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岩声丨就恋这把土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点击音频收听

倾听岩声

爱上岩城

清新的空气,

满眼的翠绿,

淳朴好客的同宗兄弟,

勤劳善良的婶嫂姨娘

......

这些都是记忆里幸福故乡的模样

小编说

夜读·岩声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

今晚,我们一起欣赏的作品是吕洪荣的《就恋这把土》。

《就恋这把土》

作者:吕洪荣

屈指数来,离开故土已四十余载,但故乡的土故乡的桥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还有那儿时一起穿着开裆裤摸爬滚打的同伴,时不时出现在梦境里,久久挥之不去。

我的家乡位于上杭南部的太拔镇张芬下村,是一个山清水秀之地。清新的空气,满眼的翠绿,纯朴好客的同宗兄弟,勤劳善良的婶嫂姨娘,每每想起这些,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便日益强烈。

图丨吕洪荣摄

早春的故土妩媚。湿漉漉的田野里万物复苏,处处生机勃勃,就连空气中也散发着迷人的芳香。长膘了一冬的老水牛,悠闲自在地摇摆着尾巴,在山间小道边啃着刚长出的嫩叶。童年与青少年时光的很多乐趣就发生在这沟坎山水之间。

每年元宵节前后,叔伯兄弟都要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去祭祖的线路和具体行程。而留在家里的姨妈姐妹也不闲着,三五成群,穿行在田间地头,去采摘一种叫白头翁的草。这种学名叫鼠曲草的中药,具有化痰止咳、祛风除湿、清凉解毒、利肠胃等功效。故乡的人常在此期间采全草,经石锥捣烂后和上少量糯米粉及红糖,做成圆形状上蒸笼蒸20分钟即可食用,这种白头翁粄,既可以满足胃的欲望又可以强壮体魄。

“三月清明出青茶,郎唱山歌妹采茶。青茶长在云雾里,又嫩又香品新芽”。儿时的我,最喜欢跟着母亲去茶山采摘茶叶,因为时常可以听到悦耳的客家山歌对唱。那时只喜欢客家山歌的优美旋律,并不知道山歌对唱会给寂寞的村民劳作之时带去快乐。

家乡的三月,是杜鹃盛开的季节,满山遍野随处可见一丛丛或粉或红的杜鹃缀满枝梢,粉得妩媚红得鲜艳。每到清明时节,天刚蒙蒙亮,勤劳的客家妇女便背着客家地区特有的竹篓,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先祖留下的山间小道上,前往各自家中所管理的茶山采摘新鲜的叶片。

到了终年云雾缭绕的茶山,面对生机盎然的绿意,闻着宜人的茶叶清香,人的心境也跟着沉淀下来。儿时的我,站在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茶树面前,我只能采摘双手够得到的嫩叶。母亲则站在更高一些的坎上采摘,之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入竹篓里。采茶讲究时间,不管茶树嫩叶是否全部采摘完毕,只要太阳照射在茶树上就要停止采摘。

炒茶制茶是件手工活,从杀青、理条、压条到挥锅,只见茶叶在母亲的指尖里翻滚着,茶不离锅,手不离茶,母亲严格按照前辈流传的制茶技艺,把自然的味道留在一片片茶叶中。

图丨吕洪荣摄

初夏的故土灿烂。阡陌间的田野随处涌动着绿的波浪,寄托着父老乡亲上半年希望的稻田长势喜人。勤劳的人们为了耕地不被抛荒,只要有空就往田间地头钻,哪怕只有几平方米的小田块也是精心耕耘。漫步村中小溪,清澈见底、自东向西的小溪穿村而过,儿时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利用课余时间奔跑在青山翠柳间,嬉戏在蓝天白云下,陶醉在夏日清凉的小河里忘情地畅游。

故乡最美的是雨过天晴的初夏傍晚,原野盛产枝叶花果,水域盛产芦荷鱼虾。稻叶上的露珠在夕阳下闪着光,像是破涕而笑的孩子。不安分的夏虫在墨绿的草丛中欢快地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每到夜晚,“九厅十八井”门前的青冈石板便聚集了晚餐后纳凉的乡亲父老,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东家长西家短地瞎扯一番。到了稍晚一点儿,喜欢讲故事的长者冷不防讲个人鬼不了情,让一些胆小的姑娘媳妇张大嘴唇惊慌失措。

图丨吕洪荣摄

仲秋的故土成熟。秋风秋雨伴随着秋野秋草秋山秋水,极目所知所感的故乡,秋色斑斓、美不胜收。暖暖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在层层叠叠的山垄田里,劳累了三季的父老乡亲迎来了丰收在望的季节。到了晚稻收割时节,田间地头便是一派忙碌。

行走在秋天的原野上,丝丝凉风袭来,让人浑身肌肤舒爽。结束了劳作的村民,扛着犁钯农具,牵着耕牛,饥肠辘辘地往家赶。瘦小的母亲挑着上百斤重的稻谷,伴随那山村里升起来的袅袅炊烟,用急促而又果断的脚步回家煮饭。此刻,放学归来且饥肠辘辘的孩童,你追我赶地跑到自家的灶台,嚷嚷着要这要那。

故乡或大或小的山垄稻田是村民维系生存的血脉,走在故乡的田间就像走进父老叔伯的心里。我和伙伴们每天求学走在故乡的村道上,把一茬茬稻田从青青的稻秧走成沉甸甸的金色稻浪。放学归来,随意穿过收割后空旷的田野,树梢弥留的孤叶早已枯黄,轻轻飘落发出摩擦的声响。只有残花败叶间,悄然站立着几朵淡蓝色的翠菊,静静地、悄悄地融入一片淡淡的秋色之中。

图丨吕洪荣摄

入冬的故土纯洁。枫叶似火,松林绿翠,果园里随处可见诱人的果实。此刻的“九厅十八井”迎来了一年一度最丰盛的时节,每个厅里盛满了金黄的稻谷,这里一堆那里一垛,每个谷堆都留有主人特殊的记号。

“九厅十八井”是村里的一处古建筑,建于-年间,耗费白银8万多两,门庐威严、庭院舒畅、飞檐翘角、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九厅十八井”被称为“土楼建筑历史的活化石”,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从远处看,整个“九厅十八井”坐东南朝西北,结构布局为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及两厢建造,共有9个厅堂18个天井。据测量,整个建筑占地平方米,鼎盛时曾容纳三十多户人家居住。

暖暖的冬日里,淳朴的乡亲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九厅十八井”各个厅堂,沐浴在温情的阳光里,交流耕种心得,品尝自制的糍粑米粄,商量着来年的春耕播种。

记不清多少次,我在梦里回到那个盛满幸福的故乡。站在村口那棵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榕树下,贪婪地品吸着故乡山野阡陌间的清新空气,回顾儿时叔伯父母对我的关爱和扶植,陶醉在故乡月夜的美景中。我希望时光永远停留在那一刻,让我能在故乡的怀抱里静静地享受着充满快乐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

夜读·岩声

吕洪荣,现供职于龙岩市自然资源局,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摄影协会、龙岩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海峡资源报特约记者。36年来,积极宣传报道龙岩市国土资源工作实践经验与成效,采写了大量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由他撰写的“一个城市的‘解困’之术”“姜大明在福建龙岩调研”“红色基因薪火传”分别刊登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头条。另有50多篇散文、游记被多家报刊采用。

征集

夜读·岩声

?如果您有适合岩声栏目朗读的文章,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文章篇幅在字以内为宜)。

?如果有适合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和我们一起传播龙岩故事。

?可以发送原创文学作品或音频作品至电子邮箱lymxxww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