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灯下读十一middot代悲白头翁 [复制链接]

1#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儿女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昨天写李白的时候,翻了一通文学史。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写得很散,东一首西一首的,没有什么逻辑。于是决定沿用文学史的脉络来挑选诗歌。

因为诗歌的发展规律,所以在唐以前的诗歌大多比较拗口,确实有很多喜欢的诗句,但全篇又比较不好讲。

还是先易后难,从唐朝开始。

之前提到李白的歌行,这首《代悲白头翁》便是七言歌行。

“七言歌行”是从乐府诗中脱胎出来的一种七言古诗的形式,特点有四:一,句数自由;二,不需要讲究对仗;三,平仄粘缀不严格;四,不限韵数。(是不是一听就很适合李白)

刘希夷是唐初期的诗人,故歌行写得还比较不讲究。

这首诗十三联,有六个韵,转了五次韵,这在后代的歌行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整篇诗歌,是非常流利明白的,简单易懂。

这首《代悲白头翁》很多诗人喜欢,有小说记载,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因为喜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联,向刘希夷讨要,结果刘后来反悔让宋之问丢了大丑,被宋害死了。(真的非常戏剧)

不过这首诗确实给了后代诗人们很多灵感(大家借鉴比较多)

一到三联在讲落花,叹息花落,笔头一转,感慨起了“明年花开复谁在?”花谢还会再开,人是否还能在?

欧阳修有首词化用过这一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一对比,还是觉得刘希夷的好,从花的命运感叹到人的命运,格局更大。

第四联讲变化,人世变动不停。

第五联承接变化,说古人早已不再对着洛城东的桃李花叹息了,可是今人还在那里伤怀!古人今人看花论,就很有“古月今月”的意味了。

以此发出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呢,花谢了再开,只是看花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

同时代的张若虚也写过:“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就自然而然写人了。

后半篇就是在悲白头翁了。

“寄言全盛红颜子”,告诉这些青年人们,“应怜半死白头翁”,要怜悯白头老人。

为什么?因为怜悯他就是在怜悯将来的自己!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他曾经也像你们一样年轻过。

后面两联就在阐述白头翁年轻时的青春欢乐。但好景不长——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一转眼病了,老了,旧时熙熙攘攘,如今冷冷清清。

“宛转蛾眉能几时”?韶华易老,红颜易逝啊!

之前欢歌乐舞的地方,现在已一片荒芜,只剩下黄昏时分“鸟雀悲”了!

这首诗说是“悲白头翁”,并不是说要善待老人,仅仅指出来年华易逝,对年轻人也确实是没有什么指导性的作用。

但是,这首诗所感慨的“物是人非”,所点出来的“外物”与“自我”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这也是很多普通人很能代入的感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只有故事,永不落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