他痛打一顿,赶出了府门。

晚上,张仲景回来听了,心里十分气愤,他问儿子:你果然看得真切?儿子说:确确实实是怀孕,已经六七个月啦!张仲景沉吟了一下说:这个府台,干尽了坏事,明天找他出气去!

第二天,张仲景吆喝着邻居,带着礼品,来到府衙,正赶上全城绅士和名流在那里议事。张仲景见府台施一礼,说:不肖之子医理不明,口出不逊之言,望大人海函!今天,一来赔礼道歉,二来我要亲自给令嫒诊脉治病!

府台一听大喜,忙说:“贱女区区小恙,何劳先生大驾呀!”说着就要设宴款待。张仲景说:“还是先给令嫒诊病要紧”。府台忙叫佣人把女儿请出来。张仲景观那女子气色,早已明白了几分。暗用右的小姆指甲剜了一点药,藏在宽大的袖中,然后端坐给小组切脉。

张仲景切脉后,果然怀孕六七个月。就对病人说:张开嘴巴,看看舌苔!小姐刚张开嘴,他就弹动右手小姆指,把药弹进小姐嘴中,又叫端来开水,小姐喝了。张仲景这才笑呵呵地对府台说:药到病除,送令嫒到耳房观察,一会儿说会好的。

府台十分感激,摆上酒宴招待。他刚端起要敬张仲景酒,耳房边传来了小姐的呻吟声,府台有诧异,张仲景说:这是药力到了,你放心,令嫒顷刻就会痊愈的!

话音未落,只听哇哇的婴儿哭声从耳房传来。府台和夫人猛地惊呆了,一时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那些绅士名流也惊奇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交头接耳暗暗发笑。

张仲景拍案而起,哈哈大笑,指着府台说:现已真相大白!你们口口声礼义廉耻,干的却是鸡鸣狗盗的事啊!府台和夫人听了,气得晕了过去。张仲景为百姓们出了气,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8.创蜜煎导法

一般遇到便秘病人,多采用服泻下药治疗。有一个病人,大便干结,久排不出,吃不下饭,身体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又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

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让家属取来一些蜂蜜,在锅内熬煎浓缩,趁热取出,捻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样,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蜜煎导法”,也是现在“肛门栓剂”的滥觞。

后来,他在《伤寒论》中写道:“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蜜煎方:食蜜七合,上一味,於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认为这种方法适于病后或老年、新产,因肠胃津液不足,大便秘结,体虚不任攻下者。

9.桐柏山治病

张仲景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医术提高很快,在全郡都出了名。找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他从不摆架子,最反对“竟逐荣势,企踵权豪”。不管贫富贵贱,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找他治病,他都立即前往,并且认真诊断。就连外出采药时遇到病人,他也主动给人家治病。

有一年夏天,张仲景到桐柏山区采药,路过山脚下一个村子时,听到阵阵哭声,一打听,原来这个村子里正闹瘟疫,还死了不少人。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偏偏得了时疫,病得不省人事。老两口束手无策,哭得成了泪人。邻居们都来探望,看到孩子病成了这样,不住地陪着叹气。只听有的说:好一个后生,怕是没指望了”。又一个人说:“要是南阳那个张仲景来咱这里,孩子就有救了。

张仲景听了,便豪不犹豫地走进屋对老两口说:老人家,不要哭,我来给弟弟治病,好么?老两口见走进来一位眉目清秀、仪表端正的青年人,便马上起身让座。张仲景给病人摸了脉,又摸摸肚子,深思了片刻,对老人说:老人家,你儿子得的是伤寒症。因耽误了,表病已入内,热积肠胃便闭,吃点凉药,通通大便把病邪泻出去就好了。老两口听了连声说:先生说的对,说的对!张仲景便给病人开了药方。

经过两天精心治疗,病人很快就好了。村里人听说来了好医生,纷纷前来找他治病。张仲景便在村子里往下来,很快把村子的病人都治好了。等他走后,村子里的人们才知道他便是张仲景,个个赞不绝口:真是个好医生啊!
  

10.遇老猿求医

张仲景背着竹篓在桐柏山采药,有一日走进桃花峰下的原始森林。忽然,遇到一个老翁步履维艰地走来,他一看身躯高大、白发苍髯,气喘吁吁,非常痛苦,急忙扶老者坐到石块上。老翁看了看竹篓子,用祈求的目光望着张仲景,虚弱地说:采这么多药果,看来你就是人们传颂的张仲景吧,求你赶快救救我……

张仲景仔细地给老翁号脉,很是惊奇,他直视着老翁,言词恳切地说:要想治好病,你必须给我说实话……你的脉跳和其他人根本不同,怎么回事?老翁说:真是名不虚传!真人面前不敢说谎,我是峄山里的老猿猴,翻山越岭,泅河跨溪,从千里之外寻觅而来,就是找你救我命哩!他想治病是医生的天职,管他是兽是人,都有责任治疗。他认真地再次把了脉,深思好一阵,才从腰包里取出两颗救生丸,交给他嘱咐一天一丸,再多采些杞果吃。

第二天老翁早已坐在一根圆木上等待。一看到张仲景,老翁腾地站了起来,他的病全好了,声如洪钟般地说:恩人,我扛来一根万年桐,聊以相报!说着,老翁捡了块小石头敲敲,木头发出了空谷妙音,久久在青山之间回荡。显然这是一件难得的宝物,张仲景再三拒绝,老翁急说:我守着它有何用?可它能教你成为神医,给更多的人治病!

说毕,老翁迅疾敏捷地跃到高高的树枝上,很快消失在密林深处。他也捡了一块小石头敲敲木头,似有天音地籁汇入肺腑,忽地想到如果把它做成琴,岂不更绝妙?他试着动了动木头,奇怪竟然很轻。他毫不费力地把木头扛回到住处,请高手制成了两件古琴,分别叫做“古猿”“万年”。此后他听着琴弦的韵律,激发治病灵感,化解一个个疑难,成为一代名医。

《南阳人物志》记载:“张仲景精于治疗。一日,入桐柏山觅草药,遇一病人求诊。仲景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以实具对曰:吾乃峄山老猿也。仲景囊中丸药畀之,一服辄愈。明日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斫为二琴,一曰古猿,二曰万年(见《古琴记》)”。这仅是一个传说,但反映了民众对张仲景医术的崇拜。

11.对症开药方

有一次,张仲景给一个伤寒病人治疗。到病人家里后,他先听病人家属介绍说,病人8年前因出疹子没有忌酒肉,结果落了个拉肚子的病,迁延至今未愈,现在又得了伤寒,刚得病时,只喊头痛,现在已经七天了,夜不能眠,经常说胡话,拉肚子比过去更严重了,简直象是流水一样。

张仲景了解病情后,发现脉洪大而浮,观病人满面发赤,烦躁口渴,舌生黑苔。于是开了个竹叶石膏汤的方,单是石膏,一剂药就开了一两。病人吃了后病仍不见轻,于是他又把石膏增为二两。病人的家属一看药方,耽心地问:这不会对病人有妨碍吗?张仲景耐心地对他们解释说:伤寒是热邪在作怪,这是从外部传染进去的急病,不马上治就会立即丧命。而拉肚子已经8年,不是突然发作。治病应先抓主要的下重药,然后再慢慢地治拉肚子这个老毛病。

病人家属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即按方给病人吃了一剂药。当天晚上病人就能安然入睡,而且不说胡话了。第二天又吃了一剂药,病就立即见轻,连吃了几剂,伤寒就止住了。但是照样拉肚子,于是仲景又开了脾肾双补丸方,外加黄连、干葛、升麻,按疴痢来治疗,不到一个月拉肚子的病也治好了。

12.候色断死期

到了晚年,张仲景行医到了京师。这时他的医道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能“察断人病初起于微末,掌握生死之转机”,人们都称赞他是“扁鹊再生”。

有一天,他见到侍中王仲宣,这时王仲宣二十多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张仲景却断定说他有病,并且告诉他这种病四十岁时才能发作,症状是掉眉毛,眉毛掉完后半年就会死去。让他赶快服用“五石汤”。

王仲宣听了这话,认为他是胡说八道,根本不相信,没有吃药。又过了3天,张仲景看了看他的脸色说:你的气色根本不象吃过药的样子,你为什么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呢?然而王仲宣仍然执迷不悟,不肯相信仲景的话。20年后,果然王仲宣开始掉眉毛,又过了天,就不幸死去了。

王粲(-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41岁。

13.热入血室证

古代封建社会,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有一天,张仲景行医途中,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闹得全家鸡犬不宁。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说是鬼怪缠身要驱邪。

张仲景观察了病人气色神态,询问了有关情况,切了脉已成竹在胸,很自信地对病人家属说说:她的病不是什么鬼怪缠身,经我的诊断是“热入血室”,这种病为妇女伤寒发热,经水适来,造成神昏谵语,是完全可以治好的。所以不能相信巫婆的胡言乱语,而巫婆才是真正的鬼怪,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

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张仲景根据病人的症状,辨证治疗,开了药方,扎了几针。第二天,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他又为她调理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再也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来治病。最后他治疗“热入血室”的经验写入书中: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八九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至今,中医还采用以上方法,疗效显著。

14.湿席解醉婴

他从茅山回南阳的路上,再度路过襄阳,看到很多人围看一个告示,讲的是襄阳知府三代单传,五十七岁才盼到一个儿子,偏偏生出来就昏迷不醒,群医束手,所以有人能够医他儿子的病,必定重重有赏。

张仲景问旁边看告示的当地人:这个知府为官如何?当地人回答:颇为清廉。既是好官,他就去看看能否帮得上忙。张仲景撕下告示,当差的就把他带到官邸见知府。官邸内堂襄阳城所有的名医齐聚,大家看来了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免觉得:我们都不会,你怎么会?

仲景看看知府的孩子,然后就叫仆人打两桶井水,地上铺了一个草席,将井水洒下,把那小孩子放在冰冷潮湿的草席上。大家大惊失色,尤其是知府夫人,觉得这不是要孩子的命吗?这是刚生下来的病婴,怎么可以放在冰冷的地方!

张仲景用一根很细的毛去刺激小孩的鼻子。结果不到半个时辰,就哇一声哭出来。孩子一哭醒过来,也活过来了。在场的医生很不好意思,一个个的溜走了。

知府大人问张仲景说:犬子到底得什么病?仲景说: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喝太多酒,这孩子酒醉未醒啊!

知府请他多留几天。他说:不行!我要回家,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知府大人要重赏他,他也不要。他说只要一匹骏马,可以让他赶回南阳去就好了。知府大人说:那简单!就送他一匹马,一匹又老、又瘦、又病、又瘸腿的马,张仲景不以为意。不忍累死老马,就一路看病回南阳老家。

到了家后,他愣住了!他的家变成了富丽堂皇的大宅院,刚好他的夫人出来,告诉张仲景说:襄阳城的知府,差人拉了一堆木材建起大屋。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知府要给他这样的老马了吧!不让他太快回到家,否则他什么馈赠都不接受,由此可见他的医德高尚了。

15.白头翁治痢

有一年,洛阳一带常年干旱,疾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死于病魔。这事传到了张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来到洛阳行医。

一天早晨,有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男子,见了张仲景后说:听说你是神医,可怜可怜我这个孤儿,给我看看病吧!张仲景让他坐下,切起脉来,然后又看过舌苔、气色,最后肯定地说:你只是身体虚弱,但没有什么大病。男子悲伤的说:我是穷病,请你开个药方吧。

原来他叫王六,父母双亡,欠下很多债,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因此恳求为他医治“穷病”。张仲景听了王六的哭诉,很久没说话。他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他让弟子给王六取了两个馍,又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头翁,洗净晒干,多采备用。

王六看到药方十分纳闷,张仲景便解释说:这种药山野荒坡遍地都是,因其全草和近根处有白茸毛而得名,药用其根茎,并教给他辨认方法。王六回到住的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地里挖起草药来。不几天,就把村子附近的草药都挖完了。他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被草药塞得满当当的。

夏秋之际,天气炎热,疫病蔓延,大人小孩都拉痢疾。张仲景来到王六住的村子,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针对这次疫病特征,他开的方子都少不了白头翁,少则五钱,多则一两。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这样没过多久,白头翁便成了奇缺的药材。药铺里卖断了货,张仲景就介绍去王六那里购买。王六见穷人来买,就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就高价出售。

这场疫病过去后,王六大赚了一笔钱。他便用这笔钱买回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因他为乡亲们办了好事,乡亲们纷纷过来,合力帮他修建了一间茅屋。从此王六有了自己的住处,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王六感念张仲景的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是如何判断出疫情的。张仲景便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他根据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夏秋季痢疾定会流行。而那荒郊野外的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功能,正是治疗痢疾的良药。后来还把这个经验写进《伤寒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黄蘖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主之。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16.巧用羊肉汤

张仲景有一天出诊看病,遇到一个男子,手按腹部,满头大汗,疼痛难忍,在炕上打滚。他详细的问明情况,查看疼痛部位,辨证为“寒疝腹痛”,接着开了处方,并嘱托此药要和羊肉一起熬汤服用。病家不解问:为什么要用羊肉呢?张仲景说:此病受寒而得,羊肉甘温,乃滋补佳品,温养肝脉,加上当归活血行滞,生姜散寒暖胃,又味道不错,是一张既治病又温补的良方。果然患者连服3剂,便告痊愈。于是,他在书中写道: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主之。并说明煎法和加减:如寒多者加成生姜一斤,痛多而呕者加陈皮二两、白术一两。

由于此方有温中散寒、补血调经的功效,历代一直相传,《备急千金要方》称“小羊肉汤”,《圣济总录》称“当归汤”,《景岳全书》称“羊肉汤”。其治疗范围不仅局限于“寒疝腹痛”,而且逐步扩大,亦适于妇女血虚寒凝之月经不调,血虚经少、经闭、痛经,经期头痛,胎动不安,产后腹痛、血虚乳少、恶露不止等,以及形体消瘦,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畏寒怕冷者。后来还演变成一道传统药膳,方法是用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再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分次吃肉喝汤。尤其在秋冬季服用,有补气养血,温中暖胃作用。特别适宜于男女老幼体弱者食用,但阴虚有热、咽喉疼痛、温盛中满者忌用。

17.确定百合病

东汉末年,伤寒病流行,张仲景每天奔波在山村,不辞劳苦为老百姓看病,因为大疫过后,仍然有许多病人尚未康复。有一天,见到一位病人,他详细询问病情,有口干舌燥,神志恍惚,全身疼痛,食欲不振等证。经过四诊辨证,认为是病后余热未解,加之平素情志不遂,以致出现阴虚内热证候,他想起“百合”根如大蒜,众瓣合成,甘寒多汁,有清心安神、养阴润肺之功。就以“百合”为主药治疗,不料竟然效果满意,于是将这种病也就叫百合病。

后来他将此病写入书中: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百合病可视证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方。

究其百合病真正病因,《内经》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之说,怫郁不舒,心系不宁,郁火上熏于肺,肺郁则阴虚,这才会出现精神、饮食、行动异于常人的证候。预防调护应从避免精神刺激,及早积极治疗。

18.详辨黄疸病

有年春天,南阳地区发生黄疸病,由于病人很多,张仲景和他的徒弟看病,还要上山采药,每天从早忙到晚,经过一个多月治疗,终于使病情得到控制,得到病人的一致称赞。于是他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徒弟,后来一并写入书中。

他认为黄疸病除了皮肤眼睛发黄外,还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其病因是由热和湿相互交感所致: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

按病因可分为三种: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结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其中谷疸是为饮食所伤,脾胃湿热内蕴,以食谷即眩为主证;女劳疸是由房劳伤肾所致,以额上黑,小便自利为主正;酒疸是由嗜酒伤中,湿热内蕴所致,以心中郁闷,烦热不安为主证。

根据辨证采用不同方药治疗: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主之。上(原为右,以下同)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硝石、矾石烧等分)主之。上二昧,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主之。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并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以上这些论点,为后世辨证论治黄疸病奠定了基础,至今依然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