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隋及初唐文学下 [复制链接]

1#

——南北文学合流,酝酿盛唐气象——

三、沈宋、杜审言

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此为唐人说法,相对于古体而言称,后人便沿用至今。律待形制包含两个内容:声律规则和对偶。

标准的律诗应备备四个条件:

⒈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的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则;⒉平声押韵,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首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⒊每首八句为基本形式;⒋全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王世贞)(杜甫的祖父)相当熟练地掌握了五律体式(28首五律中,除一首失粘,27首全符合粘式律,22首用首句仄起不押韵式),并展现了一种高华雄整的艺术风貌,在五律发展过程中首先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展示了律诗发展的广阔天地。代表作《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四、刘希夷和张若虚

沈宋等人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完美的格律形式,四杰开拓了广阔的表现领域,陈子昂准备了理想的感情甚调,张若虚、刘希夷完成创造玲珑凑迫不可句摘的诗歌意境方面的经验积累。

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流畅飞动、明丽纯美●万物长在、生生不息的哲理和情思的体认●于感伤中仿佛带着微笑,于叹息中仿佛藏着喜悦,感仿中透露的并非迟暮之感,却是青春的气息。●一种青春勃发的律动

⒉张若虚

仅留下两首诗《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以明净纯美的诗歌意境,预示着盛唐诗歌的全面到来。

五、陈子昂

(一)《修竹篇序》表述了理想文风和诗歌革新主张

一是反对齐梁诗风,提倡风骨兴寄;二是追踪建安风骨的理想诗风。

⒈骨气端详

情思劲健刚直,健康而壮大,浓烈而昂扬

⒉音情顿挫

声律节奏抑扬变化

⒊光英朗练

状词藻之光彩辉映,明朗皎洁

⒋有金石声

声律与词采的华美▲反映了文学思想发展的趋势,对于后来唐文学的发展,它是一种鲜明有力的号召,是先觉者的预言,对有唐一代产生极大影响。

(二)诗歌创作

a.用创作实践来贯彻理论主张,如《感遇》三十八首b.政治色彩,有感而发,有所寄托

⒈《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写古代曾经有过的君臣际遇之动人故事

《轩辕台》用黄帝问牧马童子如何治国和向广成子问道的典故,都是黄帝礼贤故事。《燕昭王》写燕昭师事邹衍为他筑碣石馆,及筑黄金台延聘天下贤士的故事。《郭隗》叹郭隗是遭逢明主的幸运者。

《乐生》叹息乐毅有盖世雄才,立下威赫战功,为昭王礼遇,但不为惠王信任被迫出奔,雄图夭折,令千古叹息。《燕太子》《田光先生》感慨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邹子》则羡慕邹衍之际遇,慨叹此种际遇不见于今世。

⒉《登幽州台歌》

其精神风貌、情感世界的全部体现。是他的时代积聚的感情力量和行将到来的盛唐社会的精神风貌的先兆产物。在不遇的悲怆中,蕴藏着壮伟情怀。蕴含着风气之兆的伟大的孤独感。诗人的眼光已完全从宫廷中、从儿女情怀中摆脱出来,真正投向了自然与人生。一扫六朝绮靡诗风的余韵。不世功业可以唾手可得的非凡抱负和自信胸襟,是到了李白、高适的时候,才成为自然而然的被普遍接受的时代精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