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校园的一起ldquo春日命案rdq [复制链接]

1#

逝去与复活

本是互相违背的生命两级

但在量子

生物老师们带领学生们一起

复活了一条在春日里逝去的小生命。

让它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下去。

01

一只白头鹎的“向死而生”

波尔楼三楼的露台上,一只小鸟肚皮朝天地躺着,地板上有几滴血迹、几片白色的羽毛。三月的春风里弥漫着暖意,万物都在生发,这只小鸟却一动也不动了。

校园“春日命案“现场

也许是它还不太会飞,摔下来了;

也许是它飞得太快,撞上了围栏;

也许它被其他动物攻击,逃了一半却体力不支……

虽说鸟死不能复生,把它制作成标本,是不是这只鸟就能以另一种形式“重生”?想到这儿,同学们似乎没有那么遗憾了,他们找到了生物老师们,决定一起动手“复活”它。

目前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并没有解剖类的课程,更没有讲如何制作标本。为了保护同学们的爱心和求知欲,况丹老师临时更改教学计划,决定上一节特殊的生物课。

它是谁?为什么撞玻璃?

“看到它头上的白色羽毛了吗?猜一猜它是什么鸟……”一开课,同学们就开始讨论起来了。原来它就是我们俗称的“白头翁”,学名叫作“白头鹎”(音:bēi)。

“为什么白头鹎会撞玻璃?”这是同学们一开始的疑惑。

“因为白头鹎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当它从玻璃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误认为是有其他鸟入侵了它的领地,它想驱逐这只鸟就撞上了玻璃”。况丹老师给了同学们准确的回答。

如何制作鸟类标本?

介绍完这种鸟的名称与特性,况丹老师给第一次制作标本的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制作鸟类标本的步骤与操作要点。

解剖剥皮

解剖是制作标本的第一步。每个人都戴着手套、口罩,既兴奋又紧张。第一次操刀的同学们不仅要用刀分离皮肉,还要不时抹些淀粉以避免粘连,真是小心翼翼到“屏住呼吸”。

消毒防腐+填充假体

解剖后,刘杰老师将其用酒精消毒,再把樟脑丸捻成粉末对它进行了防腐处理。按照计划,本应用棉花进行假体填充再缝合。但由于这只鸟被发现时,腹部皮肤缺失,大家不得不调整方法,另辟新径,改用超轻黏土进行填充再缝合。

缝合+姿态整理

标本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姿态整理。既要尽可能地还原这只白头鹎在大自然里的真实姿态,又要对缺失皮毛的腹部有所装饰,让它的颜值更高。况丹、刘杰两位老师和同学们一边动脑想着美化方案,一边梳理羽毛,整理翅膀,不断调整,对师生而言都是一个挑战。

虽说只有解剖剥皮、消毒防腐、填充假体、缝合、整理姿态五个步骤,但每步都有挑战,老师和同学们花了10多天时间,总算顺利通关,制作成功。

也许并不算完美,但正如参与制作的周星彤同学所说:“忍俊不禁的同时,心里也闪过一丝自豪”。毕竟这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第一个鸟类标本!

02

这只“重获新生”的鸟告诉大家的

参加这次标本制作的孩子都是八年级生物兴趣组的同学。在上学期的生物课上,他们已经对鸟类有一定的了解。那节课上,况老师还特意带了一只活的鸽子让大家观察。但这次解剖中,“一剖开就看到了鸟类特有的龙骨突,它的胸肌很发达,它的骨头特别的薄、脆、轻……”同学们对鸟的内部骨骼构造,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与认知:

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我们用一把小刀把鸟的皮肉分开。鸟皮很薄很薄,刀片非常的锋利,稍不注意,可能就会把皮捅破,影响之后的制作。

——陈逾八年级牛顿班

这次标本模型制作确实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皮肉分离、制作假体、缝合等环节都相当考验我们的耐心与细致度。

——蒋鉴微八年级牛顿班

03

逝去的鸟、春天的花都是生物的课堂

让书本上的知识融入自然,融入生活,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汲取营养。“逝去的鸟、春天的花、秋天的叶……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生物课本中的材料”,况丹老师说:“这是生物学科的独特魅力,也是生物老师要好好利用的教育教学契机。”

在量子的生物课堂上,课堂教学经常“不走寻常路”:探究“人是否能像鸟一样自由飞行”时,教室里会多几只活蹦乱跳的鸽子;讲植物特征时,老师和同学们在校园里对照实物,边看边讲……《昆虫标本制作》《节气里的生物密码》等特色选修课,也让同学们兴趣盎然。

于是,建立“生物兴趣小组”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同学们用零花钱买了仓鼠和鼠粮,利用午休时间将快递盒子改造成迷宫,和况丹老师一起完成了“饲养仓鼠”“小鼠走迷宫”“蘑菇的养殖”“细菌真菌的分布”“九死还魂草的秘密”5项实验。

以生物教室为基地,生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喂养了两只蜥蜴、两只仓鼠、多只蟋蟀……而它们已经成为了量子校园里的“秘密萌宠”。

生物链接着自然、链接着生活、链接着未来。作为教育者,量子的生物教师团队希望:以更鲜活生动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感受生命的魅力,从生物学的角度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

因为“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培养学习者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

到户外认识植物,带鸽子上课堂……这就是量子生物课堂。

生物教室里的“神秘萌宠”。

04

生命教育:

正确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恰逢清明时节,量子师生将这次标本制作,化为另一种不能忘却的祭奠与提醒: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敬畏生命,尊重死亡。

清明节,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也缅怀那些为医学发展、人类进步等做出特殊贡献的生命与群体:

那些捐献遗体,让初登医学殿堂的学生认识第一根神经、第一根动脉的“大体老师”;

那些志愿捐献器官,为另外一个生命提供莫大帮助的人体器官捐献者;

那些为人类对抗疾病,在医学科研、疫苗研发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实验动物……

它们以血肉之躯讲述着科学知识,用自己的生命帮助他人的生命。它们应该得到世人的礼赞和致敬,值得我们去尊重,哪怕是一只小小的鸟儿。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以祭拜表达对逝去生命的尊重,用缅怀来纾解痛苦、寄托爱意,这些都是珍贵的生命教育。生活始终向前,我们终将忘却死亡,但是这份尊重与爱心永存。它将伴随着成长,让孩子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善良之人。

年俄罗斯科学院设立的小白鼠雕像

它如织毛衣般编织出DNA链

以纪念在基因研究工作中牺牲的实验鼠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动物纪念碑」,以纪念用生命来推动科研事业进步的无数个实验动物。每逢清明节,浙大实验动物中心所有成员都会到此献花、祭扫默哀,以表感念和敬意。

从生物学意义上,

这只小小的白头鹎的确已经逝去,

但经过孩子们的手,

它会以“生命老师号”的身份

永远活在量子,

纪念这个春天!

图片

曾一淋编辑

品宣

审核

唐雅月投稿邮箱

cqjbbcxx

sina.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