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涉及某人被删除了,今天调整,重新发过。
成语:沧海桑田近乡情怯
讲完了“才富美”,再讲个“真小人”吧!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鞋们对这句名篇都不陌生吧,
这里的的故事不是“相爱相杀”,是“因诗杀人”!
你没看错,就是因为前面那句诗,谋杀!
话说上元(高宗李治年号)二年(年),这一年王勃小宇宙爆发写出了《滕王阁序》,这一年两个诗人舅舅宋之问和外甥刘希夷同时考中了进士。那时有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经科内容较浅,所以说三十岁人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五十少进士,因为进士科较难,所以五十岁人考中,已经算年轻了。两个人都是二十多岁考中的,看来这家族学霸基因比较强大。外甥刘希夷比舅舅宋之问还大几岁。外甥刘希夷是标准的“高富帅”,诙谐幽默酒量惊人,不但会写诗,还精通音律,擅弹琵琶,中进士但无心仕途;
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全文: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篇幅所限,诗词本身不做解析,个人网上查阅很方便。总之是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全诗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个人认为在相同题材作品中应数一数二。小刘童鞋自己写完后也很得意,马上拿去给小舅舅宋之问看,宋之问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马上就疯了!就像西毒欧阳锋看到九阴真经一般,必得之而后快。不过读过书的宋之问比玩毒蛇的欧阳锋文雅多了!
宋之问:“大外甥,你这两句写的太牛了,只应天上有,人间不多见啊,balabala……”
刘希夷满脸得意:“小舅过誉了,我也是昨天喝大了一时兴起,balabala……”
宋之问:“这么好的诗别人看过了么?”
刘希夷:“还没有呢,我的佳作一向先给小舅看啊”
宋之问:“哎呀太好了,那不如就送给我吧,你看咱俩这么多年,何况娘亲舅大,balabala……小舅图个富贵想去走门路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balabala……”
刘希夷本无心仕途,一时热血就答应了。
以上对话本人编的,我不能穿越时光偷听古人,正史野史只讲梗概,为了故事可读性,如此处理,以后类似情况不做说明。
这里注释一下:唐朝的佳作就是进阶之路的敲门砖,求取功名的士子都要拿着自己的代表作去拜访文人领袖,当朝权贵,一旦受到赏识,帝王将相、诗词大家争相传看,那就是好声音导师转身了,甄嬛传热播了,想不红都难。
大外甥刘希夷回家睡了一觉就后悔了,越品这首诗越舍不得,以后也未必能写出这种水平的作品了,老子这首诗是要流芳千古的啊!说啥也不能给他,你要出名自己写去!
这一来舅舅宋之问彻底疯了!你丫是我外甥,我才貌、酒量、音律都不如你,和你要首诗还反悔!弄死你丫的!于是派家奴用土袋将刘希夷压死了。从此,这个杀人大法写入了教科书,杀人毫无痕迹啊!且看《水浒传》
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武松道:“再有怎地安排我?”众人道:“再有一样,也是把你来捆了,却把一个布袋,盛一袋黄沙,将来压在你身上;也不消一个更次,便是死的。这个唤土布袋。”
这便是文化人“因诗杀人”第一案。大清朝因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杀人是属于“文字狱”范畴,不在此讨论。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们生活在天朝无比幸福,于正抄来抄去抄成了编剧,郭敬明抄来抄去抄成了导演;韩寒最幸福,老爹写完儿子直接发表,完全不用去谋杀,学什么“布袋大法”。
这里再来说一下宋之问自己的诗词水平,当时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江湖人称“沈宋体”水平相当不错,不过能让大家记住的也就是这首诗的后两句。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成语:近乡情怯
不敢问来人。
我说一下背景更好理解。当时宋之问正流放岭南,那时的广东还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也没有改革开放搞活东莞,这厮挨不得苦就偷偷跑回家乡,那时没有朝廷的调派私自回家是大罪。说到这你再看最后两句,是不是一个网上通缉犯偷偷回家时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老宋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真小人2
典故:石榴裙
成语:看朱成碧
不是我一个故事非要分成两段写,关键是老宋的故事后面有些儿童不宜。给孩儿看的可以把这部分跳过。
老宋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下面这段要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慈禧没登基,不算)说起。
武则天(年-年),也有诗词传世,大家能记住的也就是这首:
如意娘
作者: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成语:看朱成碧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石榴裙唐诗中亦有许多描写,如李白诗:“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诗:“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杜审言(杜甫爷爷)诗:“桃花马上石榴裙”
先放下石榴裙不提,介绍一下这首诗背景:媚娘最初是太宗皇帝的小老婆,也就是后来老公高宗李治的小妈。比较乱吧?唐风开放如此,不然如何有大国风范!太宗病危时,可能怕媚娘将来作乱,就问道:“朕对你这么宠爱。我死之后,你打算怎么办啊?”这其实就是在问她,是否愿意殉葬。媚娘虽然没看过各种宫斗剧,但天天就斗争在后宫,无师自通:“臣妾愿长伴青灯古佛,为陛下祈求冥福。”就此逃过,太宗驾崩后被送至寺庙出家。太子李治应该早就和媚娘有勾搭,但是即位后一直没有招惹媚娘,媚娘急不可耐,就写下上面这首《如意娘》,送给当朝皇帝。
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郎君我天天想你啊想的憔悴不堪,我思绪纷乱啊看东西都成了红绿色盲了!我天天哭啊哭个不停,你若不信就就看看我箱子里的石榴裙都是泪痕”。高宗李治看后果然感动,把媚娘接回皇宫,成为了自己的宠妃。好个媚娘、好个看朱成碧、好个石榴裙,把个盛世大唐演绎的瑰丽无比!
再回到老宋故事多,武则天大权在握后,由于宋之问经常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逗得武则天眉开眼笑,因此得以任用。宋之问曾被任命为尚方监丞,负责管理各工种的制造、供应、生产等政务,不久又进入奉宸院,担任左奉宸内供奉的官职。奉宸院说穿了就是武则天的后宫,里面供养的尽是一些从各地挑选而来的年轻美貌的男子,以备女皇享用。据说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自然是奉宸院的合适人选。当时武则天的男宠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人倚仗女皇的宠爱,飞扬跋扈,权倾一时,连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巴结他俩。
宋之问不甘落后,放下文人的自尊和清高,竭力巴结张氏兄弟,极尽谄媚之能事,还替张氏兄弟提过尿壶。这不是我编的,《控鹤监秘记》中记载:“之问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控鹤监秘记》作者是名宰相张说(也是诗人,后面讲)后人,当朝驸马,相当可信。作为左奉宸内供奉,宋之问做梦都渴望像张氏兄弟那样得到武则天的宠爱,爬上女皇的龙床,于是来了个毛遂自荐,写了一首艳诗献给女皇。武则天读后赞不绝口,但就是没有临幸他。于是宋之问写了一篇《明河篇》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感,文中写到: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名篇佳作和有典故的就分行排版,其它就这么着了)武则天看到这首诗后,对崔融(诗人)说:“这个宋之问,的确是难遇之才,只是他口臭熏人,让朕无法忍受。”由于口臭,宋之问的美梦化作了泡影。可怜的宋之问,终生都为这件事耿耿于怀。
唐中宗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复位,深得武则天宠爱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没过多长时间,他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瞒着朝廷,偷偷逃回,应该是回家的时候写的《渡汉江》。到了洛阳,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当时虽然武则天已死,但武姓残余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声势显赫,包括张仲之在内的一些朝廷大臣对此愤恨不已。一天,张仲之正与人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听到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宋之问卖友求荣,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阳一事没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为时人所不齿。
根据陶敏先生的考订,宋之问最后就死在桂州(今桂林),死因为唐玄宗赐死。老宋的故事还很多,就不一一讲了,讲其他诗词牛人时也会提到。
老宋的故事讲完了,这篇故事告诉我们:现在这些官场上媚上欺下的各位尽可向前辈宋之问学习,你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