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刚开始图片 http://m.39.net/baidianfeng/a_7388212.html33、鹊踏枝·梅花繁枝千万片
原词: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解析:
冯延巳(年—年),又作延己、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
冯延巳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才干确属平庸,在朝中结党营私,专横跋扈,被称为“五鬼”。他的政敌孙晟曾当面斥他:“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着意抒写人物心灵奥秘,清新雅丽,委婉情深,寄意深远,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有词集《阳春集》传世。刘融斋在《艺概》中言:“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陈廷焯在《云韶集》卷一中言:“正中词为五代之冠,高处入飞卿之室,却不相沿袭,时或过之。
笙(shēng)歌:吹笙唱歌。容易:轻易。
“暮景”句:远处近处,只有浓浓淡淡的烟霭装点着无边的暮色。
一晌:表示时间,有片刻多时之意。鲛绡(jiāoxiāo):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
这首词开端仅三句,便写出了所有有情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首句诗人笔下的千万片落花已不仅仅是诗人所见的景物,而俨然成为一种陨落的多情生命的象喻。而且以“千万片”写此一生命之陨落,它的意象是何等缤纷又是何等凄哀,所以下面径承以“犹自多情”四字,直把千万片落花当作有情之物,而“学雪随风转”,则本身就表现一种多情缱绻的意象,而不仅是写实的景物了。所以上三句虽是写景,却构成一个完整而动人的多情的生命陨落的意象。
次两句才开始正面叙写人事,而又与前三句景物所表现的意象遥遥相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花之零落与人之分散,正是无常人世的必然下场,所以加上“容易”两个字。面对此易落易散的短暂的无常人世,则有情生命的哀伤愁苦当然乃是必然的了,所以落花既随风飘转表现的如此缱绻多情,而诗人也在歌散酒醒之际添得无限哀愁了。“昨夜笙歌”二句,虽然写的是现实的人事,可是在前面“梅落繁枝”三句景物所表现之意象的衬托下,这二句便俨然也与现实人事之外有着更深、更广的意蕴了。
下半阕开端时突然荡开作景语,极富俊逸高远之致,诗人于风致高俊之外,其背后往往依然还是含蕴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情意。“楼上”已是高寒之所,何况更加以四面春山之寒峭,则诗人之孤寂凄寒可想,而“寒”字下面更加上了“四面”二字,则诗人的全部身心都在寒意的包围侵袭之下。以外表的风露体肤之寒,写内心的凄寒孤寂之感,这是作者一贯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过尽征鸿”,不仅写出了凝望之久与瞻望之远,凝望这些漂泊的“征鸿”直到“过尽”的时候,则其心中的怅惘哀伤可想而知了。然后承之以“暮景烟深浅”。“深浅”二字,正写出暮烟因远近而有浓淡之不同。这五个字不仅写出了一片苍然暮色,更写出高楼上对此暮色之人的一片怅惘的哀愁。
从白昼到日暮,诗人何以竟在楼上凝望如此之久呢?结尾完全归结到感情的答案。诗人所表现的则是一片全属于心灵上的怅惘孤寂之感。所以人虽不必确指,而其期待怀思之情是确有的。有人说末句“鲛绡掩泪”的动作,诗的主人公像是一位女性,事实上,末句是男子口吻还是女子口吻,实在无关紧要,何况美人、香草之托意,自古而然。“鲛绡掩泪”一句,主要在这几个字所表现的一种幽微珍美的悲苦之情意,这才是读者所当用心去体味的。
冯延巳作为两朝元老,从44岁开始作宰相到56岁最后一次罢相,十二年中间四次罢相。他一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实是借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忧生念乱”之情。
石头补记:
王国维评冯词:“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冯词以梅花起兴,以花喻人刻画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情绪,乃是虚指,不必追索事迹之本身。正中抑郁而敏感的人格,其词之境界,是要用心来体会的。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诗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虽是拟古乐府,但构思精妙,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倍受推崇。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大量使用重叠语句,循环复沓,再者以四个问句引领,一唱三叹,韶华不再的无奈辛酸在反复追问咏叹中被层层浓重着色,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此诗感伤情调极为浓郁,但并不颓废,风格清丽婉转,曲尽其妙,艺术性较高,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花开花落,时光易逝,盛年不再,这大概是中国历代才子佳人的永恒之叹,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到冯延巳的《鹊踏枝》系列词,再到林黛玉的《葬花吟》,莫不如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