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共读从唐诗简史读一桩因诗而起 [复制链接]

1#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孙雯

推荐书目:《唐诗简史》

荐读人:孙雯(钱江晚报记者)

郦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

年2月出版

先读两首唐诗,来找找不同——

《代悲白头吟》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下面一首,其实可以不用看了,只需要一次ctrl+c/ctrl+v。

《有所思》

宋之问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这两首诗,都收入了清人彭定求等编纂的《全唐诗》中——

卷八十二中收录《代悲白头吟》(又作《代悲白头翁》),作者是刘希夷;卷五十一收录《有所思》,作者是宋之问。

两诗的不同,是这两句:

洛阳女儿好颜色

幽闺女儿惜颜色

不过改了3个字而已。

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唐诗全集、选集中,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大都被收录,《有所思》则不多见。

刘希夷画像

宋之问画像

刘希夷(公元-?)与宋之问(-)都是初唐诗人,唐高宗上元二年(),二人双双高中进士。

而且,刘希夷是宋之问的亲外甥,比宋之问大5岁。

刘希夷之死,《唐才子传》有细节载录,其他文献也有点滴涉及。郦波的新书《唐诗简史》在讲这一对甥舅的诗与人之外,也涉及到这一桩“著作权疑案”。

据《唐才子传》记载,刘希夷中进士时仅25岁。

唐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刘希夷当然是少年得志的标杆人物。

而且,他是个美男子,生活不拘,写写诗,弹弹琵琶,又“饮酒至数斗不醉”。

这样的人注定与时势不合拍,他依古调而作的那些哀怨婉曲的诗歌,也并不为时人所看重。

但是,舅舅宋之问喜欢。

他尤其喜欢那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从“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人对未来命运或有敏锐的感知,但又能如何?终究还得放达以对,于是这样的一首诗,从小我的叹息上升到了哲学的意味的终极面对。

宋之问知道刘希夷的这首诗,还没有在他们二人之外流传,就向刘希夷讨要。

开始,刘希夷答应了。但苦吟而得,他与宋之问爱一首诗的心情是一样的,后来,他就没有依诺将诗送给宋之问。

宋之问恼了,指使家奴以土袋压刘希夷,使其窒息而死。

《刘宾客嘉话录》也称宋之问以“以土袋压杀之”的方式,使刘希夷殒命,这种杀人的方法,古籍中多有记载。

《唐才子传》的作者辛文房(元)在宋之问的小传中,还是给他留了些面子,这些骇人的细节,是在刘希夷的传记中透露而出的。

不过,辛文房在肯定宋之问的才学与相貌之外,给他留下的,也是一桩桩让人不齿的往事。

关于宋之问的才情,有这样的细节——

有一次武则天带领群臣去游洛阳龙门,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先写成,于是武则天赐锦袍以示嘉勉。但等到宋之问的《龙门应制》写成奉上,武则天一读龙颜大悦,居然夺下已经赐给东方虬的锦袍,重新披在宋之问的身上。(郦波《唐诗简史》)

宋之问爱诗,却并没有那么纯粹的一颗诗心。

向权贵攀附的强大内力,又有英俊的外貌,宋之问其实想当武则天的男宠。但据野史记载,宋之问有狐臭,武则天并不喜欢他。

无奈,他只好去奉迎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求曲线式攀爬。为此,宋之问甚至为张易之捧溺器。

公元年2月20日,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随后,武则天退位。宋之问被贬至今天的广东罗定。

第二年,宋之问偷偷地回到洛阳。因为不是被赦免而返,好友张仲之仗义将宋之问藏在家中。

时值武三思专权,张仲之与王同皎密谋诛杀武三思。

宋之藏匿于张仲之家中,自然十分便捷地得知了这一消息,他让自己的侄子去告密,张仲之因此被杀,而宋之问重新得到重用。

就在宋之问自岭南返回洛阳时,写下了《渡汉江》,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之怯,绝非常人那种返回故乡不知从何说起的怅惘,而是真的胆怯,他怀揣投机之心,而周遭的一切,让他须小心翼翼,伺机而行。

郦波在《唐诗简史》中写道:

我一直以为这个“胆怯”的“怯”字,不仅是这首《渡汉江》的诗眼,也可以说是宋之问整个人生的“诗眼”所在。当然,在这个“胆怯”的“怯”之前,他的人生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急切”的那个“切”字。

如果不是怯+切,怎会有后来他随风而倒的作为——

宋之问后来攀附太平公主,等到韦后与安乐公主得势的时候,他又去攀附安乐公主。

当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后,宋之问被流放广西钦州。

李隆基继位之后,宋之问被赐死在流放之地,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但他总是活到了57岁。如果刘希夷不是死于盛年,或许还有更多的诗名流传。

刘希夷死时的年纪,文献没有具体说明。《大唐新语》《本事诗》都说《代悲白头吟》诗成不到一年,刘希夷即已离世,结合《唐才子传》“时未及三十”一说,刘希夷离世的时间,应是他25岁中进士不久。

后诸多来者,为宋之问开脱者不少,以为这样的行为杀人夺诗、卖友求荣的行为置于宋之问之身,太过夸张。

《全唐诗》提到刘希夷被杀,补充了一句:“或云,宋之问害希夷”;

《大唐新语》则记载,“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这些,虽非定论,但除了宋之问,也并无其他的指向。

《唐才子传》中,透露出对刘希夷早早离世的惋惜。他虽天赋才情,却遇人不淑。更让人难于接受的是,他竟死于至亲——就因为一首诗。

据说,宋之问《灵隐寺》一诗,是在杭州游灵隐所得。

还是《唐才子传》里写的,宋之问在月夜得“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一句,便不能继续,一老僧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有了这两句,宋之问才将整诗一气呵成。

第二天,他得知老僧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传闻未必准确,但这就是人们对宋之问的评判,总以为以他的怯怯与切切,生不出这样宏大的气象。

是钱江晚报新闻客户端浙江24小时APP推出的新书荐读栏目。

所谓“新书”,不必当月出炉,但限定于半年出版的图书,它可以是你正在读的一本书,朋友圈流传的一本书,或者,书店偶然瞥见的一本书……

新栏目发起的初衷是:发现好书,促动阅读,并让更多的促动,滚动传递。如果被推荐的书,正是你的“心头好”,不妨

你的好友,请他一起读,然后再请他分享一本正在读的好书。

本栏目还将联合出版社,不定期推出赠书活动,让更多的好书散发开来。

除了钱报记者的推荐,读者也可以在评论区推荐你看到的好书以及推荐理由,由钱报记者挑选并整理成文在浙江24小时APP刊登。或者将图文发至电子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