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冯,今天我们要说什么老冯?所以今天让我们谈谈作者的姓氏!
先喊个口号哈:我姓冯来我骄傲,我给自己打个call,祖先祖先好强大!后辈继续发扬光大!
中华始祖-姬轩辕庙
冯姓氏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是一个人才济济优秀的宗族。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9位,在以人口基数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30位(也不知道算谁统计的),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台湾是中国的),截止年人口约-万余(人口普查准确数据还没出来),占全国人口的0.7%左右。
冯姓起源:主要有两大来源。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俚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一、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冯姓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要点整理:尧舜时期在河南出现归夷族-归姓一只迁移到山东形成河伯族--夏朝河伯首领冯夷后裔在陕西建国-冯夷国分裂形成冯地-春秋郑国归简子被封冯地-后改姓冯。
二、轩辕血脉冯氏正宗
出自姬姓,轩辕黄帝也姓姬,叫姬轩辕。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姬高),始祖冯文孙。据史书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取自百度)
要点整理:姬轩辕,公孙轩辕(轩辕黄帝)-姬昌(周文王,周朝建立者,黄帝后裔)-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姬发之弟)-毕万(毕公高后裔)-魏武子(毕万之子,魏地诸侯)-魏长卿(魏武子后裔,分冯地改冯姓)-冯文孙(冯姓始祖)
争议另一论点:冯文孙为毕公高第三子。冯文孙,姬姓,名康,出生在公元前年,13岁时(即公元前年)封于毕原冯邑(毕诸候小国附属城邑)。父亲毕仲,祖;毕公高,曾祖,周文王。兄弟四,老大毕氏始祖,老二庞氏始祖(名失),老三名康(文孙)为冯氏始祖,老四名荀(季孙)为潘氏始祖。
要点整理:姬轩辕,公孙轩辕(轩辕黄帝)-姬昌(周文王,周朝建立者,黄帝后裔)-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姬发之弟)--冯文孙(毕公高第三子,姬康,封于冯地,冯姓始祖)
冯姓正宗:公认冯姓始祖为文孙公为冯姓始祖,只是争议为是否为毕姓,魏姓所分离。经冯氏其他人调查取证,有证据表明百度上的知识是错的。作者本人也倾向于此,有争议请看老冯的另一片文章
三.冯姓其他起源
3.1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
3.2源于蒙古族盖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3.3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3.4少数民族在元朝灭亡后,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汝赟战死于大同,其后代改姓冯。
3.5司马迁后人改姓。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他的两个儿子为保全家族,被迫先后改姓。长子司马临将“马”字左边加两个点,姓冯;次子司马观将“司”字左边加一竖,姓同。千百年来,这一支冯姓一直与同姓的人保持着同祭一祖、互不通婚的习俗,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我来说一下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战乱,灾难,造成了族人的死亡及迁徙,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所以很多宗氏族谱都是断片不全的!现在想找一个人都不容易,何况是以前那种交通信息闭塞的封建时代!
四.冯姓发源地及迁徙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汉唐时期,冯氏繁衍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清中期开始的闯关东就有族人开始往东北迁徙。(反正就是迁徙迁徙,哪里好生活去哪里。1.家族人口众多粮食不够生活艰辛,也许留下来也是饿死,长支留在当地,剩下的儿子都赶出去自己弄生活。2.战乱,天灾不得不逃亡的命运,国破家亡,你只能跑出去才能活下来。)
笔者小时候家谱也有的,只是不知道目前遗失到哪里,小时候记得是四十字辈分的,我目前只能记得20个字辈。月举文言殿,玉立久克昌。国振中兴汉,永耀庆云祥。前面应该还有20个字,祖为立字辈,父为久字辈,我是克字辈的,只而且家族下一代也不采用“昌”字辈了,是小时候太小没记下来。要是能找家谱就好了,估计在哪个长辈哪里,估计我们黑龙江这一支,就要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根据长辈描述,家族是几百年前从关内来的,是最早闯关东的一代,历史迁移路线应该是关内(山海关区分)关内大致的三个地方(河南,山东,河北),太爷爷辈有4兄弟,来到东北的有3支人,走丢一只不知去向,辽宁x地-吉林德惠(太爷爷辈),黑龙江肇东(爷爷辈)-黑龙江七台河(父辈)我家族家族这支大部分黑龙家七台河,其他天南海北哪里都有了,北京,哈尔滨,肇东都有人在,目前我在上海市。
我们都是一家人
归氏-冯氏,是一家人!
公孙-轩辕-姬姓-毕氏-庞氏-冯氏-潘氏,是一家人。
(公孙-轩辕-姬姓-毕氏-魏氏-冯氏)是一家人。
司马-冯姓-同姓是一家人
冯姓都是一家人,不管先祖是哪里,因为我们都姓冯,我姓冯,我骄傲,我给自己打个!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冯氏宗亲勿喷!如有更多史料请与我联系!下面转一首冯氏宗亲写的一首歌词供大家欣赏一下啊!
冯氏英杰歌词
中华冯氏,历史久远,国之大姓,中原发端。
百家姓九,和王比肩,人口众多,几近千万。
源流清晰,脉络相连,华夏正宗,地位赫显。
上溯追远,贵族祖先,毕高文王,黄帝轩辕。
史书有载,源祖毕万,大夫简子,事理明断。
下延始祖,祖地河南,食采冯城,冯姓有源。
繁衍生息,瓜瓞绵绵,东南西北,八方播迁。
遍布华夏,四海拓展,或事农耕,温饱平安。
或读经书,功名科班,或专习武,英雄好汉。
宗亲踊跃,代有英贤,历史人物,万万千千。
智圣冯谖,孟尝高参,三窟奇计,诸侯忌惮。
助齐强盛,国泰民安,知恩图报,美名流传。
将军冯亭,威震赵韩,屡败秦军,有识有胆。
赵括挂帅,三军受连,为国捐躯,长平一战。
左相去疾,始皇遴选,天子巡游,后方平安。
先帝驾崩,二世政变,弹劾赵高,忠臣罹难。
西汉奉世,战功升迁,多有进退,少有抱怨。
出使西域,不输张骞,拜将封侯,裕后光前。
公孙冯异,文武双全,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披荆斩棘,功若丘山,温恭谦让,千古垂范。
名相冯勤,深得人缘,刘秀股肱,勤政干练。
秉公理政,缜密周全,位迁司徒,功德圆满。
武圣关羽,本名冯贤,如有疑义,主席有言。
三国名将,道德标杆,遍修帝庙,香火不断。
皇帝冯跋,执政北燕,整肃吏治,劝耕桑田。
兴办学校,薄赋约简,社会祥和,百姓开颜。
文明太后,北魏掌权,垂帘听政,百事善断。
助孝文帝,国都南迁,民族融合,疆域拓展。
圣母冼英,主政岭南,与夫冯宝,平定战乱。
归顺大隋,俚人入汉,南北一统,首功一件。
太守冯盎,岭南总管,举地归唐,贞观之年,
国家统一,人民期盼,加封国公,光耀祖先。
五代冯道,和谐顺变,十朝为相,屡受责难。
虽遭毁誉,减少战乱,铸印九经,又一贡献。
宋代冯京,连中三元,才华横溢,传为美谈。
官拜宰相,忠君敢谏,擢拔苏軾,重才爱贤。
国用国胜,南征北战,跟随洪武,起兵抗元,
开国元勋,皆大贡献,两个国公,堪称典范。
明末梦龙,衰世立篇,善著诗文,词曲不凡。
尤工小说,代表三言,传世作品,皆为经典。
南王云山,天国儿男,韬略过人,作战勇敢,
顾全大局,保驾秀全,英年早逝,可泣可叹。
镇南关紧,法军进犯,老将子材,一马当先。
冲锋陷阵,贴身近战,清军大捷,法军胆寒。
国璋勤学,考取科班,新军三杰,獨挡一面。
通电全国,反对洪宪,代大总统,接替老袁。
上将玉祥,军人风范,横刀立马,中原大战。
驱逐清廷,铲除封建,联俄联共,追随中山。
实现共和,为民受难,青史留名,朝代更换。
冯如留美,爱好钻研,自制飞机,世界领先。
航空之父,创新操练,驾机试飞,魂归云天。
南阳三冯,长兄友兰,早年留美,学识博渊。
著作丰硕,卷卷经典,槿蕙景仰,主席有赞。
风云人物,难以数完,优中撷英,挂一漏万。
建立标准,权衡筛选,纵向界定,朝代串联。
横向甄别,扩域发展,厚今薄古,近代重点。
史料翔实,评价客观,纵是国史,也有章篇。
宗亲倾慕,英杰好汉,重点人物,编歌四言。
勿忘先祖,发奋图强,自强不息,源远流长,俱往昔只看今朝!感谢看小伙伴们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