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蛇-housesnake
长期以来,屋蛇一直是南非爬宠饲养者的最爱,他们分布于非洲大部分地区,包含两个属Boaedon与Lamprophis,共计20个物种且包含两个亚种。经过多年的繁殖选育,产生了许多变异基因。已经有不少文章对屋蛇进行科普,我就不照葫芦画瓢把所有的都写进去了,下面带大家认识一些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品系,帮助大家做简单的基因辨别,如有错误或补充希望大家能够提供宝贵的意见。
屋蛇卵生,属于比较小型的宠物蛇,成体屋蛇公母体型差异大,公的60~80cm,母的1米左右。屋蛇咬人的特点就跟机关枪一样,一秒十几次。它不像王蛇那样咬人不松口,所以一般咬人不疼,但是会留下一堆牙印。
褐屋蛇(Boaedonfuliginosusfuliginosus)
褐屋蛇的分布较广,从西非,中非到东非都有它的身影。褐屋蛇全身几乎没有花纹,其中绿色型,也被称为绿屋蛇或者赞比亚绿屋蛇,在人工繁育中已经很常见,还有黑色型,红色型,此外也衍生出了牛油的变异品系,都是源于褐屋蛇广泛的分布而产生的独特的体色表现。
褐屋蛇
绿屋/赞比亚绿屋(BoaedonfuliginosusZambiangreen)
绿屋蛇
红屋/肯尼亚红屋蛇(BoaedoncapensisRedKenia)
红屋蛇
牛油
黑屋BlackHouseSnake(Boaedonfuliginosus)-市面上最常流通且入门级别的屋蛇,他并不是像黑王那样通体黑色,它的黑有一种金属质感,在阳光下鳞片反射出多彩的颜色,而且它的腹部是纯白色,与黑色交界处形成渐变的灰色。
黑屋侧面
黑屋腹部
白头翁(Boaedoncapensis)-也有叫做(capehousesnake/海角屋蛇)白头翁的顶部通常是深棕色,但颜色差异很大,从几乎黑色到棕色再到橄榄绿色。有一道条纹从嘴部鳞片穿过眼睛一直延伸到后脑勺,非常结实、厚实和醒目(也许就是以此命名)。虽然其他品种屋蛇也会有头纹,但都没有白头翁这样粗壮醒目。
白头翁
T-白化白头翁
纳米比亚(大眼)屋蛇Namibian(bigeye)housesnake(Boaedonmentalis)
通体无纹,幼体体色偏淡有种半透明的感觉,成体呈现棕色或红棕色。因眼睛在头部占比大,所以也叫大眼屋蛇。
大眼屋蛇
坦桑尼亚直线屋蛇-
TanzanianStripedHouseSnake(BOAEDONLINEATUS)
屋蛇有许多物种属于Boaedon属。通常这些都是棕色或其变体,但是它们都具有特征性的“V”形标记,从嘴部鳞片穿过眼睛到后脑勺,有些完全没有图案,就像橄榄屋蛇,而另一些则有斑驳的斑纹。然而,外观上最引人注目的是Boaedonlineatus,它们的两条奶油色横向条纹沿着身体的两侧延伸。
坦桑尼亚屋蛇
斑点屋蛇Spottedhousesnake(Lamprophisguttatus)
它的身体上有独特的图案,不容易与其他南部非洲蛇混淆。斑点屋蛇小而细长,平均长度为40-60厘米,最大长度为65厘米。身体呈乳白色至浅棕色,有圆形斑点,呈深棕色。有时,这些点是相连的。头部非常平坦和宽阔,这可能是为了适应狭窄的岩石裂缝。
斑点屋蛇
极光屋蛇-Aurorahousesnake(LAMPROPHISAURORA)
它们有漂亮的橄榄绿(有些是非常深的橄榄绿,有些是亮黄绿色,视地区而定)和美丽的橙色条纹,从它们的眼睛之间开始,沿着它们的背部向下延伸到它们的尾巴尖。
极光
橄榄屋蛇OliveHouseSnakes(Lycodonomorphisinornatus)-为南非的特有种,个体可能是深橄榄色至黑色,或均匀的浅棕色至橄榄灰绿色,腹部均匀或略浅,尤其是下巴、喉咙和颈部。据国外研究该种还具有一定的食蛇性
橄榄屋蛇
橄榄屋蛇黑色型
屋蛇的变异基因
白化屋蛇
屋蛇的白化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白化T+和T-
T+白化是一种隐性特征,T+白化具有合成黑色素所需的功能性酪氨酸酶,但它们缺乏完成黑色素合成过程所需的后续酶。所以T+白化通常表现出较深的色素,黄色和橙色,最重要的是有黑色瞳孔。幼体时期他们的瞳孔是深宝石红色,而随着他们成熟,他们的瞳孔会变暗直到变成黑色。
T+白化屋蛇
T-白化也是一种隐性特征,这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经典白化,它没有酪氨酸,也没有黑色素(深色素)。这导致了一条蛇,呈现黄色、橙色和白色,它们的瞳孔是红色的。
T-白化屋蛇
T-牛油
T-白化白头翁
淡黑-Hypomelanistic
HYPO
T+白化HYPO
T-白化HYPO
Hypo白头翁
Hypo蓝眼
蓝眼-Blueeyes
这种突变在年才被正式人工饲养繁殖,并且培育出更多的基因。随着不断生长,会变得越来越白,但就算是成体,还是可以看到它身上的暗纹
蓝眼
蓝眼白化蓝眼
蓝眼T-白化
无鳞屋蛇(scalelesshousesnake)在国外一个团体中发现的,看起来和玉米有同样的隐形“无鳞”突变
无鳞屋蛇
派(Pied)
这条蛇是由拜伦·齐默曼(ByronZimmerman)捕获的野生个体,后来他尝试人工繁殖,并成功繁殖出来了一条尾巴上有白色鳞片的幼体,证明了这是一种隐形突变,可惜没能存活下来。我们期待以后能看到成功。
捕获到的个体
有表现出派的尾巴特写
图:internet
文:巳语
编辑:巳语
目前+养蛇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