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杂病论朱木通的医案 [复制链接]

1#
知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3/5452897.html

朱木通,台湾经方家的医案,他用经方的手法,比较像日本的经方家。不像中国人看病,如果漏汗不止,就说是阳虚,气不固表这种话,日本经方家没有这些东西,只是直接看主证然后决定应该怎么做。

医案中,病人是一个被西医医得乱七八糟的老太太。她来的时候就是自汗不止,尤其是头汗特别多,微微有一点恶风,身阵阵摇,腹胀满,一直放屁,而且里急后重。读过《伤寒论》就会知道,这里面有好几个症都是次要的,不能让人断定什么是主证。比如说“里急后重”症状就是大便完,还觉得大便没有大干净的感觉。在经方里面,正式提到里急后重的条文并不多,比较代表性的方剂是厥阴篇一个治疗热性细菌性痢疾的白头翁汤,有讲到里急后重这个字。

张仲景这样写,对于后代初学经方的人造成了一种不太好的影响。因为各种各样的拉肚子,拉到肛门有一点下垂了,都会有里急后重的感觉。所以不能随便拿里急后重,来决定他是白头翁汤症。因为白头翁汤是一个很寒的方子。将来学习这些条文的时候有些主证就要知道,如果是白头翁汤症,他一定会有里急后重的现象,但是并不是里急后重的人都要吃白头翁汤,这种辩证的逻辑是比较麻烦的,但是同学也不要怕,因为《伤寒论》是条文读得越多,心里头越踏实,条文与条文之间会互相帮忙。还有放屁,腹胀满这些都不是能断定该用什么方的主证。

《伤寒论》说下痢清苦不可攻表,就是如果是里寒造成的拉肚子,再帮他发表,会越发越虚,所以本来是不可以用法桂枝汤的。可是他觉得以主证来看的话,恶风,漏汗都是属于桂枝加附子汤。又从拉肚子,里寒,身阵阵摇里面,抓了另外一个汤的主证。于是就在桂枝加附子汤里面加了暖、补肾阳,增强水的运化的真武汤。

身阵阵摇其实在《伤寒论》本文里面是苓桂术甘汤的主证。但是真武汤这个方子很妙。如果你把《伤寒论》仔细读过,会发现真武汤可以说是无脉也无证。就是可以用真武汤的脉,其他的方都有;可以用真武汤的证,其他的方也都有。完全看不出来真武汤到底有什么主证可以抓。真武汤就是少阴证最重要的补肾的方。

真武汤的条文里面有一句话“振振欲擗地”,意思就是当你起身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身体会有一种容易往地上摔的倾向。当然不是说有这个证就用真武汤,而是这个证是可以用真武汤的几个证之一。

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人的肌肉的所有协调功能、平衡功能都是小脑在控制的。肾气够的时候,人的小脑机能才能完整,才能够有身体的协调感,才能够做那些很精致的工作。如果小脑的机能很差的话,你会没办法穿针,绣花,做一些精致的工作。所以“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个事,是在讲肾跟小脑的关系。

这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因为当一个人肾阳很虚的时候走路真的会摔,因为会走不稳,而且是莫名地摔,像其他的苓桂术甘汤的昏,或者是泽泻汤的昏,那都是有原因的,是因为头昏,所以摔。但阳虚摔是莫名其妙地走在路上,走得好好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已经倒在地上了,这就是真武汤证,肾阳虚的人才会这样。当然现在讲还太早,但是同学要晓得家里面的老年人长辈莫名其妙摔的,甚至自己有时候也会莫名其妙那样摔,那时候要知道的是肾阳不太够了。

“振振欲擗地”,朱木通在医案里,形容词是身阵阵摇。当然“身阵阵摇”伤寒论里是形容苓桂术甘汤那个站立不稳头晕的现象,他只是用白话的写法写出来了。大概是说当有这一类的症候群出现的时候(人抖腿也算)很大概率是真武汤。于是他就把两个方合在了一起,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这个医案里面,等于又向同学提出了一个见解,就是《伤寒论》里面,A方跟B方是可以加起来用的。这件事本来是一个可喜的发现,但是我站在一个学习者的立场想跟同学分享的是,最好是能拆开来吃,就拆开来吃。因为合在一起吃之后,以一个学习者来讲,会搞不清楚这个病人之后的反应,是哪一味药有效,哪一味药没有效,在学习上面比较不利。所以要等到经验老道再这么做。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一旦习惯用合方的手法,医术会老得很快,像现在有一些有名的老中医,有些医术都已经皮了,当然我相信还是有很多老中医是非常优秀的。生意不错的老医生,因为每天都一百个病人这样看,到后来他就会只问一两个问题,只开这个汤或者那个汤。

当然和方也不失为一个方法,像清代的齐秉慧[1]四川的,就很会用合方,就是这个病已经错综复杂的又像白虎证又像柴胡证又像太阳证。他就三种都放,然后人也医好了,的确合方会让我们看到,原来石膏跟附子跟大黄都是可以放到一起没有关系的。

如果是一个初学者这样做的话,我想这是一个损失,因为每个方都有每个方特殊的用途跟它的的特质,一旦习惯合方的话,你会变的是在开药,而不是在开放。所以我觉得不急着用合方法,有些东西越慢越好,学医我常常觉得有点像是谈恋爱,何必那么快走进爱情的坟墓呢?美丽的光阴让他长一点比较好。

[1]齐秉慧,清代医家(-?年)。字有堂,叙州(今属四川)人。初习儒,后因多病,未获良医,遂自行研治,阅《薛氏医案》,选其中补益方自治而见效,服数百剂竟愈。后师事黄超凡,历三载,归家悬壶。临证主张严格辨证,于痨瘵、咳血、下痢、痘疹诸症,均有所研究。所著有《齐氏医案》、《家传医秘》、《痢症汇参》、《痘麻医案》等多种,均有刊本行世。

齐氏医案京东查看已下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