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垂钓与读书密不可分,渔父垂钓非取鱼, [复制链接]

1#

耕、渔、樵、牧为农业文明里重要的生存方式。古代那些一边渔樵牧耕一边读书的人,是超越普通人的特殊人物。渔樵牧耕只是他们暂时的生存手段,更有可能是他们掩人耳目的方式。因而,渔樵牧耕成为一种特殊符号:志向高洁、超凡脱俗、隐士形象。

先来看一首南唐后主李煜的名作《渔父》:

《渔父》南唐:李煜浪花有意干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词中描绘了一个无忧无虑、道遥自在的渔父形象。南唐后主李煜用极其羨慕的语气说“世上如侬有几人?”——尽管夸张了些,但在古代文化中,不难看出渔父的形象绝对是超然世外、睿智达观的。

《离骚》《庄子》中古代渔父的形象,他们不是普通以打鱼为生的人,而是有文化的大人物。他们洞察事实、睿智达观,但是在乱世中,却选择了披上渔父的外衣明哲保身。

一、《离骚》中渔父一眼就能认出屈原,问“子非三间大夫欤?”一般普通打鱼人是不可能关心并认识朝廷重臣的。两人一番交流,耿直愚忠的屈原明显不合渔父胃口,于是渔父“莞尔一笑”,还优哉游哉唱出那曲千古名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二、《庄子》中更是直接说渔父是“圣人”,这个渔父把孔子、颜回、子贡都说得灰溜溜的,哑口无言,并且教导孔子要“各安其位”,以及“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离骚》《庄子》中的渔父,不是“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的人,而是在乱世中,选择披上渔父的外衣明哲保身的读书人。这也是后代渔父的基本形象。比如,史书就给文韬武略、助越灭吴,最后抱得美人归且功成身退的范蠡,安排了“一叶扁舟、泛游五湖”,以渔父的形象逍遥余生。所谓“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二人”。

“渔父+读书人”的这种特殊文化的代表人物就是东汉的严光,文化符号具体到事物上时,才更容易被世人理解。严光是第一个拒官归隐的“渔父+读书人”,此后人们说的“渔樵耕牧”中渔就具象为严光了。

严光,字子陵,后人更习惯称他严子陵。他少有才名,年轻时游学长安,结识了一帮好友同学。其中有两个人非常重要,一个叫侯霸,另一个叫刘秀,就是后来的东汉开国之君。当时王莽篡汉,为延续国祚而广罗英才。同学三人选择不同。侯霸趁机应举做官;刘秀参加绿林义军,起兵光复汉室。而严子陵则隐居浙江,做了名垂钓江上的渔翁。

公元25年,刘秀复兴汉室,建都洛阳,史称东汉。侯霸以长安同学之谊,高居司徒之职。刘秀深知严子陵的才学,怀念旧情,四处寻找,可就是不见踪迹。几年后,浙江一带有人上书说:“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一般的渔翁,哪里会没事披个羊毛裘皮大衣呢?人们觉得奇怪,这才上书郑重其事地说给皇帝听。

当然,关于严子陵穿羊皮祆垂钓这事,后人评价不ー。比如李白就说:“只因天子诏书晚,不是严君爱钓鱼。”宋代有诗人讽刺说:“一着羊裘不蔽身,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就是说,干吗没事大热天穿羊皮袄垂钓,故意让人注意到你呢?要是像普通渔人一样身着蓑衣,去哪里找你呢?

陆游也有“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这样的句子,认为严光反穿羊皮祆是故作姿态,自己要做就做个无名渔父。或许那时候严子陵对仕途还心存一定幻想吧。但是后来发生的事,让他彻底断了这个念头。

刘秀听到这个消息,隐隐感觉此人就是严子陵,便立刻派人相请。多次邀请之后,严子陵来到洛阳。当年的候霸担心严子陵的到来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就故意推托公务缠身,没有像朋友一样来真诚欢迎。严子陵看到这种情况,立刻看透了权力的本质,就放弃了做官的念头。后来严子陵始终未仕,隐居垂钓富春山,终老一生。其垂钓处,时为后人凭吊。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里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世人都热衷权力,严子陵却能洞悉权力和人心本质,于是坚决辞仕,以渔父身份终老,也真是难能可贵。杨万里《读严子陵传》说:“早遣阿满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就是喟叹,像严子陵这样能拒绝权力诱惑的智者实在太少了。

当然,以文学形象出现,最后使“渔父+读书人”形象更为饱满的,则要归功于明朝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此书里面就有一个著名的大渔父——姜太公:

历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姬周代商过程中,子牙功励卓者,后来封地于山东,是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当然,我们更熟悉小说中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昆仓山仙人姜子牙。

书中写道,姜子牙下山后,虽满腹经纶,却以渔父身份出现,在渭水磻溪垂钓。他钓鱼很特别,整日待在水边,并不着急,且用直钩垂钩,不时引来众人嘲笑。书中有两首诗,借姜子牙之口说出,把古代“渔父+读书人”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其一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其二短杆长线守磻溪,这个机关那个知。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

“垂钓”意味着静心等待,“直钩”则象征着高贵独立正直的品格,而“意在王侯”则是古代读书人最终的梦想:“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古代以渔父形象示人的读书人,除了生活所迫外,所要静静等待的,又何尝只是那几尾锦鳞呢?

姜子牙的渔父形象,是无数置身渔父队伍中读书人的理想人格。唯一可叹的是,他八十岁才遇到周文王,显然富贵来得晚了些,但是,这何尝不是读书人对美好未来自信的象征?

唐代岑参就写过《渔父》一诗,其中有“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的句子。“世人那得识深意”确实大有深意。总之,一心只为鱼的渔父,肯定是普通渔人;有理想的渔父,一定“非取鱼”。

作为文化符号的渔父身上还有一个品格,那就是孤傲和反抗。柳宗元在《江雪》中,这样写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借渔父的形象,活脱脱写出了柳宗元的孤傲之气。当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连一个人影甚至一个鸟影都没有的时候,渔父傲然独坐孤舟,垂钓满江寒雪。这里的渔父有着胸怀天下的气度,却透露出报国无门、孤寂忧愤的耿介之情。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不再相信大臣,转而信赖宦官。唐朝中晚期宦官干政成患。当时有大量的诗歌反映这一现状。比如杜甫写道:“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其中“关中小儿”指的就是大太监李辅国。李国辅是唐肃宗时期人,以宦官身份手握兵符,权倾一时,朝纲大乱。这还不算,再后来唐德宗年间的窦文场、霍仙鸣两个大宦官,更直接担任神策中尉,执掌兵权。

唐顺宗永贞元年,士大夫们发起一场改革,意图扫除积弊,驱除宦官,恢复朝纲,这就是著名的“永贞革新”。可惜这场改革只持续了几个月就宣告失败。士大夫受牵连者极多,柳宗元就是其中一名。

这年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ー月,在赴任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此后他在永州生活达十年之久。正如司马迁所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柳宗元在永州十年,思想文章大有进益,著名的《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其《柳河东全集》的五百四十多篇诗文中,有三百一十七篇居然创作于永州。这首《江雪》就是被贬永州后的作品。

士大夫的改革竟然败在一群把持朝政、无恶不作的官宦手中,柳宗元对黑暗官场的绝望可想而知。但是他对正义又充满了信心,所以在困苦的环境下,其铮铮傲骨愈发明显。故而他笔下的渔父即便有“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潇酒自由,却也更多是《江雪》里那样的冷峻、孤傲,以及不与天下同流合污的大义。

渔父的形象逐渐饱满以后,越来越多的读书人用渔父自况,无论是出于生计考虑,还是休闲式生活的选择,甚至是避世,“读书+垂钓”都成了他们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之一。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这是白居易《垂钓》一诗的后四句。明显可以看出,他在官场沉浮之后,借渔父生活来写自己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首诗是他晚年之作,早年的意气风发早已不在,出尘避世的想法越来越重,所以才有“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的句子。轻快潇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后,无奈中透露出几分达观。

而同在唐朝、同是晚年、同是官场失意后,又同以渔父面目出现的王维,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钩将已矣。

这首诗充满恬淡宁静的气息,似乎官场得失对王维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他能全然扑到大自然的怀抱中。面对好山好水,人们会顺理成章想做个垂钓的渔翁。这情感和想法是如此自然,使读者读来非常有代入感。这种心境由内而外流出,不带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

对渔父有特殊情结且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当属元代大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吴镇与黄公望、王蒙、倪瓒齐名,是“元四家”之ー,为国画史上之翘楚。他一生画了很多画,其中有大量关于渔父题材的画和题画诗,如《渔父图》《洞庭渔隐图》《秋江渔隐图》等。

吴镇为什么对渔父有如此特殊的情结呢?

元朝入主中原,对人划分等级。当时第一等人是蒙古人,原来居于文化圣地、长江以南的汉人,被称作“南蛮”,列为第四等人;再加上元朝粗暴的治国方针,把知识分子划分为最低级的社会职业,所谓“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汉人知识分子的尊严遭到严重践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量汉族读书人都采取了不与元人合作的态度。于是,清高、避世、道遥的渔父形象成了文人艺术家寄托情感的载体。所以这时候的大文人如赵孟、管道升、黄公望、王蒙等,都有和渔父相关的诗文画作流传后世。吴镇则是其中的代表。

吴镇是周室正裔,世居江南。祖父吴泽是抗金名将,家中历代巨富,迭时望族。元人间鼎,吴镇家道中落,一度生存窘迫。但是士大夫的傲骨依然,他宁可卖ト,也不攀缘权贵。由于吴镇从未仕元,所以对官场进退毫无感觉。他笔下的渔父都是达观道遥的、潇酒自由的。这和姜子牙“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的渔父形象不同,吴镇的渔父形象是“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所以,吴镇的笔下,渔父才会真正与世无争、放怀高歌。他在《临荆浩渔父图》中,写下一组节奏明快、清新畅丽的题画诗:

其二重整丝纶欲棹船,江头新月正明圆。酒瓶倒,岸花悬,抛却渔竿和月眠。其八月移山影照渔船,船载山行月在前。山突元,月婵娟,一曲渔歌山月边。

相比之下,写得最妙的要算吴镇的另一首《题秋江渔隐图》了。在这里,才使人真正感受到渔父自然恬淡又不失情趣的自由生活:

云影连江浒,渔家并翠微。沙鸣如有约,相伴钓船归。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时代不同,“渔父+读书人”的选择也不同。不过,无论进退,渔父形象所传达出来的达观、孤傲、自由的姿态是一致的,这也是所有读书人的尊严之所在。所以,渔父和读书就紧紧捆在了一起,成为古代耕读传统中一道潇酒出尘的风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