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浅谈麻雀与白头翁的不同 [复制链接]

1#
?每次谈及农村环境,脑海中便会浮现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这样的词语。天然的优美环境,是鸟儿们赖以生存的乐园。自然界有许多鸟类,有的已经濒临绝迹,有的却生生不息。就拿大家最熟悉的麻雀来说,如今在农村已经不常见了。很多朋友认为,是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药的普遍使用导致麻雀数量剧减,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然而研究观察后发现,造成麻雀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并非如此:同属果林小能手的麻雀的同类伙伴“白头翁”的生存繁殖,不但没有因为农药的普及受到任何影响,反而数量越来越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麻雀与白头翁的生存特征,以此浅谈何为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一、麻雀的繁殖环境及食性小时候每次去农村,随处可见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在枝头上嬉戏。它是一种小型鸟,大小与体色基本相同,这种鸟儿活动喜热闹,通常活跃在人类集居的地方。过去,它们喜欢在农村砖瓦屋檐下或是泥草墙堆的瓦缝里抱窝,有时候也在老树洞里栖息。这些地方比较低矮,隐蔽性也非常差,很容易被人类发现。然而麻雀是一种非常机灵的鸟儿,记忆力很好,能清晰地识别救助者和捕捉者。自然界的很多生物都是灵性极高的,懂得亲近善者躲避恶者,在保护幼仔的时候也表现得十分勇敢。它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善于捕捉果林和田间的害虫,是非常得力的庄稼防护小能手。麻雀喜欢群居,身体比较灵活,按理说繁殖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为何近些年数量却越来越少呢?据分析,这是因为它的生存繁衍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农村的瓦屋和土墙都越来越少了,大多数麻雀寻不到筑巢点。加之现存的少数农村的土房屋檐都是极不隐蔽的窝点,很容易被人类发现并捕捉,自然而然就越发稀有了。二、白头翁的生存环境及食性这是一种雀型小鸟,因两眼上方部分有白色枕环而得名。它生性活泼、不畏人群,是非常可爱的农林益鸟。其实这种鸟儿过去已经不多见了,奇怪的是最近几年数量却在剧增。同属“果林三宝”之一的白头翁,与麻雀截然不同的在于它们喜欢选择树叶稠密隐蔽的枝杈筑巢。相思树或老榕树是它们最喜欢的窝点,有时候也躲在一些杂木树藤里,通常不仔细观察是很难被发现的,这也正是白头翁的机智之处。选择这些隐蔽性较高的地方筑巢,不仅能有效躲避捕捉者,还能更好地保护幼鸟,这样良性循环之下繁殖生存环境自然是越来越好了。白头翁也是杂食性鸟类,喜欢的食物和麻雀差不多,捕捉害虫时身姿矫健十分灵活。它们在自然生存环境下似乎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能有效辨别大多数作物和虫类是否有毒有害,以此保护自己和同类。也正因为如此,隐蔽的筑巢环境和对自然环境极强的适应力,使得白头翁这种鸟类找到了繁衍生息的空间。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麻雀数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绝不是农药的普及。同型鸟类尚可生生不息,说明外界因素只是对事物的发展起微弱的推动作用。而真正决定鸟类命运的是自身对自然的适应能力,这也又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总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基本的生存法则。不仅我们人类要通过不断地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鸟类也一样,要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来适应自然的变化。如果说失去了熟悉的砖瓦屋檐,何不尝试着寻找隐蔽性能更高的浓密树枝呢?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比喻,却暗含着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只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适应环境的改变,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作为农业生产者也要注意农药的合理使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益鸟,身体力行地践行和谐美丽的可持续发展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