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总是有很多马后炮和事后诸葛亮,但不知情的人总以为那个说对了的人有预见之能。
其实不然,万事万物都是有概率的,就像那个猜球的经典案例一样,只要传播面足够广,总能靠概率让某些人中招。
命运命运,既有宿命也有运气,一部分靠天,一部分靠自己。你无需了解靠天能定命运的百分之多少,而更需要相信人定胜天。
原文:
诗谶不然
今人富贵中作不如意语,少壮时作衰病语,诗家往往以为谶。白公十八岁,病中作绝句云:“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少年已多病,此身岂堪老?”然白公寿七十五。
释读:
谶,读音为[chèn],现如今已经极少使用了。谶为言字旁,可见一定与话语有关,指的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汉朝流行谶纬之学,今天看来无非是封建迷信那一套,当时的人们却很相信这些。
“诗谶”是什么呢?诗谶是当事人随意作一首诗,却无意中暗合了将来自己身上会发生的不祥之事。后来人读到这些诗,就只能说是命运如此,早有先兆。
比如《三国演义》中董卓得势之时,听到小童在念一首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能生。”草字头下面有“千”和“里”二字,即为“董”字,“十日卜”直接拼就“卓”字,这首歌谣的意思就是董卓要死了。
这是不是诗谶呢?不是,因为不是董卓自己所作,是别人所作,所以是“谣谶”。谣谶指的是民间流传的以歌谣形式预兆未来社会政治状况的谶言。
哈哈,抖了个小机灵。相传隋炀帝曾经由运河下扬州,赋诗一首:“三月三日到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意欲持钓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不仅做了这首诗,且兴致大好,命令乐工奏乐、宫女合唱,一时隋炀帝认为余音绕梁,颇为得意,却有人暗中惊讶不已,以为不祥。
那是因为当时李渊已渐成势,“鲤”、“李”二字同音,“鲤鱼波上游”便有鲤鱼跃龙门之意,诗谶为李渊化龙。后李渊果代隋立唐,岂不应验了炀帝之诗谶?
唐代诗人刘希夷尝作《代悲白头翁》诗,“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作到这句,感觉有谶(其实就是觉得不大吉利),于是又作三联:“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仍觉有谶,谁知此诗写后不足一年,他就被奸人所害,这岂不是诗谶吗?
唐宋笔记小说和诗话中,记载诗谶甚多,其中又以宋代所录诗谶为更多,甚至宋代出现了将诗谶收集整理于一章一节中的书籍。
回到原文,这则小短文非常通俗易懂,容斋先生说:现在的人啊,往往在富(有钱财)贵(有地位)之时写一些不如意的话,年轻力壮的时候写一些衰老残病中的丧气话,而研究诗的人总认为作者是正确地预言了未来。举例说白居易十八岁生了场病,于病中作了首绝句:一直以来从事费心费力的工作,没有学会养生之道。现在年纪轻轻就经常生病,估计我这副病躯很难活到老啊。但是事实是什么呢?白居易活到了75岁。
容斋先生是想说我在开篇导语说过的话,不要牵强附会当事后英雄啦,预言未来这种事根本不存在的,说对了也只是碰巧而已,更何况绝大部分情况都是牵强附会。
那么,诗谶这种说法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很简单,从小到大长辈都会告诉我们不要乱说话,怕的就是一语成谶。实际上世间的不祥事总是很多的,不说不想仍然是客观存在,但人们总怀着美好的主观希望,希望不去说那些不吉利的字眼,不吉利的事就不会来敲门。
当某人真的说了所谓不祥的话而刚好发生了不祥的事,那就一定不是自然规律,而是被自己说出来的祸事,这代表了中华民族趋吉避凶的一种民族心理。
但是,无可否认的,这种情况已经在弱化,更多的新人并不相信老人的迷信说法。
我们的先人追求“天人合一”,将洞悉天理天道当成人生理想,当所作的诗能够应验之后发生的事实,就免不了多想、视为神迹。当你只去相信你想相信的,就会忘记容斋先生所写的白公作诗与现实截然相反的情况,你会去相信诗谶,使得其蓬勃发展,以果为因,又强化了人们对于诗谶的预言作用的肯定。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也只是想说:天意从来高难问,我命由我不由天!诗谶就好像是周围人对我们未成功前的评价,正面的很少,负面的居多,你相信了泄气了那就让别人一语成谶了,你努力了腾飞了就成功让别人啪啪打脸了。
自信一点,勇敢做自己,没有什么预言不预言,只有自己奋发不奋发。诗谶本来就是不然(不对)的,相信自己才是对的!
扶风小朋友
随缘而来、随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