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野外实习记录丨穿越河西走廊 [复制链接]

1#
白颠疯会自己好吗 http://m.39.net/news/a_5845628.html

出征号角

.07.15星期四晴转多云

几经周折,我们最终坐上了长途汽车,正式开始了为期十天的河西野外实习。从兰州东站出发时,已是中午12:30了。途径永登,两边仍是平日厌倦了的荒山黄土,而到了天祝,气温凉爽,路旁不时出现的油菜花、天然林和高山牧场,打消了倦意,此时的白云异常的厚重,想来是海拔逐渐升高,湿度增大,加之盛夏强烈的蒸发所致。西南望去,祁连东脉高耸入云,偶现的峰顶积雪,不禁给人一种青藏高原的神秘和对圣洁的敬畏。翻越乌鞘岭,穿过古浪县,历经5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驻地—武威城南的金龙宾馆。

安顿好住宿后,晚上九时许,张老师和杨老师集结全体同学,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主要介绍了本次实习的内容、路线及日程安排,强调了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纪律要求,并要求大家在实习中做好笔录,以待随时检查。

民勤沙海

.07.16星期五阴间多云

1蔡旗水文站

早上七点,我们从驻地出发,驱车前往民勤县石羊河下游流域进行考察。第一站来到红水河畔的蔡旗老水文站。它坐落在公路桥西侧下方,由手持GPS定位仪确定的地理坐标为38°10′24.52″N,°45′26″E,海拔M。红水河水量很小,平静还不如一般的小溪,但它却是石羊河重要的8条支流之一,对于地处干旱区的石羊河流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该水文站已经废弃,但水文常规测验设施较为齐全,断面缆绳仍悬在桥下河上。

周围环境方面,因我们抵达较早,空气较为凉爽,红水河畔不远即有防护林体系,河边有草本植物骆驼蓬、梭梭丛生。据张老师介绍,干旱区流域上游的治理保护,应从种植防护林防风固沙开始,每排之间,间距宜在-m左右,可以涵养水源,夏季还能防止干热风的侵袭。

此外,在路途经过之地,可以观察到较为明显的农业分带。离城镇较近地区种植消费指向型的蔬菜、瓜果等,向北则出现大片的制种玉米、小麦等单一农作物,再向北则种植棉花等耐旱、喜光作物,充分体现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所描绘的地域景观。

河西地区因光热条件好,粮食亩产较高,可达千斤以上;制种玉米是指专门用于良种选育、酿造生产的玉米,是甘凉地区盛产美酒的天然禀赋。

2红崖山水库车行不久,就来到了这次野外实习的重要考察地点—红崖山水库。地理坐标为38°23′31.61″N,°54′28.11″E,海拔M。红崖山水库始建于年,因水库中央的红崖山而得名。红崖山是一座紫红色砂岩山丘,地质成因上属于武威盆地和民勤盆地之间的构造隆起带,海拔最高处为m。据张老师介绍,红崖山水库库区面积30k㎡,总库容量为1.27亿立方米,灌溉了流域近60万亩耕地,是石羊河流域最大的水库,更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平原型沙漠水库。因蒸发强烈,所以尽管库区面积较大,一望无际,但水深却仅有2-3m,加之常年淤积,有效库容仅为万立方米。由于盆地构造引起的水体下泄(下泄年速为20-50cm),已使库容从以前的1.2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0.2-0.3亿立方米,前景十分堪忧。张老师进一步概述了水资源匮乏的现状。民勤盆地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仅为15.8亿立方米,大部分地下水又为承压水,补给周期长,开采后不易于恢复。地表沙枣林的显著衰退事实表明,库区附近地下水深度,至少下降到5米以下(因地下5米以上有水,沙枣林才能成活)。为此,该地许多水井都刻上了一个“关”字,意为关井压田,节约水源,不可取用之意。张老师学识渊博,在大堤上又兴致勃勃地纵谈了武威的历史地理概况。库区附近的连古城,曾盛于汉唐,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绿洲,泉水出露带广泛发育,而后来逐渐退化,只剩下干枯的河道与尾闾湖,重要地点西沙窝,如今已沦为浩瀚沙漠。而河西的漫漫历史,则要追溯至汉武帝元狩2年(公元前年),西征将领霍去病发动针对匈奴的河西大战,“列四郡,据两关”,史有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其中,“武威”乃霍去病抗击匈奴时“耀武扬威”之地;而张掖,更是蕴意“张国掖臂,以通西域”;“敦煌”乃取自莫高窟“辉煌、盛大之意”,而“酒泉”,更是流传着“霍去病将御赐美酒倾于泉水之中,和广大将士一同畅饮”的千古佳话。可见在历史上,河西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交通战略地位,更是边塞文化的重要源地。武威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凉州”,据张老师解释,是因为此地西出长安,气候凉爽之故。重要景点有武威文庙、白塔寺、雷台汉墓(铜奔马出土地,为不知名的某张将军陵寝,军阶应当不高)等等。凉州之名,早于河西四郡。而特别要提的,就是历史上发生在武威白塔寺的“凉州会谈”。据史书记载和张老师转述,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汗在位时期,蒙古势力继续扩张,铁蹄已踏上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而此时的吐蕃政权,却开始出现内部分化,军事实力大为削弱,已无法与抵御强大的蒙古。公元年,吐蕃法师萨班,带领徒弟巴斯巴、恰那多吉抵达凉州。传教一年之后,于公元年,在今武威白塔寺,和蒙古正式签订协议,宣布西藏由蒙古管辖,史称“凉州会谈”。萨班不久圆寂,其舍利子供奉在武威白塔寺。而其侄巴斯巴,因精通佛教宗义,后成为蒙古大国师,地位极高,而且创建了新蒙古文字(即“巴斯巴文”),为后来元朝的大统一,和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名垂青史。巴斯巴圆寂后,舍利子供奉于今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之内。正是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凉州会谈”已成为西藏自古以来隶属中国的无疑明证。这一番讲解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一时令人如同穿越千年,感受到千载凉州的厚重历史和传奇色彩。3民勤防沙治沙展览馆第三站,我们来到了民勤防沙治沙展览馆。这里展现了民勤防沙治沙工程中的先进人物、事迹。展馆布局通畅,展品形式多样,图片、数据、文字、沙盘模型和实物一应俱全,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民勤防沙治沙的技术、成果、难题和未来对策,令人受益匪浅。特别展出了温家宝总理前后十余次关于民勤治沙的批示、信函等文件。“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温总理苍劲有力的题词,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民勤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性,和身为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的责任感。4民勤沙生旱生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位于民勤西沙窝,始建于年,占地67公顷,是我国最为典型的荒漠特色沙生、旱生植物培育、科研基地。在园区门前,我们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实习同学不期而遇,原来他们的行程方向与我们相反。短暂交流之后只得作别,在张老师和杨老师,以及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园中参观。第一阶段,是参观植物园的展览大厅。在科技成果展览室,我们见到了许多沙生、旱生植物标本,如新疆沙冬青、白梭梭、胡杨、绵刺、骆驼刺、肉苁蓉等;而在动物标本展览室,看到了诸如寒鸦、灰伯劳、鸢、喜鹊、凤头百灵、戴圣、长尾稚、高原兔等荒漠动物标本。第二阶段,来到办公楼后的植物园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深处沙漠,而植物园内却一派生机盎然。园内培育有沙拐枣、锦鸡儿、狼毒(草原退化的标志植物)、黄花菜(陇东多种植)、萱草、沙棘(可制功能性饮料)、麻黄(药材)、紫叶矮樱、油柴(易燃)等典型防沙固沙植物,大部分为我有幸首次见到。而惭愧的是,尽管听取了张老师和工作人员的耐心细致讲解,我因为实际经历太少,还是不能做到在野外辨别这些植物啊!众多植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笑傲沙海的胡杨。以往只知道歌颂胡杨的那首“活着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的赞歌,而亲身接触胡杨,却实属首次。据张老师讲解,胡杨在幼年时期的叶片是柳叶状的,而长大后渐渐成为阔叶状,因此我们看到的胡杨,上部老叶为阔叶,而下部新叶为窄叶。这充分体现了荒漠植物对于严酷环境条件的独特适应策略,展示出胡杨独特的生存智慧,值得人类反思。作别植物园的工作人员,我们走上巴士,已经临近中午。按照计划,我们将在民勤县城吃午饭,少许自由活动后即将开始下午的漫漫征程。民勤县城相对繁荣,只是购物、如厕不大容易。民风较为粗犷,所就餐的饭店较兰州简陋,炒面含水量过大,形态原始,酷似手抓,放盐太少,收费不低,给人不寒而栗之感。匆匆吃完之后,又和同学去市场买了顶帽子,就上车了。5青土湖湖底沙漠从民勤县城乘车一路向北,途径大滩、泉山、红沙梁,巴士停在了公路一旁,今天考察的第四站—青土湖到了。青土湖面积约1.6万k㎡,是石羊河最终注入的尾闾湖,不过已于年干涸,河蚌、贝壳碎屑等河湖相沉积物随处可见,成为腾格里沙漠茫茫沙海的一部分。青土湖距民勤县城80公里,地理坐标具体为39°07′58″N,°38′20″E,海拔M。特殊之处在于,我们脚下的公路,正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分界线,西侧的巴丹吉林沙漠为灰黄色,而东侧的腾格里沙漠为灰红色。其实,与其说是分界线,不如说是两大沙漠的交汇处,因为随着民勤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原本远隔的两大沙漠,如今已在此处“握手”,不敢想象多年之后,我们脚下的这段公路,还是否存在。据张老师介绍,青土湖历史上曾是西北著名的大湖泊,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汉唐时期曾有大量的泥炭分布。只是时过境迁,后来在自然、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伴随着气候的干湿交替演化而逐渐缩小。而这种干湿交替旋回事实,正是地理学家从古湖相岩层研究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包括兰州大学王乃昂教授在内的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曾在此地进行过深入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年夏,由王乃昂教授带领的兰州大学资环学院野外探险队,成功地徒步穿越了巴丹吉林沙漠,获取了一系列无人知晓的珍贵标本、图片、数据等资料(后续研究工作正在进行),成为兰州大学地学领域的又一壮举。相比之下,一年之后我们这支“半旅游性质”的“野外考察团队”,仅仅在沙漠边缘嬉戏,无法不相形见绌啊!张老师每年都要带队实习,据他的感受,今年该地雨水较多,沙漠植物长势良好,梭梭、白刺沙包扎根较稳。我亲手探到沙下不深处,就能触到一片凉湿之意。这一切符合施雅风院士于年提出的“干旱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演化”的理论。但今年风沙较往年为大,已经吹上了公路路面。未见新月形沙丘,因为新月形沙丘形成要具备地处沙漠边缘、沙源不充分、具有主导风向等条件。全新世时期(距今-0年),该地区温度较高,沙丘大部固定。接着,他又传授给我们一些干旱区研究的学术争议和前沿动态。如新中国初期著名地理学家冯绳武等研究认为,石羊河原为外流河,曾于地质时期,在今磴口地段汇入黄河,属于黄河的支流;此外诸如张掖黑河曾在历史上经内蒙古汇入黑龙江等大胆假设,与其他学者认为石羊河素来就为内流河的观点相左。民勤地处石羊河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仅为mm,而年最大可能蒸发量高达0mm,植被稀少,自然条件恶劣。而人为因素方面,对于石羊河中游的过度开发,致使下游水系萎缩枯竭,进一步导致了民勤气候的干旱化演变趋势。望着无垠的沙漠,我陷入了沉思。之后的自由活动时间里,我和同学们在沙漠中尽情的玩耍,由于首次来到真正的沙漠,虽有些疲惫却兴奋异常,最后直接从沙丘上打滚而下,弄得浑身是沙,有些狼狈,但还是非常开心,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当然在玩中学习,是最符合教育学原理的,例如亲眼见到的壁虎、贝壳碎屑、泥炭层,无一不在诉说着青土湖千万年环境演变的沧桑历史。随后,我们还下车看了看煌辉村生态移民后的“遗址”,本来欣欣向荣的一个村子,如今只剩下张氏兄弟两人还坚守于此,据说他们已经成为接受各大媒体采访的专业户,表达能力已相当成熟,呵呵。“飞沙漫卷缘何处,人去楼空诉无归”,站在形同废墟的几间土房之前,我感受到了“沙进人退”的那份无奈。据张老师讲,河西地区种植作物的垂直带性分异也很明显,海拔1m以下,由于光照、积温条件良好,广泛种植向日葵、瓜类和棉花;1-m左右则为常见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m为苹果梨的最佳种植高度。更高海拔地区,则会出现油菜、大麦、燕麦、青稞等高原喜凉作物。这些景观都将在后续的实习中观察到,不禁引起了我对接下来几天的殷切盼望。归程的车上,有幸分享了同学几片西瓜。民勤的西瓜果然不错,加上刚从沙漠中走出口渴异常,一顿狼吞虎咽浑身是水,索性也就不顾什么绅士形象了。当我把我正听着的MP3耳机给旁边的女生,打算一起放松的时候,竟遭到了人家的拒绝,原来,我还不知道自己的耳中,也都是沙子,人丢大了呵呵。祁连烟雨.07.17星期六晴

1祁连盆地山前夷平面

今天的考察目的地在天祝县的祁连盆地,石羊河上游地区。巴士从驻地金龙宾馆出发,溯金塔河上游方向,朝西南进发,逐渐靠近巍巍的祁连山脉。车停在了水渠经过的路旁,刚一下车,就远远望见前方不远的山脉。据张老师讲解,眼前的景象,正是祁连盆地的外围山脉,由上至下,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级夷平面(platement)和一级山阻面(山路剥蚀面)。

所谓夷平面,又称准平原,是指横切所有早于其之前地貌的近似平面。具体形成过程又因气候条件分为湿润区型和干旱区型。湿润区型夷平面的形成,就是美国地貌学家戴维斯著名的“地貌侵蚀旋回”理论,是在河流主导作用前提下,将地貌发育阶段分为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和回春等阶段。而对于眼前看到的景观,更符合干旱区型夷平面,属于地貌学家彭克提出的描述范畴,即在风蚀主导的夷平过程中,山体高度变化不大,山坡平行后退,坡度基本不发生变化,形成明显的山麓剥蚀面。

纵观眼前的山脉垂直景观,我们通过听讲了解到,最高处覆盖有积雪的夷平面(山顶面),大致形成于距今已几千万年的中新世至渐新世时期;而下方的主夷平面的海拔约0-3m,其形成距今20Ma-3.6Ma,较为稳定;最下方为一级山麓剥蚀面,海拔m-m,形成时期距今3.6Ma-1.7Ma。空间上的地貌形态分异,也体现出了时间上的更替演化。张老师对此地极为熟悉,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小山头,他却都能叫出名字,如莲花顶、东青顶、大鄂博掌等,令人深为叹服。

两级夷平面、一级山阻面的层状地貌格局,是青藏高原隆升的结果。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于第三纪开始,青藏高原共经历了3次隆起抬升和2次夷平作用,才形成了今日平均海拔高度4m的青藏高原。3次隆升运动,分别称为“青藏运动”(A幕,距今3.6ma-1.7ma)、“昆黄运动”(B幕,距今1.7ma-0.6ma)、“共和运动”(C幕,距今0.6ma-0.15ma)。

眼前看到的主夷平面,就形成在3.6ma前的青藏运动(A幕)时期。昆黄运动时期,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了黄河,如今在兰州薛家湾黄河第9级古阶地,正是形成在1.7ma前的昆黄运动时期。

上车继续向祁连盆地进发,车上我们望着缓缓流动的金塔河,又从张老师那里了解到,金塔河也是石羊河8大支流之一,在其上游出山口可见到5级阶地。而过了盘山公路就进入祁连山区了。“祁连”原为匈奴语,意为“天山”。古时祁连山区为匈奴和中原长期军事对峙的地带,以至于至今还流传着匈奴兵败后,那悠远的祁连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水草;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原来,不远处的焉支山(“焉支”即为“阏氏”,为匈奴部族“王后”之意),历史上曾盛产一种匈奴女子化妆使用的颜料。“焉支”、“阏氏”、“胭脂”三词,原来竟是一脉相承,这着实令我大开眼界。

2南营水库

九曲盘山的公路爬坡之后,我们来到了今天的第二站--南营水库。地理坐标37°47′34.19″N,°31′13.0″E,海拔M。南营水库始建于年,是建在金塔河上游的一座以灌溉为主,兼能发电的山区型水库。与红崖山水库有所不同,库区面积看似很小,但因山区水库深度较大,库容总量也达到万立方米。该水库主要用于下游用水的年内调节,而无年际调节能力。库水碧蓝如洗,如同荒山之中的一方水晶,引得同学们争相拍照留念。

站在土坝上放眼东去,金塔河上游出山口多级河流阶地历历在目。1级阶地为灌溉农田,2级阶地为其上部的岸边砺石层,3级阶地不甚明显,4级阶地仍为砺石层,5级阶地为明显的陡坎。其中1、2级阶地为堆积型阶地,其余为基座阶地。此外我还了解到,兰州地区的白塔山河段为黄河3级阶地,九州台处为6级阶地,薛家湾阶地最为古老,为形成于1.7Ma前的9级阶地,和黄河的年龄一样古老。

考察完河流阶地地貌之后,我们乘车继续溯金塔河而上。透过车窗随处可见祁连山间的褶皱和倾斜板岩,不时还出现石炭纪煤层,诉说着曾经沧海的地质历史。随着海拔逐渐升高,河谷两旁的农作物已由小麦、玉米过渡为燕麦、大麦,远处的山坡上出现树林,不时有牛羊闲庭信步,一派山野田园风光。

3天祝县祁连盆地

汽车停了脚步,接下来就是我们徒步进山的时候了。背后的行囊虽沉重,心情却远比平日轻松。越过大麦农田,爬上几处陡坎,一座貌似不高的山丘出现在我们眼前。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爬上这座山丘,在山顶开饭。

我因为从小生活在城市,肯定不像来自农村的同学那么善于攀爬,但这座山丘坡度并不太大,即使负重较多(主要替同学装的)爬的倒也轻松,不到半个小时就和第一集团先行到达。不过心里还是暗暗佩服,那几位走在我前面的女同学。尽管我一直认为,爬山的速度并非取决于性别,而是取决于经验,呵呵。

此地就是天祝县祁连乡祁连盆地。山顶处地理坐标37°39′56.70″N,°24′19.2″E,海拔M。山下望去,有一明显的地质剖面,其成因可能有两种:一是断陷构造盆地的边缘断层,二是古河流阶地的剖面。盆地的农业生产,因有效积温不足而采用温室大棚。

而向更高的山峰望去,则看到了典型的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由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温带荒漠、草原荒漠、温带草原、高山森林(主要种群为阴坡的青海云杉和阳坡的祁连圆柏)、高寒草甸和最高处的永久冰雪带。

祁连乡的主要产业为畜牧业,牛羊为主;农作物主要为青稞、大麦。

在山顶用过午饭之后,我们继续向南方的山丘进发。山路渐趋险要,后来借助一旁的围栏铁丝,步入了密林之中。穿过铁丝护栏,原来来到一座更高的山头。山区的天气也真是奇怪,适才山下还是艳阳高照,此处却阴云密集,随时有下雨的可能,引起了大家内心的不安,因为上山容易下山难,如果大雨瓢泼,接下来的归途就会十分艰难。

不过大家的兴奋,还是战胜了这种不安。“无限风光在险峰”,因为海拔较高,水分条件好,这里的山披上了浓浓的绿色,蝴蝶翩跹飞舞,欢歌笑语也流淌过整个山头。例行的集体、个人拍照之后,我们依依不舍的下山了。而此时终于下起了小雨,挂起了大风,女生们乱作一团,好在下山的路较为平缓,又有我们男生“保驾护航”。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大自然如此开阔,处在其中的人的心胸,又怎能不开怀?呵呵!走着走着,风停了,雨也止了,太阳又露出了笑容;回首望山头,才明白刚才遭遇的正是一场“地形雨”,这次算是亲有体会了!下山的路异常轻松,清泉、老井、民居,在这恬淡的山水之间,留下了我最美的回忆!一路欢歌之后,我们于下午三点回到了金龙宾馆,美美睡了一觉。

一马凉川

.07.18星期日晴

1甘肃省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与研究中心

早上八时许,我们来到位于武威市东郊长城乡的“甘肃省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这里是全省著名的沙漠旅游公园,繁育有平时难见到单峰驼、野驴、普氏野马等濒危野生动物。在科普展厅,我们随杨东老师的脚步,通过观看图片、数据和文字说明,了解到世界范围内干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状况,初步认识到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同时对国内外干旱区问题研究的新技术进行了学习。

走出展厅,就来到真正的野生动物园了。一路看到了猴、狒狒、孔雀、黑颈鹤、羚牛、野骆驼、野马、野驴等多种干旱区野生动物。动物园景色优美,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花草遍地,湖光山色。10:30左右队伍集合离开。

2武威市区

带队老师给了不多的时间,让同学们自行参观武威市区。其实前几日的晚上,都出来散步过。武威的出租车价格便宜,或三元或五元,即可到达任何地点,“西凉市场”的武威行面,价格惊人的小炒,繁华热闹的商业步行街,游人如织的市区广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今天中午时间短促,文庙、白塔寺、武威博物馆等景点,或因路途太远,或因门票太贵,我们都放弃了,但“马踏飞燕”定不可错过!途径高大雄伟的凉州城楼,我和同伴来到了驰名中外的雷台汉墓景区。这里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的地方,曾出土大量汉代墓葬车马器物。尽管世事变迁,千年已往,这里仍遗留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由于13:30就要抵达驻地,等待去张掖的包车,我们在树荫下稍事休息,随即乘车回到宾馆。与以往所不同的是,这次是自己打的出租车,呵呵。

叩问历史

.07.19星期一晴

1小海子水库

告别了武威城,我们继续顺河西走廊北上,经永昌、山丹,来到了第二实习基地—张掖市。第二天一早,就踏上了寻访黑河中游地区—高台县的旅程。途经的临泽县沙河镇,据说就是《西游记》中,唐僧收服沙僧为徒的流沙河所在地。到了高台境内,我们的车首先停在了南华镇小海子村的小海子水库前。

小海子水库始建于年,地理坐标39°17′29.75″N,99°53′23.5″E,海拔M,是黑河中游24座水库之一,也是高台县最大的旁注型平原水库(人工渠引黑河水而成)。总库容万立方米,最大水深6.5m,分为上库(万立方米)、中库(万立方米)和下库(万立方米),灌溉了下游近10万亩耕地,10万多人受益。其中下库曾于年决口,现无蓄水。

据张老师介绍,张掖市有三大湿地分布区,分别是张掖城北湿地、城西北的滨河新区和高台湿地,而小海子水库即为高台湿地的一部分。这里历史文化悠久,著名的黑水国遗址,即在此地不远处的黑河之畔。

2高台西路红军烈士陵园

我们怀着缅怀先烈的心情,缓步走进了位于高台县城的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一座建于年8月的高耸的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陵园的正中央,光芒闪耀的题字,令人肃然起敬。在一旁的长亭里,张老师语重心长的简述了红军西路军那段惨烈的河西血泪征途。

长征以后,由张国焘、徐向前、李先念、陈昌浩等领导的红军西路军,取道河西,向新疆进发,以建立革命根据地,但遭到长期盘踞青海、河西一带的封建军阀马步芳的围追堵截,和残酷屠杀。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战略指挥的失误,西路军伤亡惨烈,兵力由开始的十余万人,削减到最后的八百余人。西路军的战略目标虽然未能实现,可是很大程度牵制了西北反动势力,掩护了延安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为红色革命的延续和壮大,乃至新中国的建立,写就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随后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一幕幕惨烈的战争画面,一张张浴血奋战的历史图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记录,令我们更加尊崇革命先烈们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更加珍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我瞻仰了西路军牺牲将领董振堂烈士纪念亭。

3骆驼城遗址

骆驼城遗址,位于高台县城西南21公里的荒漠戈壁之中,地理坐标39°20′47″N,99°34′09″E,海拔M,毗邻摆浪河下游的新坝乡。骆驼城遗址于年成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区,年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当我们登上残垣断壁,放眼望去,杳无人烟,满目荒凉的情景,的确与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大相称。

骆驼城遗址占地面积29.9k㎡,分南城与北城两大部分,南城东西长m,南北宽m;北城东西长m,南北宽m。如今的废墟之上,还可看到7-8米高的土城墙(原来10m左右),其间嵌套夯土板柱,腐朽侵蚀后遗留下的管状洞穴仍然清晰可辨;“瓮城”的四角还有用于放哨警界的角楼,城外有护城河的遗迹。从遗址纵剖面分析,主要分为2个文化层:下层是60cm的魏晋时期文化层,上层是厚达1m的唐代文化层。

据张老师介绍,骆驼城大致建于东汉末年灵帝时期(公元年),衰落于唐代中期(公元年),延续了近余年。东晋十六国时期,骆驼城曾是北凉政权(国都姑臧,在今武威)的一座郡城,几度繁华,是地方政府和军队的共同治所。

骆驼城虽早已成为一片废墟,但在炽热的阳光照耀下,雄风犹存。我们只是路过,片刻的停留,又怎能去尽情解读这千年古城的沧桑?而这些残墙土丘,在这里默默守候了十几个世纪,多少世间风云,都化作一声千年绝叹。

4马尾湖水库

顺黑河而下,到黑泉乡,又一座旁注型平原小水库—马尾湖水库出现在眼前。马尾湖水库始建于年,所处海拔1-m,总库容量.4万立方米,其中上库万立方米,下库.62万立方米,灌溉了万亩耕地。年甘肃省水利厅曾对其进行加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刚进马尾湖水库那浓浓的鱼腥味,以及不时出现在湖面的飞鸟。湖面平静,沿岸青草之间,牛羊悠闲,不失为荒漠之中的一块风水宝地。

5天成汉烽燧

继续北上,植被越来越稀少,气候也越来越炎热干燥。一片灰黄进入视野,这就是高台县罗城乡天成村了。地理坐标39°47′47.8″N,99°28′30″E,海拔M。如果不是一块刻有“天成汉烽燧”的岩石屹立在土丘之上,我不会知道,千百年前这里是军事重镇,至今还残留着古长城和烽火台,彷佛还能听到沙场点兵的隆隆号角。

这里西通西域,北靠蒙古,南望祁连,东接甘凉,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最初正是从这里起兵。茫茫合黎山的那头,就是内蒙古高原了。土制的方城,据说是明代年间的临洮总兵白某和清代雍乾时期提督阎相师的府邸。

6正义峡水文站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原以为传说中的弱水,就是一条不堪一瓢的柔弱小溪,但汽车趟过时激起的水花,让我不得不感叹大漠之中竟有三峡风光,这就是正义峡。正义峡水文站,地理坐标39°49′28.3″N,99°27′21.8″E,海拔M,位于酒泉、张掖和内蒙古交界地区,占地面积k㎡,是黑河中游和下游的标志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正义峡原名“镇夷峡”,取平镇蛮夷之意,看来又是一处历史军事重镇。

进入水文站院内,我们有幸见到民间传说已久的“张站长”,他是一位皮肤黝黑,生性纯朴的山东大汉,面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突然到访,本不善言谈的他,又多了几分羞涩,不过简要的讲话还是博得了大家的掌声。水文站配备有温度\湿度计、风向标、雨量筒和蒸发皿等常规气象观测仪器,还有高程标尺、水文船、缆索、流速仪等水文监测仪器。通过观察温度计,才发现当地气温已经达到42℃,怪不得今天的征程,较前几日而言,格外艰难。

工作人员的生活很艰苦,不过网络通信快捷,利于水文工作的进行。在展览室,我看到了正义峡水文站年径流量变化折线图,竟是明显的“U”型,与我设想的“夏季水量大,冬季水量小”恰好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在回去的车上,询问同学才知道,黑河流域身居内陆,终年干旱少雨,夏季降水补给并不明显,而此时的农业灌溉,却耗用大量用水,因此,黑河径流量在夏季反而会下降。

丹霞魅影

.07.20星期二晴

1“彩色劣地”

早就耳闻张掖丹霞地貌景观的神奇,没想到今天就能一睹为快了。汽车来到张掖市郊不远的山间,停在了张掖丹霞地貌公园门口。一下车就看到赵本山、小沈阳、闫妮的巨幅照片,原来这里就是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的外景拍摄地。

下车后,确定了地理坐标为38°57′56″N,°1′57.48″E,海拔M。

彩色条纹上的座座山丘,赏心悦目,不过经验丰富的张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并不是真正的丹霞地貌,而是“彩色丘陵”,专业名称为“彩色劣地”。

“彩色劣地”虽五彩斑斓,但却是不毛之地,原来它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浅海-河湖相环境,为泥岩构成,在长期交替的氧化-还原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矿质元素经水化作用,经过了良好的分选,形成了如今光彩夺目的红(氧化铁)、黄(硫黄)、灰(还原条件产物)条带花纹;同时,后来干旱的气候的蒸发作用使泥岩中丰富的盐分上移析出,因盐碱化程度过高,而不能生长植物。而斜层理、单面山和局部逆冲断层等景观则是新构造运动中地壳隆起、掀斜作用导致,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而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则是在流水作用下,由河湖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平顶、陡壁、缓坡的地貌类型,具有发育的垂直节理。因在广东北部仁化县丹霞山典型发育而得名。“平顶”是因顶部坚硬钙层保护所致,“陡壁”是因为流水的侧蚀作用,而“缓坡”则缘于侧蚀后的就地堆积。邴林山、麦积山都属丹霞地貌。丹霞在人们眼中,早晨或傍晚,阳光照耀下五彩斑斓,不正如一片美丽的红色云霞吗?

2五彩丹霞

地理专业的师生,还是没逃过景区的“区划陷阱”,在交过“丹霞地貌-肃南景区”的“门票”后,才来到了公园最美的景点,也是电影《三枪》拍摄的主要外景地。远处山上的风蚀蘑菇清晰可见,但奇异如梦一般的五彩条带更吸引我们,自然少不了疯狂的POSE,疯狂的拍照。

3莺落峡(半山公路)

从盘山公路去看莺落峡水库,到了半山公路旁才发现,此路不通。望着山下几处烟囱,张老师解释说,那是张掖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高新工业园区,包括硅铁厂、水泥厂、新老发电厂和生物制药厂。而张老师是近年来张掖市发展规划的资深顾问,承担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4莺落峡(水库)

徒步下山,沿小路走去,流水声渐渐清晰,莺落峡水库渐渐在我们眼前了。此处地理坐标38°48′11″N,°10′21.7″E,海拔M。莺落峡水库是黑河上游与中游的重要分界标志,建成有阶梯发电设施。沿途有黑河三级阶地,上有巨大的岩石,可能为上游出山口山洪搬运而来,或祁连山第四纪冰川遗留的巨型漂砾。在杨树下片刻休息之后,张老师引导我们隔河眺望,发现了一组断层。左侧为一处逆冲断层,下盘为奥陶纪青灰色板岩,上盘为新生代红色粉砂粘土;右侧一处仍为逆冲断层,前方下盘为较早的红色沙砾岩,因上部被侵蚀、挖沙而不甚明显;后方上盘岩层较新,上部有第四纪冰期砺石层,下部为第三纪红色沙砾。张老师解释说,这里临近青藏高原外缘祁连山构造带,青藏高原在新构造运动中东西拉伸、南北挤压的作用形成了较为普遍的逆断层。

莺落峡曾吸引了许多学者前来,如我们的教科书--《地貌学原理》的作者,北京大学教授杨景春,就曾来此做过研究。归程中,经过张掖市3大湿地区之一的滨河新区湿地,各项建设正在有序进行。未来这里的开发,将定位于精英阶层的居住和休憩区。

金色牧歌

.07.21星期三多云

1东灰山文化遗址

今天一早,我们驱车来到民乐县城以北六坝镇,国道旁的东灰山文化遗址。地理坐标38°39′32.6″N,°44′54.8″E,海拔M。当地人称这里为“灰山子”,此处偏东,另一处因在西边,故称西灰山。若不加留意,还以为这里不过是常见的荒丘土岗,因为所谓的“东灰山”,最高处也不过高出周边5-6m。殊不知这东西m,南北m的土地,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种植小麦、大麦和高粱的地区,在地埂处不难发现大量的碳化小麦粒。此外,遍地可见带有花纹的彩陶碎片以及打磨好的平整、尖锐的石器。由此可知,东灰山文化遗址是马家窑文化和四坝文化的组成部分,隶属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早期,距今已有0-0年的历史。

东灰山遗址的发现,在考古界引起较大的重视。年发现该遗址,年,张掖市文化管理处开始发掘工作。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璠教授发现21粒碳化小麦粒。年,李璠再次前来考察,发现大量石器、陶片、木炭、炭化粟粒、大麦以及烧过的动物骨头。同年,北京大学考古系联合甘肃文物管理部门来考察,也发现大量文化遗迹。年-年,是东灰山遗址考察的密集时期,同时还发现青铜器早期氏族公社的墓群。

研究成果方面,鉴定认为炭化小麦与现代密穗小麦在遗传基因上保持一致,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教授鉴定,确为现代普通小麦。而大麦种子就是现代的青稞。说明这里在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比现在湿润凉爽,否则在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不会有作物生产。进行随后进行测年研究,李璠教授测定为距今年,吉林大学测定为年,王一曼测定为年,目前最为精确可信的是北京大学利用碳-14测定仪确定的距今年,而这一时期,正是黄河流域马家窑文化时期(距今0a-4a),接近四坝文化时期(距今a-a)。

临走前,我有幸捡到一块打磨较好的尖锐石器,和几块碎彩陶片。沉甸甸的手感,不禁让我联想起当时刀耕火种的劳动场面,勤劳勇敢的原始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积累了物质财富,哺育着后世子孙,缔造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2扁都口

顺国道南下,到了山丹马场边的扁都口,天气突然凉爽了许多。原来这里是我们本次实习途径海拔最高的地方,达到米。地理坐标38°12′49.38″N,°56′15.49″E。扁都口古称“大斗拔谷”,地处民乐、山丹、青海交界地带,为一段长约8公里的峡谷,地处丝绸之路南端,是河西走廊通向青藏高原的天然孔道,地势险要,最窄处仅宽十余米,自古以来就是重要商道和兵家必争之地。

扁都口历史悠久,各民族曾长期在此进行交往。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年),大将霍去病曾征战此地,后将河西走廊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东晋高僧法显曾途径此地传教。隋大业五年(公元年),隋炀帝杨广曾途径扁都口,西游张掖接见西域各国使臣,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世博会”,隋炀帝的姐姐、和平长公主杨丽华的简陋陵墓就在此地,当地人称之为“娘娘坟”。解放战争时期,红军正是取道扁都口,最终解放了张掖全境。

3大马营盆地(山丹军马场)

大马营盆地位于扁都口东北方向山丹县境内,地理坐标范围37°42′N-38°21′N,°53′E-°29′E,东西53km,南北70km,总面积.55k㎡,海拔2-0m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夹持在戴皇山和祁连山之间。年平均气温0.2℃,年降水量.8mm,年蒸发量mm,年日照h,无霜期59-天,属于高原寒带半湿润气候;土壤类型有灰钙土、栗钙土、灰褐土和亚高山草甸土,农作物为油菜、燕麦、青稞等,熟制为一年一熟。主要植被有针茅、扁叶冰草、小叶黄芪、冷蒿、鬼蒿、芨芨草、狼毒、醉马草、白头翁、锦鸡儿、苔草等。

山丹军马场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军马场,现由中牧集团管理,有0多匹良种马,主要用于山丹良种马的繁育。我们下车地点的地理坐标为38°16′37″N,°15′41″E,海拔2M。此外还有鹿场,用于生物制药。近年来,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已被开垦为油菜、啤酒花、马铃薯(中荷合作开发)种植基地。沿途看到大型喷灌机,喷灌直径可达m,而参差不齐的杨树林,实际上并不起到防护林的作用。

此外张老师还简要介绍了民乐县苹果梨的种植情况。民乐县海拔m-0m,是苹果梨的最佳种植高度。民乐的苹果梨品种从吉林延边引进,到民乐后品质更加优良,并能长期储存。然而由于当地部分居民将马铃薯掺入苹果梨包装箱以假乱真,致使民乐苹果梨信誉下降,价格大幅下跌,最后竟在外销马铃薯的包装箱内掺入苹果梨,可见品牌信誉是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啊。

4八卦营古城址

从马场回来的路上,我们在民乐县城以南16km的永固乡八卦营古城址停下车,登上路边的山坡。地理坐标38°20′54.1″N,°58′11.5″E,海拔M。八卦营古城址及古墓群,在年被评为全国第6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是当年霍去病抗击匈奴,在此布下八卦阵而得名。

八卦营古城分内城、外城和宫城。外城长m,宽m,建在河边便于取水,依稀可见的一些土高台,便是当年的点将台。出土的墓葬群中,设有专室的是将军的墓葬,出土有头盔、刀剑和铠甲等物;而一般士兵阵亡后便草草掩埋,历史没有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同时还有许多魏晋时代的彩绘壁画。墓葬多经盗取,我们发现多处盗墓遗留的探孔痕迹。

5张掖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

沿洪水河北去,在两排白杨林的路边,看到一处庄园,门前标牌是“张掖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据张老师介绍,这个示范园是张掖市著名的商人宋有年先生投资兴办的,作为张掖市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曾多次接待中央领导,其中江泽民主席莅临2次。该园区是典型的政治形象工程,投资巨大(达上千万元),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但实为亏本经营。

金色牧歌

.07.22星期四

1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野口森林公园(鼠疫检疫站)

今天向肃南进发,很快到了一片山林之前。一看到砖瓦房就知道又是收费站。这里就是大野口森林公园,不远就能听到溪水激流的声音。这里森林密布,旱獭多,是鼠疫防疫的重要监测点。和管理人员周旋了几十分钟,最后车队进入了景区。果然一派山明水秀,和前几日所见相比,又是一番天地。不多时,车停了下来,原来祁连山生态站到了。

2国家林业局祁连山生态站

生态站的金站长迎接了我们,并做了热情而详尽的介绍。国家林业局祁连山生态站于年建站,年迁至我们所在地。隶属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设在张掖市区),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站点之一。地理坐标38°34′01″N,°17′17.9″E,海拔9.3M。现有常驻职工15人,形成了一支拥有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和学生,梯度合理的人才队伍。生态站的基本工作是进行水文、气象和生物多样性的常规监测,每日向国家林业部门上报数据。水文监测的内容有大气降水、蒸散量、林木截留与水循环参数。气象方面为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植被方面开展种群、群落调查监测和相关研究。

生态站近期承担的科研项目有“西北地区森林净生产力研究”、“青海云杉大样地群研究”、“祁连山森林生态功能服务评价”等,还对林木的健康状况(祁连圆柏虫害率高达95%)、林线变化原因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生态站院舍开阔,设有专门会议室、报告厅、餐厅、起居室、办公室和专家接待室,是兰州大学水文学科研教学基地、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科研教学基地、中科院寒旱所黑河流域(上游)综合研究基地。

2森林室外综合测验点

走出生态站,我们跟随金站长进入山林,首先来到排露沟流域三角形量水站。地理位置38°33′N,°17′E,海拔M,流域面积2.73k㎡,属于地上分水岭和地下分水线一致的闭合流域。继续前进,爬上一段陡坡(如图所示),

我们看到林木样地中有一些雨量筒、置于树冠下方的承雨槽和装满苔藓的金属圆筒,原来这些设施是用来测算林冠截留量和苔藓截留量的,计算原理为截留量=降水量–穿透雨量。金站长解释说,正是通过大量的野外观测数据,建立起祁连山区大气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和土壤水的“四水循环”水文模型。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森林气象监测站。气象站建在一块山前的缓坡平地处,配备有太阳能驱动的全自动传感风杯、风速仪、温度\湿度计百叶箱、气压计、长短波辐射通量测板,以及放置在不同深度的地下温度、湿度计和测试土壤张力的敏感器件,用于测量土壤、冻土的物理状态数据。我们从金站长处了解到,这一整套气象观测设备,价值将近20余万(当时有一名同学被“吓倒在地”,呵呵),提取数据的时间,为每日7:45-8:00、13:45-14:00、19:00-20:00,观测数据将自动转换为电子数据,进行存储,工作人员只需前来提取数据即可。生态站正在考虑和通信部门合作,将数据直接传递到站内。

山坡上布有大大的白色方框,尾部装有雨水收集器,是中科院寒旱所进行坡面径流试验的器件。没有想到这高山流水之间,竟包含了这么多现代地学观测的科技成分。

至此为止,我们的野外实习告一段落。张老师在原地布置了“暑假作业”:整理实习日志心得(手写)、撰写实习专题报告(打印版,0字以上)、提交不记名的三点收获三点建议。安排妥当后,我们依依不舍的坐上汽车,回到了张掖驻地。这将是在外地实习的最后一夜,明天一早,我们就要踏上归程了…

金色牧歌

.07.23星期五晴

“离别总是匆匆时”,望着窗外的连绵的山脉,广袤的大地,心中多少有一些舍不得。今天就要作别这美丽的河西,返回兰州了。

这一星期的旅程,我们领略到了民勤的风沙、凉州的奔马、雄伟的祁连、豪情的马场、奔腾的黑河、温柔的湿地……我们探寻了历史的足迹,目睹了城区的新貌,惊奇于丹霞地貌的鬼斧神工,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满目绿意;既观赏到了大自然的多样风情,又感受到了河西古郡纯朴的人文气息……总之,这里有我最美丽的回忆。愿这塞上江南的风光,旖旎长在;愿丝路悠悠的甘肃日渐富饶,勤劳善良的人民生活幸福,明天会更好!

马踏飞燕西凉去,丝路花语甘肃来,

不望祁连峰顶雪,只把河西作江南。

年8月3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