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处暑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 [复制链接]

1#

.8.2

农历:七月十六日

辛丑年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长江二首·苏泂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三候一候:鹰乃祭鸟。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二候:天地始肃。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

大夫道人处暑养生

夏天即将过去。气温昼暖夜凉,雨少燥生,养生原则:啬精津养元神。练润肺功,即晨起拉鼻中隔十二次,叩齿三十六通。

处暑艾灸养生

关元阳陵泉

处暑功法养生坐功方法:每日丑、寅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反两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

处暑七月节坐功图

可治: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胁肋髀膝经络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少气、咳嗽、喘、渴、上气、胸背脊膂积滞之疾。

处暑前后如何保护好心脏?

一、饮食有节

少辛增酸、一咸一甜

秋天空气湿度下降,人们会感觉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秋燥症。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处暑时节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


  

另外,秋季还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即“少辛增酸”,也就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望梅止渴”的故事说明酸性食物具有非常强的滋阴效果,甚至还没吃到嘴里,润燥的效果就已经出来了,所以处暑时节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

 

“少辛”是因为味辛的东西具有发散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出汗,随后身体变凉。所以处暑后不宜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类食物。


  

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一咸一甜”的方法。在白开水中加少量盐,少量多次饮用,可减少水分流失。蜂蜜具有润肺、养肺的作用。


  

另外,应防“秋瓜坏肚”,冰镇西瓜等凉性水果还是少吃吧,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专家提醒,秋季本来就是腹泻高发季节,如果此时再大量食用西瓜等寒性水果就很容易拉肚子,孩子更要少吃。

二、起居有律

炎热夏季里人体出汗多、睡眠少、食欲差、体力消耗大,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暑气消散,气候变凉,人体各系统也从活跃状态转入生理性休整期,人便会感到倦怠乏力,这其实是人体为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体内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种生理现象。不过,秋乏太过明显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就不好了。中医认为,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过盛。此后应早睡早起,夜晚睡觉不应晚于2点。

夜晚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气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三、运动有道

处暑养生要进行饭后散步

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处暑养生运动消除“秋乏”

秋高气爽,到户外进行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等,可以迅速使机体消除“秋乏”的感觉。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还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要注意的是不宜进行高强度和剧烈运动,锻炼时应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办公室一族,可利用办公间隙到室外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提高身体兴奋性。

处暑养生食谱

人们常常认为冬季才能补肾。其实,《黄帝内经》早就指出,若不遵循秋季养生规律就会“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导致肾藏精功能受损,进而出现肾虚的症状。

可以喝这“三宝汤”

百合莲子汤

冬瓜银耳莲子煲母鸡

秋菊清心茶

觉得不错就给我个"好看"!

推荐阅读

道家秋季话养生

辛丑年初秋,我们都需要的一味药——黄芪

中医传统导引法成功申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七届中国道医高级研修班诚邀加入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了解更多活动,请添加“道家生活道”;了解更多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