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进云莒南人,曾是一名公社农中教师,退休。热爱乡村文化。喜欢把所见所想写出来,奉与大家分享。
情谊的颂歌
——记岭泉中学高一级毕业五十年聚会联欢活动
文/徐进云
金秋十月天里,时在重阳节前夕,我们莒南县岭泉中学原高一级师生,一步跨越半世纪,第一次相约在县城金胜大酒店,举行毕业五十周年聚会联欢。活动谱写了一曲师生和同学情谊的颂歌。
五十年前的文革期间,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大背景里,公社(相当于乡镇)级中学在冒进中开始举办高中班。我们这些人在经过简单考试选拔,进入了试验两年学制的高中两个班。我们学生都是五零前后出生,属新中国同龄人。如今老师或故或病,能参加这次活动的大都已是耄耋老人;学生们也都年届古稀,并也故去十余人。所以师生共聚已是机会不多。大家都十分重视和珍惜这次活动。还有又曾因疫情拖延了年余时间。
山南海北、天各一方的师生们,为了奔赴相约的联欢时日,都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家住北京、济南、青岛、淄博等地同学,都是提前一天来到莒南;住在本县市的师生们,或托付了家务、或辞掉了应酬或社会事务,专心致志赴约参会。一位住省城的同学,家里有年届九旬的老母亲需要随时服侍,还有下肢瘫痪的病妻必须护理。为了相约的这一天,他冥思苦想、盘桓再三,终于有了良策可以脱身:他以给妻子到户口所在地申办“特护”待遇为理由,安顿下了两位亲人的心,然后又请了一位要好朋友,来家帮助照料两位家人两天的生活起居;有位徐姓同学,本该于这天在村迎接和陪同临沂市徐氏文化联谊会领导来村慰问百岁老人,为了不误这次活动,他提前把这项事务交代给村上宗族的几位爷们打理;一位女同学把给母亲上忌日坟的事推给同胞操办,自己前来赴约;在农村居住的部分同学,扔下家里秋收秋种的农活尾子。有几位同学,因年事已高并老守田园,平日里极少出门。为赴此约他们一大早就吃过饭,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出行。可因城乡公交的站点标识不清、换乘路线不熟等原因,起个大早赶了晚集。途中乘车加步行,差一点就误过集合时间;还有一位同学因双腿膝关节有病,行走困难。为了参加聚会联欢,他咬牙坚持着,步行奔到公交站点上车、换乘车,并坚持完成联欢酒店里的上下楼等超负荷运动。
为了师生健康不出问题,筹备组事先就要求大家都带人陪同。活动中有的同老伴一起,有的干脆叫孩子开车加陪伴。一位从日照市赶来的同学,还特意准备了一个老年病急救包,放在活动会场,以备急用。
阔别五十年的师生,都曾从早先的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中,相互留下过深刻印象。可随着时日的添加,记忆里那原本清晰的师生形象,早已变得模糊不清。加上大家青春远逝,形象苍老,原来帅气的小伙们都变成了老态龙钟的须眉老汉;娇秀姑娘们也都变成了老气横秋的垂暮老太。相互见面时,每当一位同学来到大家面前,几乎都在没做自我介绍时,先问大家:“您还认识我吗?”大家面对这个似曾相识,便都各自将记忆的大门打开,搜肠刮肚般寻找那五十年前记忆的密码,一个个模糊的青春形象,总是往往与眼前的暮年老者对不上号。于是自感“不认人”的尴尬氛围,就这样时不时地袭击着大家的心灵。当对方或者有人向大家报出姓名时,都才不约而同地把记忆与现实拼凑到一起,完成了眼前这个大活人的形象塑造。于是大家就又叹息着“老得都不是早先那个样子了!”一次次的无奈,一次次的惊喜,在师生们的见面重逢场合里,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春水般涟漪。相聚真的很热闹。
相互见面过程中,伴着喜悦的心情和气氛。大家笑着、说着,原本苍老的那一张张脸上,都把纵横的沟壑被感情整成了花一样的图案;几位因缺了牙齿“狗洞大开”的那张嘴上发出的笑声,虽没了青春年代的粗犷豪放,或缺少了银铃般的清脆和甜蜜,但大家听着,仍然还是欣喜若狂,仿佛泮水依旧,寒窗情暖。于是一双双老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到了大家的这般年岁,早对接触异性“脱敏”了,几位在校时连女生都不敢对面正视的男生,也在见面时大方地把手伸给了面前的女神。同学情谊,就这样跨越了年代的同时,也跨越了性别。
正式开始的联欢会上,是师生们回忆过往、叙说情谊的高潮时刻。从临沂大学退休的谷增发老师首先发言。他说:“原以为生活的沉淀,时光的流失,会使已年近八旬的我们激情不再。当又见到了同学们可爱的笑脸,我们不禁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五十年前。那时候,你们青春勃发的身影、渴求知识的眼神、师生间真挚的情感,还有大家的笑声、歌声和琴声,那情那景,历历在目。”
谷老师回顾我们高一级同学的学习、就业和人生经历时,这样归纳说:你们的求学阶段就像是一本厚重的书。大家从接受建国初期相对正规的小学教育,到文革期间的“教改”,之后又从推荐和选拔相结合上大中专,以及后来的恢复高考,这些受教育的全过程,本身就充满坎坷和沧桑。你们的这些经历,足可以构成为一部新中国教育史上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老师又说:你们的生活经历,就像一艘满载的船。大家都出身在农村,贫穷和落后伴随大家度过少年,步入青春。父辈们把家国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您。然而特殊年代里你们高中毕业后又全部回到农村,面土背天地劳作。悠悠岁月里,大家肚子里有多少不甘心、不情愿,又有多少无奈或无助。挨到谈婚论嫁和生儿育女的年龄,你们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养老抚幼的责任。承载着一个家几代人的船,风雨飘摇中,您以舵手为己任,总是扬帆冲浪,知难而进。
老师还说:你门的人生成就,又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你们与新中国同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史里,印痕有你们成长和成就的全部足迹。在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过程里,你们心中一度被压抑的那股激情,曾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奋斗出成果,奋斗出幸福。你们有的学有所成,当了国家干部、人民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成了企业家;还有的成了农业战线的种养大户等等。你们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创造出自己和家庭的优越生活条件,培养出优秀的后代。如今大家都过上了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美好生活。这些,足以构成一幅风景秀美的人生画卷。
老师们热情洋溢的发言,引起同学们强烈的心里共鸣。大家都发了言,并从不同角度、或用不同方式,回顾了校园生活、师生情谊。朱洪祥同学向大家讲了谷老师从山大毕业后第一次来中学报到的情节;孙立祥、王其收同学讲了他们四个人在谷老师指导下排演《四个老汉学毛选》文艺节目的事;邢成梅同学原是校园文艺舞台上的活跃分子,联欢中她又即兴为大家演唱了当年的一些歌曲,其中有《大海航行靠舵手》,还有毛主席的语录歌等;五十年前邢立昌、邢西亭同学曾因提前离校就业,没能参加毕业合影,留下一大遗憾。他们说:这次参加联欢,并合影留念,为俺解了一个师生情谊上的忧郁心结。
欢快愉悦的气氛里,大家畅所欲言。回顾从前的学习、成长和师生友谊,诉说离别后的历练、遭遇和思念。有同学在归结大家五十年来得与失的感想时说:弹指间五十春秋过往,我们丢掉了轻狂、幼稚和青涩。收获了稳重、成熟和老练,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智,有了世事洞明的学问,学会了练达世事的文章;也撇弃了初入社会的彷徨、踌躇和天真。淬炼出坚韧、果敢和精道的事业心,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还虽又失去了花样青春、火样年华,熬没了父母的羽翼大爱。却斩获了家庭亲情、朋辈友情和晚辈的孝敬,享有了社会的相互尊敬和家庭的人伦之乐。
还有同学引申“得失”含义,补充说道:随着祖国的发展,咱同国人一道,甩掉了落后、贫穷和不自信,共创共享了国家由穷到富、由富变强的过程和成果,还并因此更加坚定了跟共产党走、再圆复兴梦的理想和信念。这是咱这代人最大的得与失。有了这些得失感,我们年迈一族,站在祖国发展新的征途上,咱不能添砖加瓦,也要擂鼓助威。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离校五十年里,同学中有了一批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社会精英。他们是学校和家乡的骄傲。可在联欢活动中,大家友谊不减当年浓,情感仍觉如前深。农村住的与城里来的同学,粗糙与纤柔的手紧紧相握;黝黑与白皙的脸面面相觑,没有隔阂,仅有亲切。说起同室共寝和同窗共读的往事,大家都有笑不完的故事。此时,曾经的市地级领导、县团级首长、人民教师、企事业干部等,完全回归到大家魂牵梦绕的故旧师生情谊中来,并与大家开怀叙旧、饮酒助兴和互道珍重。大家都说:虽然五十年前我们毕业后各奔东西,今天在这里咱又重聚,这就是咱同学情、师生谊的一次大回归。我们如今重又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这一次我们目标统一,那就是,向着健康、长寿再出发!
薛喜华同学和夫人王一珍、孙传来和邢成梅(夫妻)同学,他(她)们都是郎才女貌的佳偶,生活上是相濡以沫的伴侣,事业上是配合默契的搭档。他(她)们原都有公职,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他(她)们不甘平庸、不图安逸,下海弄潮自办企业。艰辛中有了收获,奋斗中获得幸福。他们致富不忘社会,热心公益和慈善。早在这次联谊会的动议阶段,他们两个家庭就主动提出愿为活动捐资赞助,执意否定了大家计划的aa制筹资办法。当活动经费累出后,两个家庭又都争着出大头或兜底揽。争先恐后中他们慷慨出资,为师生的这次联欢活动买了单。有同学称赞说:故事里的高尚我们没有亲见,如今两个家庭的高尚,有幸叫我们亲历,并还成了受益者。
化文生同学退休后家住青岛。他是这次活动的主要召集和组织人。为办好活动,他多方联络、周密筹划,往返于青岛和莒南好几次。不仅操心费力,还在活动结束时自己出资承付了漏记的活动经费。师生们都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活动结束时,大家相约五年后再重逢。宋伟民老师回临沂后,心情久难平静,连夜赋诗礼赞师生情谊:“桂香飘溢柿树红,岭中高一喜相逢。五十春秋弹指过,古稀梦圆不了情。一壶老酒煮心语,寒窗故事笑谈中。相见恨晚泪湿眼,乡音未改情更浓。”
家住日照的朱洪祥同学,读到老师的心声后,随就和韵赋上:“五十年后喜相逢,苍颜白发热泪盈。把酒笑谈同窗趣,如烟往事转头空。千言难尽离别苦,万语共勉惜余生。惟愿他年重聚首,再话师生未了情。”
邢立昌同学第二天下午刚赶回济南家人身边,看到师生们的赋诗,急忙料理过扔下两天的家务,服侍两位亲人睡下,就顾不得休息,也连夜和诗抒怀曰:“金秋十月石榴红,师生聚会在金胜。半个世纪匆匆过,青丝变成白头翁。难忘泮水师生谊,相见恨晚泪自涌。共约五年再聚首,举杯联谊筑新梦。”
孙立兰同学回临沂后第二天,恰是重阳节,她见大家都以诗传情,便借引毛公《采桑子.重阳》一词,把师生的心情和友谊,形象地比拟“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师生们虽都不是诗词内行,但有感而发,言传心声的美好愿望,还是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