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斜杠青年棉花里盛开的艺术世界 [复制链接]

1#
云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8/9118206.html

斜杠青年社——这是一群出没在辽宁大学中的神秘群体,他们能歌善舞,他们博学多才,他们是建筑师,他们是艺术家,他们还可以是程序猿。他们是我们身边最常见又神龙见尾不见首的Team。无论如何,他们对生活的好奇与热爱,这份少年感,总让人难以忘怀。现在斜杠青年社向屏幕前的你发出加入邀请,点亮在看,加入我们,斜杠青年,周末不宅。

本周我们介绍的斜杠青年的独特技能是——用棉花绘出大千世界

01棉艺往昔

非遗印记

提及棉花,可能大多数人都知道棉花的纺织功能,但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纺织原料外,棉花也极具艺术价值。

棉花画,最早称为“棉堆画”,是萌芽于福建漳州的民俗文化。原是弹棉匠为了满足百姓需求,用彩色棉花在棉被胎面上揉线、铺花、再镶嵌上或繁或简的吉祥图案或文字。后由师傅们不断改造,用彩塑、彩扎的手法,配以山水画淡远清雅的背景,镶在玻璃框里,才有了最初的“棉堆画”。

《百鸟朝凤》郭美瑜老师代表作品

棉花作画,能工巧匠。以郭美瑜老师的代表作《百鸟朝凤》为例,这幅长达2.58米、宽近2米的大型棉花画,塑造了凤凰、黄鹂、寿带、喜鹊、燕子、白头翁等上百只栩栩如生的鸟儿和几百朵怒放的鲜花。一堆、一塑、一贴,繁复如此才创作出了这样气韵流动的画面。

除了以棉花命名的棉花画以外,用棉花制成的工艺品还有棉絮画、丝绵画等,并且同样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棉絮画传承人张宝兰老师的纪录短片

02棉艺匠心

鲁彦君——棉花画里看锦绣

鲁彦君老师原是电气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便专职传承、制作棉花画,被评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装饰画),同时还是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鲁氏棉花画有着上百年的传承史,它是利用棉花的自然肌理,选择合适的底衬,再在底板上铺絮的装饰画。鲁氏棉花画的表现形式多样,构图精美,色彩饱满,可模仿出油画、国画、水粉画等不同画种。作品呈浮雕效果,有棉花特有的温暖质感与朦胧之美。

鲁彦君老师代表作品

鲁彦君是棉花画第三代传承人,除了继承老一辈的技艺外,她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也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纯真质朴、拙中见巧的艺术风格。优质的长丝棉花经过鲁老师的染、搓、拉、捻、剪、叠、粘等工序,就变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艺术品。现在鲁彦君老师的棉花画,已是沈城一绝,流传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

同时,为了让这门手艺薪火相传,鲁彦君老师还会不定期进行棉花画巡展,并且深入学校、社区传授技艺,受众近万人。

鲁彦君老师参与非遗传习活动图

上面这幅图拍摄于年11月13日,皇姑区文旅局邀请了鲁彦君老师来到皇姑区昆山三校,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堂沉浸式的棉花画互动体验课。课堂上,鲁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讲解了棉花画的历史及技法,一步步耐心地为同学们示范制作要领,最后在鲁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同学们都各自完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小企鹅》作品。

“只要你提供任何图片,我都能做成棉花画。即使没有图片,只要说出你的想法,我一样能呈现。”鲁彦君表示,很多外国友人特别喜欢买我们民族风格的作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纤毫”技艺大写中华文化

威海海依达斯艺术馆的馆长周瑶其原是一名从事了10年服装出口贸易的年轻徽商,出于对威海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热爱,周瑶其重新谋划,华丽转型,与纤维浮雕画的专利发明人王华一起开创了艺术馆,着重推出纤维浮雕画,同时运用欧洲画廊经营服务理念建立了枫林画廊,为威海打造出一张全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威海市景丝绵画

纤维浮雕画,也称“三维立体丝绵画”,是在原有丝绵画的基础上融入三维空间的透视效果,将丝绵画从平面提升到立体。在创作过程中,周瑶其他们立足威海、放眼齐鲁,同时围绕国际交流,开发了熊猫系列、写意牡丹系列等作品。

海依达斯艺术馆丝绵画作品

周瑶其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就是要借助丝绵画这个载体,将威海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内涵用丝绵画呈现出来,展示给世界。”他们精心创作的作品在各大文化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并且斩获了多个奖项。其中著名的作品有《乔布斯》、《狼》、《福福乐乐闹新春》等。

威海丝绵画作《狼》荣获“百花奖”铜奖

丝绵画的制作相对于传统棉花画的制作要更为精细和复杂,同时要结合独创的专利技术才能形成一件完整的(纤维浮雕画)工艺美术品。

海依达斯艺术馆丝绵画制作流程

03棉艺创新

棉花小镇

ДинаХайченко(DinaKhaychenko)是一位俄罗斯艺术家。相信当每个人第一眼看到她的作品,都肯定会以为这是传统的纸模型作品,但事实上它们都是由棉花与铁丝制作而成,这种用棉花代替纸张进行模型创作的方法也是她所独创。

艺术家ДинаХайченко的作品

ДинаХайченко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业余时是一名戏剧艺术家。最初由于戏剧舞台的道具需要,她才开始接触到纸质模型制作。一开始她尝试制作的娃娃与建筑物都是用铁丝作为骨架,然后往上覆盖纸张来进行制作,后来她开始尝试将棉花铺成大面积的类似纸张一样的棉布,棉布薄而柔软的特性,以及温和的透光性相对于纸张来说,都有着更强的可塑性和温和性。

Дина与作品合照

而ДинаХайченко所创造出的这些精致模型,都宛如构建出了一座明亮的童话小镇。

棉花柔软但不柔弱

中国艺术家赵赵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大,从小就与棉花有着不解之缘。年,从塔克拉玛干回来之后,他就开始了“棉花花园”这一构思。

结构搭建与展览成品

去年五月,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通透的白色空间里,艺术家赵赵的展览《白色》终于悄无声息又声势浩大地开幕。整个空间里都堆满着巨大的叠放在一起的棉花,它们是同一件,也是在场的唯一一件作品——《中国花园》(Chinesegarden)

艺术家赵赵和他的作品合影

在我们多数人的大脑认知里,棉花都是以十分柔软的形式呈现。而在一些艺术家的手中,棉花亦能坚如石。

柔软的棉花云朵

这位来自法国的织物艺术家SimonePheulpin便是其中一位。她从小在棉花工厂长大,对这种材质的运用如数家珍。乍一看她的雕塑作品,可能会以为它们都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但事实上,这就是SimonePheulpin采用棉布耐心编织的鬼斧神工。

织物艺术家SimonePheulpin的作品

先用棉花做成棉布,再将棉布一点点地折起来,用别针加以固定。这是SimonePheulpin尝试了将近40年才得到的“巧夺天工”。而终于在77岁这一年,SimonePheulpin硕果累累,获得了LOEWE罗意威国际工艺奖的特别提名,并且伦敦VA博物馆和一些个人藏家也都购买了她的作品进行珍藏。

悄无声息又声势浩大的,棉花手作这门工艺美学也在以它自己的节奏跟上时代的步伐,然后在某一时刻大放异彩。

以丝绵为媒、以指尖为笔,一丝一缕地勾勒出精彩的艺术世界,古老的丝绵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相遇,让中国的民间艺术盛开出一朵工艺之花,也让世界的艺术美学更加丰富多彩。

一拉一拽,成就一份佳作

一搓一捻,铸就一段传奇

指尖上的艺术

让我们徜徉在棉花盛开的艺术世界里

拥有技能不意味着就成了“斜杠青年”。其实这只是一个选择而已。希望掌握更多技能,让人生有更多可能。

吾之蜜糖,彼之砒霜。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本社永远不是在强求每个人都成为“斜杠青年”。但本社希望你们都是永远向上的,变化的,主动拥抱挑战的。这才是斜杠精神的本质所在。

斜杠青年社,每周一个新技能,每周讲解一个新技能的背后的创新法则,每周一个新思路,我们下周再见。

图片来源:网络

图文编辑:雷雨姜思竹宋碧莹

责任主编:唐哲语李姝昕

审核人:张贺明周斌高成龙

—艺术学院新媒体中心出品—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