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仲权治一新产妇,痢下红白,里急后重,脉 [复制链接]

1#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黄仲权(-),字子衡,通海县人。七岁入私塾读书,18岁因家境清寒而辍学,进通海德合祥当店员。虽身为店员,但酷爱中医,常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中医书籍。宣统三年(),他离开德合祥,跟随叔父黄翼之学医,历时七年。民国7年(),黄仲权上昆明谋生,遇蒙自商人王逸群,王对黄的为人和医术颇敬重,邀至蒙自为其父治眼疾,治愈,名声大噪,遂定居蒙自。先后在利济堂、颐生堂等中药店坐堂行医30余年。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以及他对中医书籍的酷爱,医术日臻完善,终于成为蒙自的一代名医。解放后,黄仲权连续当选为蒙自县一至五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二、四、五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红河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蒙自县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年增补为云南省政协委员。黄仲权擅长内、儿、妇、眼四科。在学习中医理论和行医实践中善于博取众长;对民间验方亦悉心收集,认真研究;用药不拘定论,能根据患者病情灵活调整。年,黄仲权获云南省卫生部门授予的“云南省名中医”称号。

黄仲权治一新产妇,痢下红白,里急后重,脉细数,用白头翁汤加滋阴药

阎氏妇,年二十四岁,住宿城。

原因/p>

夏月感受暑湿,至秋后娩时,恶露太多,膜原伏暑,又从下泄而变痢。

证候/p>

痢下红白,里急后重,日夜四十余次,腹痛甚则发厥,口极苦而喜饮,按其胸腹灼手。

诊断/p>

脉息细数,细为阴虚,数则为热。此张仲景所谓“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是也。然此证在产后,本妇又每日厥十余次,证已棘手,严装待毙,偃卧如尸。余遂晓之曰:病势危险极矣,然诊右脉尚有神,或可挽救,姑仿仲景经方以消息之。

疗法:

亟命脱去重棉,用湿布复心部,干则易之,方用大剂白头翁汤加味,苦寒坚阴以清热为急,甘咸增液以润燥为臣,佐以酸苦泄肝,使以清芬透暑,力图挽回于万。

处方/p>

白头翁,北秦皮,炒黄柏,金银花,川雅连(盐炒),生炒杭芍,益元散,陈阿胶(烊冲),淡条芩,鲜荷叶。

效果/p>

次日复诊,痛厥已除,痢亦轻减,遂以甘凉濡润,如鲜石斛、鲜生地、鲜藕肉、鲜莲子、甘蔗等味,连服五剂,幸收全功。然此证虽幸治愈,同业者谤声纷起,皆谓产后不当用凉药。噫,是何言欤?皆不读金匮要略之妇人方,故执俗见以发此诽议;甚矣,古医学之不讲久矣。

本案引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此为一则胎前伏暑,产后阴虚又染疫毒痢的患者。黄氏选用经方白头翁汤加味,力图挽救,一剂而初见成效,之后加滋阴之品而安。可见白头翁汤对治疗热痢尤其是疫毒痢方面确有肯定的疗效,从东汉张仲景以来,被历代医家所遵崇。

痢疾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牌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暴痢多为实证,久痢多为虚证。实证以湿热痢多见,亦见于寒湿痢。而疫毒痢,因病势凶险,应及早救治。虚证又有阴虚剌痢和虚寒痢不同。若下痢不能进食,或入口即吐,又称噤口痢。对于口久迁延不愈的休息痢,因病情缠绵,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势,宜采取综合措施,内外同治。痢疾的治疗,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涩,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寒热虚实夹杂者宜通涩兼施、温清并用,同时可配合外治灌肠之法,提高疗效。对具传染性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应重在预防,控制传播。

如仍有疑问、体会,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有收获,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