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祉十七年()三月,大顺军会师北京城下。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环攻九门。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飞梯奋力攻城,越墙而入,攻占外城。与此同时,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投降。崇祯帝朱由检听到城破,立即命其三个儿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后自缢,剑砍长女乐安公主手臂,又杀妃嫔数人,然后换上便服,携太监王承恩等数十人,出东华门,企图出逃,没成功,又返回宫内。十九日清晨,李自成军攻破内城。崇祯亲自响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崇祯见大势已去,便与太监王承恩入内苑,对缢于煤山(今景山)寿皇亭树下,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病死。随即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皇亲贵族内部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最终提出立太宗第九子,不满六岁的福临为帝,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声称待到福临年长之后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被诸王贝勒所接受,从而避免了满洲贵族的分裂。福临于顺治元年()入关后,改元顺治。
史可法,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明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控制着陪都、江南和淮扬地区。崇祉十七年()二月,他曾受崇祯帝命,以督师名义出兵“勤王”。四月十一日,史可法传令江南各镇兵入援,誓师勤王。二十二日听到京师已被农民军攻破,北向痛哭,发丧,誓师浦口,欲长驱入京,与农民军决一死战。南京的群僚诸将因兵力不足,不敢与农民军对抗,纷纷请史可法择新君以定南都。于是,史可法只得回到了南京。
崇祉十七年()四月初九日,多尔衮统率大军,出师中原。先是,四月初七日清廷以多尔衮将出师中原,祭告太祖、太宗。祭文说,经过去年八月和今年二月的两次战斗,山海关外地区尽为清廷所有,完成了太祖努尔哈赤的夙志,现特命多尔衮率军伐明。初八日,顺治亲自召见多尔衮,特授给奉命大将军印,掌管军中一切赏罚大事,并要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听从指挥,同心协力,以图进取。初九日,多尔衮同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等,以及八旗固山额真、梅勒章京至堂子奏乐行礼,又陈列八纛向天行礼。然后,统领满洲、蒙古兵及汉军兵总计约十四万人,鸣炮起行,讨伐明朝。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虽然明朝灭亡了,但是距离北京不远的山海关,还驻扎明宁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率领的精锐兵力,直接威胁着北京的安全。因此,李自成准备的招抚吴三桂后登极为帝,然后派大军南下以完成一统大业。后来,由于吴三桂一再拒抚转为公开对抗,李自成决定东征,以铲除吴三桂的势力。崇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他率军由北京出发,二十一日到达山海关。这样缓慢的行军速度贻误了战机。四月二十一、二日,农民军和吴军展开了激战,由于清军猝然从阵中冲出,农民军措手不及,吃了败仗。李自成率骑兵数千急忙退至永平(今河北卢龙县),各首领和散失的农民军也乘夜回到了永平。二十四日,清军和吴三桂军追至永平。李自成因农民军日夜战斗,疲乏已极,无法再战,挥军阻击了一阵之后,放弃了永平,二十七日率军回到了北京。至此,东征失败了。
吴三桂,辽东籍,武举出身,崇祯十二年()底任明辽东总兵官,在辽东专擅一方。顺治元年()三月被明廷封为平西伯。三月初六日,明廷鉴于李自成农民军向京畿地区胜利进军、北京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令吴三桂入援京师。吴三桂接到命令后,虽兵发京师,但行师迟缓,十四日抵丰润(今河北丰润县)时闻京师失陷,即返师山海关。不久,他接到李自成的劝降信,心中犹疑未决:他一方面因缺乏粮饷,兵力也不足,不足以和农民军对抗;另一方面因在辽东拥有大量田庄和财产,担心投降农民军会丧失自己拥有的势力和地位。当他权衡再三,决定自率精锐赴北京投降时,得知爱妾陈圆圆被农民军将领刘宗敏霸占的消息,便以此为由与农民军公开作对。二十七日,吴三桂看到农民军大举进攻山海关的迹象日益明显,派副将杨坤等携书信向清摄政王多尔衮“乞师”,书中要求与清合师抵北京,“灭流寇于宫廷”,并给其土地、财帛作为酬答。多尔衮接信后,立即复信说清军南下的目的要代明统治中国,如果吴三桂降清,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吴三桂在收得复信时,农民军的大队人马已逼近山海关,此时已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了,立即表示降清。吴三桂降清,为清廷打开了逐鹿中原的厦门,为其最后夺取全国铺平了道路。
山海关之战后,李自成败归北京。崇祉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他从德胜门入东华门,原明廷一些官吏上表劝进,大将刘宗敏也说:“若不正大位,即求还关中,不可得也”。李自成决定从速登基。二十九日上等,他在明皇宫武英殿内即皇帝位,接受群臣的朝贺。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追尊七代祖妣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但这个匆忙的即位仪式实质上也是一个告别仪式。因为当时北京城内严重缺粮,明朝残余势力待机而动,城外又没有援兵,加之清兵和吴三桂军正在穷追不舍,于是李自成决定暂留几千农民军守城外,其他束装待发。次日五更,他率领农民军出了阜城门,奔驰在回陕西的路上,永远地离开了北京这座宏伟壮丽的古都。李自成离京后,北京又回到了明朝官僚地主手中。两天后五月初二日,摄政王多尔衮在数万名清兵的簇拥下进入北京,并居武英殿称制,开始了清廷对北京的统治。
李自成率领农民军离开北京、返回陕西时,曾携带明崇祯太子同行。刚出北京,即遭到吴三桂的袭击,太子走失。于是,京师内外流传吴三桂拥太子入都的谣言。崇祉十七年()五月二日,原明官吏立崇祯牌位于午门哭临,并忙备车驾仪仗出朝阳门迎接太子。不久,有数万骑兵到来,臣民仰视,却是清摄政王多尔衮。正在惊愕间,清兵已大队入城。次日,故明官吏决定改换门庭,上表劝进多尔衮为帝。劝进表虽成废纸,但多尔衮看到明官吏肯忠顺清朝,于是着意笼络和留用明朝大小官僚。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按帝礼为崇祯发丧,谥崇祯为怀安端皇帝;地方官吏归顺者晋级,抗拒者予以严惩;明宗室来归者,不夺王爵,继续享有特权;安抚百姓,废除明末三饷加派;继续镇压农民军,派平西王吴三桂、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率兵兼程追剿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这就使刚入关的清统治者很快取得了京畿一带官僚、地主的支持,北京的形势也得到了初步的稳定。
多尔衮入据北京后,认识到要维护满族贵州的统治,除了笼络、控制和利用汉族地主阶级外,就必须充分依靠八旗武装作为统治工具。为此,他把南城作为民居,尽圈东、西、北、中城为八旗营地,并使八旗按方位分讯驻守,以环拱紫禁城池。各旗在京城驻守的范围如下:左翼-镶黄旗在安定内门,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右翼-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城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
顺治元年(),清廷定都北京后,设立了步军统领(或称九门提督),以统辖满、蒙、汉八旗步军营及九门官兵,同时兼管巡捕二营(南北二营)事务。顺治十六年,清廷又添设巡捕中营,隶步军统领麾下。至此,步军统领的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崇祉十七年、顺治元年()五月初三日,摄政王多尔衮在给故明内外官民的谕旨中下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是为剃发令。汉人的习俗,原本是将头发束在头顶;而满人的习俗,则是在头发中间编成发辫,垂于脑后,周围剃去。强制汉人剃发,改变民族习俗,实质是要在精神上征服汉人,自然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二十四日,多尔衮鉴于清统治尚未稳固,宣布收回成命,允许汉人照旧束发。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清廷在消灭了南明福王政权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已经稳固,再次颁布剃发令。宣布自布告发出后,京城内外军民限十日内剃发,各省军民自部文到日起也限十日内剃发。剃发令措词极其严厉:“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但是,这不仅没有吓倒大江南北的汉民,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情绪。广大农民、工商业者,有气节的士大夫和中小地主、总分官僚豪绅,都坚决反对剃发。此后,随着清军的逐步深入,江南各地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剃发斗争。
顺治元年()四五月,当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以及清兵入据燕京的消息传到南京时,陪都南京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明在南京的地主、官僚和军阀为了逃避彻底覆亡的命运,议立新君。以马士英为首的实力派以武力相威胁,拥立明神宗之孙、福王朱由崧。五月初三日,福王监国于南京,南朝政权由此建立。五月初五日,福王政权以马士英、史可法等为东阁大学士,分江北为四镇,由总兵刘泽清、高杰、刘良佐和靖南伯南得功分别驻守淮安、泗州(今安徽泗县)、临淮(今安徽凤阳临淮关)、庐州(今安徽合肥),以屏障南京,防范农民军的进攻。
顺治元年(),清廷定都北京后,满族贵族统治集团强制推行圈地、缉逃人、剃发、屠城等民族奴役、民族压迫的措施,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一场持续的、广泛的、有组织的民族抵抗运动。其中,一部分明朝遗民和其他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标榜“君亲之尊”、“华夏之防”,打着恢复“大明江山”的旗号,披发跣足,奔走呼号,掀起了重要波澜。这就是清初历史上著名的复明运动。随着反清斗争的深入,复明运动的目的有很大不同:一部分地主、官僚哭祭崇祯,声称要相随高皇(明太祖),恢复朱明皇的统治;另一部分地主缙绅、士大夫不是一般地倡言封建纲常、死心塌地忠于一家一姓、眷恋明朝统治,而是首先在于反对满族贵族统治集团的民族奴役和民族压迫措施,恢复汉族地主的统治。
顺治元年()六月十一日,摄政王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等定议,应建都燕京,派遣辅国公吞齐喀等携奏章迎驾。七月初八日,顺治帝在告上帝文中宣布:接受多尔衮的奏请,“迁都定鼎,作京于燕”。八月二十日,顺治车驾自盛京启行,九月十九日至京师,自正阳门入宫。
顺治元年()五月,江南金坛“削鼻班”参加抗清斗争。明代,江南的地主豪绅称其家内奴仆为“鼻头”,任意驱使,横加挞罚。明末,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这些家内奴仆也起而反抗地主豪绅。他们为了洗刷“鼻头”的侮辱,自称为“削鼻州”。清军南下后,“削鼻班”也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洪流中。金坛彭氏奴仆,“削鼻班”首领潘茂、潘珍自称主帅,聚集数万人,于顺治元年五月攻下金坛县城,接着又进攻附近州县,屡败清军,扰得清统治者不得安宁。次年,清昂邦章京哈哈木亲统大军前来围剿,由于原明锦衣指挥、金坛县人史顺震的告密,清军采用突然袭击的战术,捕获了潘茂、潘珍,并将他们解往南京处死。
顺治元年()七月初十日,金声、江天一在安徽绩溪起兵抗清。金声,字正希,安徽休宁人。崇祯曾封他为翰林院修撰。福王监国时,他被封为左佥都御史,但因与马士英有矛盾而未到任,与门人江天一在家乡日夜操练乡勇,准备抗清。七月初十日,金声率绅衿士民哭于明太祖朱元璋像前,举起了反清大旗。之后,他听从江天一的建议,在绩溪筑起了丛山关,屯军其中,并号召各地起义。不久,一些回到原籍的明朝官吏,如山东御史、宁国人丘祖德,职方郎中、泾县人尹民兴,徽州推官温璜、池州人吴应箕等纷起响应,很快攻克了宁国、泾县、旌德。八月,清兵三路来攻,但金声等毫不畏惧,采取声东击西,乘间出击的战术,杀伤众多清兵。双方相持累月,终于寡不敌众,旌德、宁国、泾县先后落入清军之手。十月初九日,降将黄澍诈称援兵,骗取了金声的信任。次日,清兵里应外合,攻陷绩溪。金声、江一声被俘后,威武不屈,从容就死。
多尔衮入据京师后,京南的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保定、内黄、大名、冀州(今河北冀县)等地燃遍了抗清的烽火,到处树起抗清义帜。其中,保定香炉寨农民钱子亮、钱楼,乔家寨农民赵建英,宁晋泊农民韩国壁等,号称大王、都司;内黄农民苏自兴联络李自成部将王鼎铉,各称总督、大元帅。他们纷纷据险要为基地,起兵抗清,声势浩大。有的还联络山东、河南义军,有的潜入北京,散布流言,诸如当年八月中秋,清军要屠城,杀掉老、壮,仅留青年和小孩;“满州的头子们马上要滚回老家了”等等,搅得人心惶惶,统治者也张皇失措,手忙脚乱。顺治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清廷以降将沈文奎为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他一到任,各州县告急文书纷沓而至。沈文奎“拮据宵旦,多方调遣”,首先招降了真定义军首领赵崇阳,通过赵崇阳捕斩了韩国壁;接着令总兵王燝带兵围剿各路义军,先后擒杀了钱子亮、赵建英、苏自兴等。至该年底,畿南农民军基本上被清廷镇压。
清廷入关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满族贵族的特权地位,增加奴仆的数量,实行了逼民“投充”的政策,准许各旗招收失去生计的贫民,以供“役使之用”。后来因遭到人民的反对,摄政王多尔衮在顺治元年()七月十七日下令:凡能自赡的新附军民,不准投充为奴。但这一纸禁令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在满族贵族的逼迫下,发展到“不论贫富,相率投率”的地步。许多人因害怕土地被圈,或因逃避赋役,携带土地投充旗下;还有的将他姓地土认为己业带投旗下,造成一人投充而一家皆冒为旗下,府县无册可查,真假莫辨,政府控制的人户大为减少。此后,清廷又数次下令,重申禁止投充,但直至康熙初年,“投充”事件仍时有发生。
乌龙会是明末清初江南农民和家内奴仆反抗封建统治的组织。顺治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的消息传到江南后,鼓舞了当地受压迫的农民和家内奴仆。家奴出身的顾慎卿和贫寒士人吕茂成在松江、上海等地组织乌龙会,宣布大地主恃强凌弱的罪状,勒令其交出家产。清兵南下后,他们又积极地在军事上作抗清的准备,并计划攻占松江城,以抗拒清兵蛮横残暴的剃发命令。七月三十日,在清兵的残暴镇压下,顾慎卿受重伤,吕茂成英勇牺牲,乌龙会受到了一次沉重打击。但是,乌龙会的成员继续进行抗清斗争,他们中有的和太湖赤脚张三领导的白头军合流,有的加入到声援郑成功抗清活动的行列之中,成为抗清的重要力量之一。
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后,即设立了内务府,以管理宫禁事务。顺治十一年()裁撤,顺治十八年康熙即帝位后又重新恢复。内务府衙门当时分“内务府堂”(简称“堂上”,又称“本府”)及所属“七司”、“二院”等,总机关称“总管内务府衙门”。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所属“七司”是:御用监,系为内务府掌管府藏及出纳总汇的机构;尚膳监,掌内务府所属武职官的铨选、任用及围猎、捕鱼之事,顺治十八年改为采捕衙门;钟鼓司,掌内廷礼乐并考核太监品级,顺治十三年改为礼仪监,顺治十七年又易名为礼仪院;内官监,管理内务府帑项出纳及庄园地亩之事,顺治十七年易名为宣徽院;借薪司,掌宫廷缮修工程事务,顺治十八年易名为内工部;三旗牛羊群牧处,掌牛羊畜牧事务;尚方司,掌审拟上三旗的刑名案件,顺治十一年设,十二年改为尚方院。所属“二院”是:御马,掌掌“御用”马匹,顺治十八年易名为“阿敦衙门”(阿敦系满语,意为马群);鞍楼,是制备兵具、器械的机构,顺治十一年易名为兵仗局,顺治十八年又改为武备院。
顺治初年,清廷为解决军费的不足和财政困难,实行捐纳。允许士子“纳粟入监”,但是不能得官。后来放宽一步,允许被革职的官员纳粮,以恢复原来的官职。
顺治元年()清廷入关后,建立起八旗常备兵制,仍严格实行按民族分别编制的原则,则满州、蒙古、汉军各为八旗,兵额总数约为二十二万余人。八旗兵以满州八旗为基干,采取世袭兵制,在年十六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补旗兵。满、蒙、汉八旗,每旗各设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一人,副都统(满语称梅勒章京)二人;所属骁骑参领(满语称甲喇章京),满洲、汉军每旗各五人,蒙古每旗二人。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兵丁负责保卫宫廷;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黄为下五旗。行军巡狩以上三旗和正蓝共四旗居左为左翼,其余四旗居右为右翼。
顺治元年(),清廷略仿明制,制定了内外文武官制。设翰林院,置汉掌院学士一人,侍读、侍讲学士各二人。改部院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改理事官为郎中,付理事官为员外郎。
顺治帝和历代统治者一样,也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极力提倡尊孔读经。顺治元年()六月十六日,清廷遣官祭先师孔子,是为入关后的首次祭孔。顺治于定鼎登基礼的第二天,即在十月初一日,便以孔子六十五代孙孔允植仍袭封衍圣公,兼太子太傅;孔允钰等仍袭五经博士。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七日,改孔子神牌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顺治十四年()二月十六日,顺治又从吏科都给事中张文光奏请,将孔子神牌仍改为至圣先师。
山东西部曹州一带的榆园农民军,原是一支坚强的反明起义队伍。顺治元年()清军占领北京之后,榆园军在李化鲸等人的领导下转入抗清斗争,成为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抗清中心力量。李化鲸等人以濮州、范县(今河南范县)为基地,率军四出攻击清军,并奉明宗室忠义王为号召。反清队伍发展很快,人数达数十万。顺治四年(),榆园军还准备与河北农民军会师围攻大名,直逼北京。这时,降清后居住北京的刘泽清(南明福王政权江北四镇之一)也致书李化鲸,要为农民军作内应,事泄被清廷逮捕。清廷看到榆园军势力强大和河北危急,急调出征浙江的原明降将张存仁,总督直鲁豫三省军务,驻扎大名,集中力量剿杀榆园军。李化鲸等挥师山东,于顺治五年七月间连陷曹县、定陶、城武等地,并立天正年号,设官分部,封王、公、候,任命州县官。八月初一日,清廷调重兵围困曹县城。榆园军奋起抵抗,炮火轰天,矢石如雨,杀伤了大量清兵。清廷看到单靠武力围困不能迅速攻下曹县,便派河督杨方兴前往“抚慰”,九月十五日李化鲸等人出城与清军谈判时被生擒,十八日又被押解进京,十一月十二日与刘泽清并其弟、侄被清廷处死。李化鲸牺牲后,榆园军的抗清活动仍在鲁西地区进行着。
顺治元年()五月,李自成率大顺军西撤后,山东衮、沂二州所属各县农民纷起抗清。山东嘉祥县满家洞农民军,就是其中著名而又突出的一支。满家洞界连嘉祥、金乡等四县,周围二三百里,有大小洞穴千余个。八月间,当地农民军领袖宫文彩,自称擎天王,拥众二万余人竖旗抗击清军南下,旗帜上大书“大顺”年号,公开表示追随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他们以满家洞为根据地,联合周围的农民军,经常神出鬼没地打击清军。清廷获知消息后,即派济宁道朱国治率军前往镇压。朱国治等人剿抚兼施,多次派人宣谕诏安,起义军虚与周旋,实则摆列火炮、枪刀与清军“相角”。次年初,肃亲王豪格亲自坐镇济宁,调动满兵、乡兵约六千余人围困满家洞,宫文彩等二十余人被诱斩。后来,豪格离任回京。六月,清军在河道总督杨方兴的指挥下,大肆进行烧杀,切断水源,堵塞二百五十一个山洞,农民军将士大多自缢身亡,宁死不屈。至此,满家洞农民军的抗清斗争才宣告结束。
弘光政权建立后,弘光帝本人在过着逐酒征歌、荒淫无耻生活的同时,深恐有人夺取他的皇帝宝座,于是发生了南渡三疑案。一是大悲狱案。大悲是安徽人,父亲姓朱。早年在苏州出家为僧时,与潞王常淓相遇,认做本家。顺治元年冬天,他从苏州来到南京,自称定王,因“国变出家”,法号大悲。并在刑部审讯时高叫:潞王贤明,应为天子,弘光应该让位。最后被弘光帝斩首。二是皇妃童氏案。弘光帝在明崇祯十四年()初李自成农民军攻破洛阳后,逃到开封,与周王府宫人童氏一见钟情,封她为妃,不久两人在荒乱中散失。弘光帝即位后,童氏前去投奔,弘光帝毫不眷恋恩爱之情,拒绝见面,并将其下狱。童氏呼天大哭,大骂弘光:“这短命人,少不得死我眼前。”并将一封细书其入宫日月、相离情事的信,求狱官转交。岂知弘光接信后竟弃之不看,口喊:“吾不认得妖妇,速速严讯!”结果童氏被饿死。三是伪太子案。崇祯太子朱慈烺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后,散失民间,久无消息,忽于顺治二年二月来到南京。弘光群臣在审讯真伪时,有说此人是故明驸马都尉王昺侄孙,被教诈冒东宫。弘光深恐他是真太子,夺自己帝位,但又慑于舆论,只得下诏旨说,暂交人护养,勿骤加刑,待天下百姓均明真相后再申以法律。弘光政权有此三案,弄得人心浮动,有人怀疑弘光帝也是假冒出来的,这更进一步加深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顺治元年()十月初十日,顺治帝在皇极门向全国颁发即位诏书,提出了“合行条例”凡五十五款。主要内容有:加封亲王宗至及满洲开国功臣;察叙满洲将领及入关后降顺之文武官绅;减免刑法,加恤出征兵丁;地亩钱粮俱照明朝会计录原额,自顺治元年五月初一起征;蠲免加征之辽饷、新饷、练饷等项,以及清兵经过地方之钱粮;保护明朝及历代帝王陵寝;征聘隐逸山林中有才华者;叙用不贪赃枉法之明朝降谪官员,禄养或叙用归顺之明朝宗室、勋臣及其子弟;禁火耗、重科加罚、巧取民财;蠲免若干种折色银、本色钱粮;对山陕“被流寇要挟,今悔过自新”的军民,予以赦宥;禁重利放债、折准房地,等。
顺治元年()十月十七日,清廷制定了岁给诸王以下俸禄:摄政王每年俸银三万两,辅政王一万五千两,亲王一万两,郡王五千两,贝勒二千五百两,贝子一千二百五十两,公六百二十五两。顺治三年()二月初二日,减摄政王俸银一万两。顺治七年更定王以下官员俸银为:和硕亲王一万两,郡王四千两,贝勒二千两,贝子一千两,宗室公五百两,一二三等公俱一百两,二三等伯俱九十两,二三等镇国将军、三等精奇尼哈番俱八十两,一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俱七十两,一三等阿达哈哈番俱六十两,二等拜他喇布勒哈番四十两,以次至骁骑校、护军校、他赤哈哈番各二十五两。顺治七年()正月十九日,清廷又定王以下官员每年支给俸米数;和硕亲王六千石,郡王二千石,贝勒一千四百石,贝子八百石,宗室公六百石。公以下各有差,最低者骁骑校、护军校等各三十石。
顺治元年()初,当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向京师进军时,张献忠率领的大西农民军在四川和明军进行着殊死的战斗,八月前后攻占了成都,接着派兵攻取四处州县,所至皆克,降遵义和两处土司未下外,据有全蜀。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建国称帝,国号大西,建元大顺,改成都为西京。他还采用了明初官制,任命左右丞相;设内阁六部,任命六尚书;封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为王;立军都督府以统率全军,等等。大西政权建立后,立即遭到了明军和地主武装的围剿。顺治三年()七月,张献忠被迫放弃成都,退守西充县。不料,这时清肃亲王豪格正率军进攻四川。十一月二十七日,清军由叛变的大西军将领刘进忠引路,突然袭击西充凤凰山张献忠营地。张献忠率马步军迎敌,打死了许多清将,一度包围了清军。不久,清援军至,大破张献忠军,反败为胜。张献忠在混战中牺牲。此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也采取了联明抗清的策略。
顺治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李自成部将赵应元侦察到驻山东青州的清兵人少,于是假意向招抚山东侍郎王鳌永投降,入城后即将其执杀,竖旗抗清,并派人联络附近的农民军。青州知府张文衡闻讯后,好言抚慰赵应元,骗取了赵的信任。十月初,清廷派梅勒额真和托等出征山东,在青州西北驻防。初八日,张文衡和赵应元出城拜谒和托。当张、赵回城时,和托密令清兵随之入城。夜晚,清兵乘赵应元不备,将他和亲信数十人杀死,占据了青州城。赵应元占据青州不久,山东省两支农民军起兵响应:一支是高密人张舆称总镇大元帅,与武印、徐振、管相国等人联络赵应元的部队,在胶州一带抗击清军。十一月十八日,这支军队为清总兵柯永盛所败,张舆被杀;另一支是由秦尚行、王家忠、翟从谔领导的登莱农民军,这支军队聚众万人,共扶生员杨威为帝,在周围三百里内,“势甚猖獗”。清总兵柯永盛在镇压张舆领导的农民军之后,即赶赴登莱“征剿”,秦尚行、杨威先后牺牲,“散其党七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