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朝争议最大的诗人,涉嫌谋杀找人代笔 [复制链接]

1#
北京荨麻疹专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711.html

初唐年间,有个青年诗人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拿给同为诗人的舅舅看,想请他点评一二。

舅舅看了后,对这首诗赞不绝口,尤其是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更是喜爱有加。

他让外甥把这句诗让给自己,青年不肯,舅舅恼羞成怒,在嫉妒与愤怒双重情绪的驱使下,竟派家奴用土袋将青年活活压死。

青年去世时,还不到30岁。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代悲白头翁》里的句子,仿佛一语成谶。

这个故事里的外甥叫刘希夷,舅舅叫宋之问。

故事只是故事,真假难辨。

但宋之问的人品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因为不相信他的人品,长久以来都有一种观点坚定地认为他的名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骆宾王的代笔。

“才高品低”,已经算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了!

可是,人性本就复杂。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宋之问的经历吧!

01才高新旧《唐书》里是这样记载宋之问的:伟仪貌,雄于辩。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意思是说,宋之问长得相貌堂堂,能言善辩,不到20岁,在五言诗上的造诣就已无人能及了。这可算是极高的评价了。19岁,宋之问就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因着文才出众,且善于逢迎,他的官场之路走得顺风顺水。

公元年,武则天称帝后,宋之问一跃而为五品学士。那一年,他才34岁。

关于他的文才之高,历史上流传有两个小故事。据说有一次武则天率群臣游览洛阳龙门,命大家即兴赋诗。先写就的人,赐一件锦袍。左史东方虬率先完成,武则天听了连连称好,就把锦袍赐给了东方虬。就在这时,宋之问的诗也写好了,是一首长长的歌行,开头就很高端大气上档次: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百官纷纷称妙。武则天更高兴,就把锦袍从东方虬手里要回来转赐给宋之问。

这就是“龙门夺锦袍”的故事,宋之问从此才名更显。

还有一次,唐中宗游长安昆明湖,在湖岸上搭起了一座彩楼,命随行百官赋诗。百官写好诗后,一并交给上官婉儿。只见上官婉儿登上彩楼,大臣们都聚集在楼下,不一会儿就有纸张片片飞落,这些都是落选的诗歌。到最后,只剩下宋之问和沈佺期的诗歌,还在上官婉儿手上。又过了片刻,一张纸片被抛了下来,大家蜂拥去看,是沈佺期的诗。宋之问夺冠了。大臣议论纷纷,这时上官婉儿开口了:沈佺期与宋之问两位都是当世诗才,难分伯仲。只是沈佺期诗歌的结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词气已尽,未免显得低沉萎靡;而宋之问的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则词力健举,余韵悠长。由此看,宋之问略胜一筹。

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按说,宋之问已然这么有才了,他完全可以靠着文才吃饭,谋得一个灿烂前程。但他不想努力了!02品低武则天在位时,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宋之问仗着自己相貌堂堂,也想谋得女皇的宠爱,从此飞黄腾达。为了能亲近女皇,他竭力巴结张氏兄弟,甚至到了为之提尿壶的程度。

所谓文人的清高与自尊,终究在对权位富贵的欲望面前,败下阵来。

据说,宋之问还曾给武则天写下《明河篇》公然示爱: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武则天看到这首诗后,对崔融说:“这个宋之问的确很有才学,但他的某些地方朕实在不能接受。”原来,宋之问因牙齿有疾,患有口臭。成为武则天男宠的美梦,就此破碎。公元年,武则天被逼退位,唐中宗即位,宋之问、杜审言等人都遭贬谪。宋之问被贬到了泷(shuāng)州(今广东罗定)。洛阳有多么繁华奢靡,这里就有多么冷落凄清。宋之问终于还是不甘心,第二年春天就偷偷逃回了洛阳。在洛阳,他躲在好友王同皎家里。

却意外得知,王同皎正密谋着除掉武三思。

宋之问心想,他正愁昔日大树倒了,无处栖身,这下可又有大腿抱了。当即就让人暗中向武三思告密。最终,王同皎等人被杀,宋之问却靠着出卖朋友,擢任鸿胪主簿。此后,宋之问先后依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左右逢源,不亦乐乎。直到公元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宋之问再次被贬钦州。公元年,李隆基即位,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他追逐富贵、利欲熏心的一生。03一首诗,20字,令人泪目不止人生的前半部分,宋之问官途顺畅,他所写下的诗歌,也多是歌功颂德。华丽有余,真情不足。人生的后半部分,宋之问几次遭贬,在贬谪路上写下的几首诗歌,却真情实意,流传至今。这首《度大庾岭》,是宋之问被贬泷州、途中经过大庾岭时所写。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大庾岭,在当时是中原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此后万水千山阻隔、祸福难料,他不由得百感交集。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站在高高的山岭上,望着长安的方向。他的心魂都已随着那南飞的鸟儿去了,岭北绽放的梅花却仍旧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情此景,让他不禁热泪盈眶。不由得发出感慨:只要能让我有回去的一天,我就心满意足了,万万不敢对贬谪心存怨恨。整首诗情调凄楚,是宋之问少有的真挚动人之作。相较来说,这首《渡汉江》因为入了课本,更为我们所熟知些: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据说这首诗写于宋之问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写。寥寥20字,那种欲要归家又不敢归家、欣喜又胆怯、期待又恐惧的复杂心理,却被写得淋漓尽致。“岭外”写被贬之地的迢远、荒蛮,“音书断”写与家人音信隔绝、彼此都生死未卜,“经冬复历春”则从时间上写离别已久,会合无期。一层接一层的递进,诗人被贬谪的苦闷,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忧,都溢于言表。正因为有了前两句的蓄势,才有了后两句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离故乡越近,离家人越近,那种浓浓的喜悦与深深的恐惧,便一齐袭来。喜悦的是终于能与家人团聚了,恐惧的却是不知家人是否平安康健。

人生太莫测了,生命太脆弱了,最怕的就是物是人已非。

记得每次过年回家,心里除了开心之外,往往还有胆怯与苦涩。一年归一次家,每一次回去,故乡都变得陌生一点。爷爷奶奶的脸上又添了几道皱纹,鬓间又多了些许白发。村子里又有一些熟悉的老人,在我不知道的什么时候,长埋泥土之下。

每当这种时候,“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诗,就体味得尤为深切。

名利权情,总是令人向往,惹人追逐的。但到大限来临的那一天,却没有一样可以带走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当一个人为了利禄功名,甘愿把尊严抛在脚下,把无耻写在脸上的时候,他也未必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生不过是一场匆匆的流年急景,我们要快活地活,更要有尊严地活。

版权声明:

本文由“诗词中国”(shicizg)编辑

文章授权转自“诗词世界”

转载请联系原号

图片来源:壹伴图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